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宝丰】张辰罡丨王子孟与社田义庄

王子孟与社田义庄
作者/张辰罡
宋代画神王希孟是宝丰人,与王子孟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他12岁考童子科进士,入朝廷为生徒学画,幸得宋徽宗亲授技艺,18岁做巨幅《千里江山图》而名扬京华,时言20岁离世,其实他并未英年早逝,而是从魔术箱逃遁后潜隐活了96岁。这个故事要从他的祖辈说起。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京都洛阳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景象,官宦富户屡遭匪劫,加之四野群雄逐鹿食粮短缺,京人生计难以维继,避难投亲者四散而走。话说唐代灭国两年后的公元909年盛夏,有一仆射京官姓兰,家大业大门客众多,有家眷及仆丁五百余人,加上亲眷僚属八百余口,为逃难皆随兰仆射出京南下,顺古道欲投宛城故旧。路遇逃难者皆欲加入随往,兰仆射本为旧朝京官,爱民如子不忍抛弃,便留灾民入伙同行,队伍渐大已逾千人。经龙门过汝州行至石河北岸龙兴寺时河水暴涨,又遭淫雨阻途而滞留。待晴日兰公派人探路,发现石河南岸地广人稀沃土荒芜,且背依山峦,树木葱笼野果遍岭,前庭河水渊清,碧照鱼虾满川,特别适宜人居,随命徒众在残垣断壁“养尤里”的遗址上,安家筑舍起屋建庄,始名“仆射镇”今为“店头村”。
当时同行的管家姓王,即王希孟之远祖,携其家眷百余口随兰仆射逃难,待仆射镇建庄三年后,因土地天生固化不增,顾忌主仆关系同庄难处,唯恐后代子孙久之生隙,便有离主之意另谋新的安家之所。遂以外出时遍访邑域各地,四处寻找斟酌走访,当闻知娘娘山下瓷业兴隆,烧造百姓生活用品能佑家护业时,旋即选派青壮年前往寻活,向南过青岭镇(今大营)到清凉寺附近,入伙当地瓷业作坊,久之立足扎根反客为主。在此落户近百年间繁衍三代子孙,建起了自己烧制瓷器的作坊,攒积钱财义利发家。但此地丘岭峦峰土地贫脊不宜长居,至高祖时王家瓷器名压群芳,不仅民间称赞,且受官方青睐,因生意兴隆钱多粮广又生新意,决定立根瓷窑另辟新所。
察岭勘脉,寻穴置庄。高祖王开贵发现宝丰城邑有南北两河护城,恰似二龙戏珠之胜地,东南数里有一岭俗称“八里岗”恰似卧龙,东有湛河源头马跑泉,西有文笔山文殊寺。这道岭自然曲折横贯邑境,属八百里伏牛山外方山系,岭峦起伏,蜿若长绳,县域十八条河川五条归岭南汇沙河,十三条归岭北并汝水。民间传说天廷神牛犯忌被贬凡间而成山,因头在南阳腚在陕西,民间有神牛“吃南阳屙陕西”之说,宛城亦是东汉刘秀发迹之地。而此岗岭源出伏牛山腹地,蜿蜒向东百余里至襄城邑南,酷似牵牛纼,穴脉贵处镶嵌着石门寺、观音寺、龙兴寺、云呈寺、眼明寺、文珠寺、香山寺、豢龙城、白雀寺、留侯祠、紫云寺、乾明寺等,为神奇的“牛纼”增添了神韵和活力。文笔山看似一道不起眼的土岭,为何称其为“山”呢?刘禹锡的《陋室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笔山横案城邑之南,是北汝南沙两河流域的分界岭,海拔仅仅数百米,但因其地位殊异而尊其为山,故有“文峰耸塔古,宝邑贤士奇”之美誉。
早年间,八里岗之阳有一村名“马岗”,其杨家世袭居所数百年,乃当地大户。王家族长云游至此,看到二龙戏珠之地的宝丰城邑貌韵不凡,又察岭川脉象,见净肠河水环城东迤在八里岗漂浮湾北,岗川之地旱涝无恙,适宜富贵者建庄安居,便卸担选址筑舍安家,置地圈土繁衍子孙,因此处岭岗高昂似虎威踞而起名“虎岗村”。王家依仗财足敛势,经过数年便在此落地扎根成为知名乡绅,与府县官僚衙属役从交往甚厚,历任知事谒拜联朋,纳友结亲。
马岗村先于虎岗村,背山面水位置优越,田地肥沃旱涝无灾,村民安居乐业。王家来此便有了虎岗村,马岗村的杨家本是知名乡绅当地大户,自从有了虎岗村之后杨家先是遭匪洗劫,后因灾年又受饥民哄抢,家大业大虽无大碍,但败运将至日久必毁。杨家族长请风水先生施法镇宅指点迷津,方知凶祸出自虎岗王家。先生说:“你是马岗村,又姓杨,谐音'羊’,他是虎,哪有虎不吃马食羊之理?况他在岗上你在坡,猛虎下山马羊遭殃。”族长如梦方醒:“我们杨家数百年来一直风调雨顺,自从有了虎岗村后我们杨家接二连三地出祸事,原来是虎岗影响了风水,截断了我家的风水啊……”
