极简古代食粽史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过端午节是中国人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习俗。尽管各地过端午习俗不尽相同,但端午吃粽子已成为各地必不可少的节礼俗。历经千年,小小的粽子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甚至流传海外,成为部分国家、地区的时尚美食。
01
据考,早在汉代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关于粽子的记载。那时的粽子是一种用芦叶裹着米的食物,名为“角黍”。不过在汉代吃粽子未必在端午,也有可能在夏至。东汉末年,部分地区的人用棕叶将稻米包裹其中,烹煮食用。由于“棕”同“粽”谐音,因而取名“粽子”。
端午食粽作为全国性风俗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岳阳风土记》:“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即把粽叶(大竹叶)泡湿,糯米发开,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角或四角形状,蒸煮熟而食用。可见这一时期粽子馅料品种开始增多。此外,家庭中包制的粽子还添加了中药材益智仁,因而煮熟的粽子又称“益智粽”。
至隋唐时期,粽子已成节日及日常民间喜好的食品。唐代诗人郑谷“诸闹渔歌响,风和角黍香”的诗句写尽当时食粽之风的盛行。唐玄宗吃了一种名为“九子粽”的“什锦粽子”后赞不绝口:“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02
在宫中,每到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附带进行相关游戏。如《开元天宝遗事》中就记载了唐宫中于端午节这天举行射粽游戏:将粉团粽子置于桌上,大家用小角弓射击,射中者即得到相应的粽子。此外,唐宫中还举办过解粽比赛。吃粽时解下的粽叶最长又解得最快者便是优胜者。
●《射粉团》 题:射粉團,唐宮中造粉團角黍飣盤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由于食粽盛行,在民间尤其是唐长安城集市里已出现专门、经营粽子的店铺。店铺出售的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形似锥形、菱形。当时的粽子制法又增添新花样:店铺里出现了“百索粽子”,即在粽子上缠着许多丝线或草索;店中粽子加进了从各地传入的新果仁:松栗粽、胡桃粽、姜桂粽、麝香粽等“颜值”口感俱佳。
03
值得一提的是,隋唐时期日本通过派遣大量的遣隋使和遣唐使传播了中国文化。端午风俗在这一时期也被大规模传入日本。日本平安时代初期创作的《伊势物语》中详细的记载了端午时节人们相互赠送粽子的风俗。
●唐端午习俗:编制五彩丝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各类农作物的交流,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强也使得这一时期的粽子馅料更加多元化、时尚化。苏东坡作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柿干、银杏、赤豆等馅料开始广泛被运用于粽子中。陆游作“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的诗句为人们展现了当时风靡一时的“艾香粽子”(“以艾叶漫米襄之”)。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也催生了广告行业的蓬勃发展。各式商品广告层出不穷。部分商家节假日期间将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等状招徕顾客。
包裹材料方面,到了元代,箬叶逐渐取代了菰叶成为粽子的包裹材料,从而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芦苇叶用以包裹粽子。
04
不难发现,自唐代以来,粽子馅料日益丰富。但毕竟馅料仍以蔬菜、水果、作物等制品为主。这一结构到了清代发生了变化。随着清代食用火腿之风日盛,淮扬地区出现了“火腿粽子”。清代美食家袁枚所著《随园食单》中记载了当时驰名全国的扬州洪府火腿粽。在以刀工精细、刀法巧妙著称的淮扬菜制作方式下烹饪而成的火腿粽无疑为粽子更增添了几许魅力。清代诗人林苏门《邗江三百吟》有载:“扬州则以火腿切碎和米裹之,一经煮化,沈浸浓郁矣。” 这种做火腿粽子的方式一直流传至今。
●古代制粽图《裹角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