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65年,大将贺若敦被北周权臣宇文护...

公元565年,大将贺若敦被北周权臣宇文护处死。刑场之上,秋风萧瑟,看着面前泪流满面的儿子,贺若敦大喝一声:“来,把舌头伸出来。”随即拿锥子刺破贺若弼的舌头“我今日之死,全因祸从口出,你当以我为戒啊!”说罢,从容就刑,独留下扑地大哭的贺若弼。

贺若弼是隋初名将,以足智多谋,能征善战出名。年少的他魁梧雄壮,慷慨豪迈,为豪侠所宗。一张硬弓纵马疾驰,左右开弓,百发百中。又因博闻广记,精通兵法,得以天下闻名。

刺舌之痛,痛于肌肤。丧父之痛,深入骨髓。由于幼年丧父的痛苦实在难忘,年轻的贺若弼牢牢记住父亲的遗言,始终谨小慎微,战战兢兢。

因为文武双全,知名天下,北周武帝掌权后,贺若弼受邀入朝为官。当时的太子庸劣不堪,很多大臣都对国家的未来踹踹不安。

重臣王轨私下里曾与贺若弼达成一致,等哪天王轨跟陛下谏言,贺若弼就从旁边附和一二。

一天,王轨大庭广众下就跳出来,朝武帝谏言到:“陛下,太子只是一中庸之才,实在不适宜继承大统啊!不信,您问问贺若弼”说罢,还朝贺若弼使了使眼色

贺若弼却面不改色的反对王轨,直言太子聪慧,乃天选之子。两人意见相左,武帝自然不置可否。按理说贺若弼虽然谨小慎微,却也不至于言而无信,直接放了王轨鸽子。那为什么他又改口了呢?

事后,王轨责怪贺若弼背信弃义,言而无信。贺若弼委屈道:“古有言'臣不密失其身’,大庭广众之下,易储大事,不可轻议。”

这句话的意思是,臣子不注意保密,就会丢掉性命。当时大臣都在,您就公开说太子的不是。一个不好,您就不怕丢命吗?

看来贺若弼已经把他父亲的告诫牢牢铭记于心了,而他的谨慎终究还是救了他一命。太子登基后秋后算账,王轨因为这件事被处死,而贺若弼却安然无恙。

古有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贺若弼死里逃生,理应也到了转运的时候了。大丈夫怀器于身,谨言慎行,就是为了等待建功立业的那天。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立隋,慷慨有一统天下之志,即位之初就下诏征求可以助他灭南陈的大才。

贺若弼趁机洋洋洒洒写下《平陈十策》,大喜过望的杨坚当即任命他为吴州总管,全权任以灭陈之事。

长江天险,水流喘急,陈人凭此有恃无恐。在当时,如何迅速的渡过长江就成了隋军的一个难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曹操就是前车之鉴。

针对这件事,贺若弼下令诸水军在换防的时候都要先来历阳报告。来的时候还必须“大列旗帜,广张营幕”,意思就是一定要大大方方的来,大大方方的去,动静闹的越大越好。

数百军舰聚集在一起,旌旗蔽天,舳舻千里。如此的大张旗鼓,刚开始的时候自然引起了陈人的惶恐,个个如临大敌。

之后,等了许久也没见到敌人的陈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隋人的正常换防啊。次数多了,陈人也就都习以为常,不再设备。

公元589年,隋伐陈,贺若弼在长江上集结大军,陈人以为还是正常换防,无丝毫防备,大军顺利渡过长江。

南北朝169年难以一统,就是因为长江天险,易防难渡。如今贺若弼深谋远虑,略施小计,就瞒天过海,轻易渡过,真可以说是天纵奇才。

渡江后,贺若弼如虎入羊群,大杀四方。白土岗一役,以一军连败陈朝七员大将,一战击溃陈朝大军,令陈朝再无反抗之力。

一路之上,贺若弼披星戴月,纵马疾驰,就是为了拔得头筹,率先攻入建康。可当他赶至建康时,贺若弼才愕然发现,韩擒虎早已入城,还俘虏了陈叔宝。

眼见苦仗都是自己打的,结果被别人摘了桃子。大怒的贺若弼与韩擒虎争抢首功,以至于最后刀兵相见,无奈的隋文帝宣布两人同为首功,并列第一。

灭陈后,进位上柱国,受封宋国公的贺若弼,达到了人生巅峰,为天下人敬仰。

可惜,这种荣耀并未能长久。我想,历史上之所以会有“盛极必衰”这个词,大概是因为人皆有骄堕之情,很少有人会在达到目标后,仍旧如往日一般战战兢兢吧。

此时的贺若弼想必就是这个状态,当常自诩有宰相之才的他,看到同袍杨素进位宰相,自己仍旧是将军时,忍不住牢骚满腹。

有一天,杨坚责问他:“我让高颎,杨素两人当丞相,你却总说他们是酒囊饭袋,你是什么意思?”

此时的贺若弼仿若早已忘了父亲临死的告诫,直接大言不惭道:“高颎,杨素都是我的老朋友了,我很了解他们,所以才说这些话。”此言一出,群臣哗然,纷纷上奏请求处死他。

而杨坚却念在他劳苦功高的份上,只是除爵为民。可就是这样,死里逃生的贺若弼仍旧死性不改。隋炀帝时,贺若弼依旧好发牢骚,隋炀帝直接将其满门抄斩,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观贺若弼之一生,真可以说是将“祸从口出”四个字演绎的淋漓尽致。看诸位先贤的书,在讲修身的时候,大多都着重点明“慎言”二字。大概是因为,嘴上的事,哪怕日防夜防,也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失守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