杨家为驱邪免难,凭其财势借故将虎岗王家告到官府,且一案刚息新案又起。诸如:伤风败俗、欺民霸产、车压禾苗、闸河私灌等等鸡毛蒜皮之事,搅得王家数年不得安宁,还时常因边界争议引发诫斗,因官司迭宕双方皆损神失财,两败俱伤。俗话说:“有事避事则无事,无事找事则有事。”有一官司可悉知原由:杨家听说王家有人放羊进入其麦田而进城告状,找讼师写呈子立案。见钱眼开的讼师凭刀笔之厉,绘声绘色地描写道:“前腿扒,后腿蹬,羊啃麦苗如薅葱……”把羊啃麦苗的动作和损毁庄稼的景象彰显得活龙活现,让实景跃然眼帘,令闻者可恨可怒。而被传唤的王家亦拿钱请同一位讼师写辨书时,则撰文曰:“数九寒天,地冻如铁,羊啃麦苗,尽捋虚叶……”称羊从麦田走过仅捋几嘴虚叶而已,何必小题大作?县官阅览控辩双方状文后一筹莫展,无奈向讼师请教。讼师说:“你派个衙役跑一趟,察看现场取证不就知道真假了吗?”县官恍然大悟,速查案息。久之县官嫌这位讼师总给自己出难题,遂邀其入衙当师爷,故意派其丫环挑逗成奸,事发给其两条路,一是沉塘死,二是瞎双目,逼讼师选择。为活命讼师用石灰自残双眼,县官假装善意道:“既然你们生米已成熟饭,本官念你这几年的辛劳,后街有套宅院赏你,带丫环成婚居住吧。”讼师千恩万谢,后以算卦为生。
王氏乃汴梁“三槐堂”支系,其家牒为:“礼乐修明定,继世泰运开。尊孔敬孟广,富国景仁怀。道立英贤贵,心恒孝友来。家耀荣俊彦,宝树植庭槐。”十四世的王希孟之高祖大名王开贵,依家谱乃第十世孙,毕竟是兰仆射管家的后裔,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有一定的文韬武略,信知连年恶斗损民利官,见势头不妙罢战言和,满足杨家族人的要求,将虎岗村由岭脊北移八百米至河阴低洼处,虎岗村变成“虎凹村”,从此杨王两家相安无事,各自休养生息。常言“龙陷浅滩,虎落平阳”皆不吉之语,时人嫌村名不雅而改名王家庄,简称“王庄”。
那么,这个王庄怎么改名为“王子孟村”呢?民间有“长门长子,管家理事”之说,而王子孟就是王氏十四世的长门长子,自然而然是家中的“太子”将来要管家理事,但对“太子”的培养亦是有规程的,自出生就与他人不同,自然而然要受到特别的敬重和严格的培养。从生活学习到丰富阅历,从培植德行到待人接物,从成家立业到为人处世,皆有智慧的长辈或特聘的先生教授,这样培养出的家族“接班人”,才能真正肩负起全族人的重任,带领整个家族走向兴隆昌盛,因而,王家世代掌门人都是在严格的培养中才脱颖而出的。王子孟的祖父王学孔乃邑域名儒,其自幼受祖父的精心管教,让他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方略和知识,因而洞悉了中华三教乃华夏文明之精华。常言:人生不足百年,少年宜学儒家知礼仪,中年宜学道家知处事,晚年宜学佛家知幸福。“儒家”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易经》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儒家的最高境界就是“仁”,希望通过刻苦学习,成为有所作为利于社会的人。“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最高的境界是“智”,如历史上著名的谋士孙子、张良、管仲、范蠡等,都是道家的知名代表。圣人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佛家”讲的是人与心的关系,信仰大乘佛教者,大多认为只要念佛做好事即可到西方净土,好事做得多就可到最高层次,其实这些以耳传耳皆不究竟圆满。《金刚经》整本5176个字无非一个“空”字,即曰“无相”。禅宗认为“当下”就是天堂,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别,所以研习禅宗者永远活在当下,感恩一切。淡化酸甜苦辣,洞彻荣辱悲喜,永远活在平静和愉悦之中。所以说,“儒家讲人生,道家讲养生,佛家讲重生”,亦即少年学儒家会做人,中年学道家会做事,晚年学佛家会享福。由此可知,智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则能通达处世,圆满人生。
王家在十几代的修持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家规,并制定了《王氏家训》:“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这篇家训族人必铭记在心,依规而行。为使更好地赡济族人,在此基础上另制定了《义庄规矩》,这是王氏家族中独有的家规,由十世族长王开贵发起,在宗祖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加以完善。王开贵是位乐善好施的慈善人士,因历代做瓷器而积蓄钱财,在本邑各地分别购置良田千余亩,山林十几处,设立田庄粮仓。并在家族内创设“义庄”,救助赡济族人,内容包括口粮、衣料、嫁娶费用、丧葬费、科举费,此外还有义学、房屋借居、借贷等。总之,几乎涵盖了族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义庄不仅周济宗族,亦可顾及乡邻和姻亲,同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措施。这个互助的义庄方式,经王子孟又加以改进,为社会解困增强了实效性,自然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为家族的兴盛奠定了夯实的发展动力,同时得到了官府的嘉奖和推广。那么,王子孟的名声为何越来越大呢?有两个故事可窥一斑,其一是“南阳送匾”:有一次,王子孟去南阳收瓷器欠账,除钱帛外还兑换两大车粮食。在农耕时代粮食就是金钱,特别是遇到灾年青黄不接时,粮食就是生命,就是无价之宝。返途经过南召栖霞寺遇灾民近千人宿居,当寺僧见粮车而携老幼祈求时,王子孟将所有粮食和钱帛悉数捐出,仅拉两块山边大石返家。三年秋后,南阳府衙携耆老双倍还粮,并赠送“旷世楷模”牌匾,令邑域士绅景仰,赞誉弥世。其二是“义地社田”:经营有道的王家,仰仗瓷器生意发家,凭财圈地置田,县域各处大小王家庄几十个,皆是因田地建仓设庄而成。而贫穷百姓自然生活艰辛,甚至于活则无粮可食,死则无地葬身。王子孟首捐义地,做为百姓逝后的葬身之所,还规定“若有乞丐逃荒殁于家田之道者,王家必出资捐棺葬之”,这一举措更得民心。常言“人死为大”,为无主者收葬是最大的功德。其间,有位“文丐”饿毙后被王家收殓,在其衣袋里发现有诗一首:“乱世苍茫龙鳞游,生不逢时昂贤头。双足踢开生死路,一肩担尽古今愁。”诗情豪迈有冲天之志,惜不逢机缘而哀叹。邑南应水岸边王家有良田三百多亩,分有几个自然田庄雇农耕种,为利百姓安居而建火神庙供人祈福纳祥,王家捐田五亩作为“社田”。何为社田?即这五亩最好的良田归火神庙所有,每年指定一户人家做“社头”耕种社田,并代养一头猪,逢正月初七祭祀火神爷时,将提供999斤粮食和一头大猪,供全社百姓共餐同食,多余粮食归社头自己。所以,当地社员争相当社头,念念每岁“吃大社”,看大戏,成了百姓过春节的一大盛事。象这类的“社田”明捐暗舍有几十处,当然,王子孟的声誉自然而然英名远播。
王子孟拜过两位先生,一位是汝州儒学大师刘禹钢,重在德行修性与为人处世;另一位是襄城儒医张端仁,重在养生修为与圆满人生。张先生曾给他讲过“人生天机'九不过’”,让王子孟受用终生。古人曰:“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悄悄怀仇恨,则得长生也。”为人处世要知养生,第一是“怒不过度”,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心里有烦恼,千万不要生怒气,怒会伤肝。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涵养,乐观处世。第二是“名不过求”,名利是海苦无边,繁华过眼如云烟;常服知足一味药,快乐赛过活神仙。淡看世事,静对春花秋月,人世喧嚣,名利来往,放下浮躁,心静自安。第三是“利不过贪”,俗话说:贪婪的心像沙漠中的不毛之地,吸收一切雨水,却不滋生草木以方便他人。“酒色财气”我不取,“风花雪月”不沾边。无欲无求,无牵无挂,知足常乐,顺其自然,耄耋无恙。第四是“衣不过暖”,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穿衣戴帽不要过于暖和,也不可过于单薄,过暖容易感冒,过冷容易受寒。第五是“食不过饱”,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吃饭八分饱,粗细搭配,荤素相兼,饭前要喝汤,不吸烟,少饮酒。第六是“住不过宽”,要随遇而安,居室干净舒适,切勿富丽堂皇,避免夺心志而蜕化变质。第七是“行不过快”,身体健康允许,尽量以步代车。常乘车者,日久腿脚就会失去灵便。第八是“劳不过累”,劳有限度,超负荷量会造成身体的伤害。身体疲惫,心灵也会因负荷过重而出现问题,所以要劳逸结合。第九是“逸不过安”,终日无所事事,会丧失对生活的情趣而心灰意懒。所以,要常出门多与人交流,散步活动,写字作画,下棋看戏,读书作文,勤于动脑,保持心情舒畅,以延年增寿。用适度的心态处理喜怒哀乐,才能心中愉快,更容易延年益寿。用适度的方法锻炼身体机能,才能身上舒畅,更容易心理愉悦。这“九不过”哲理精彻,让王子孟受益终生,所以,他能享世之乐,完善人生。由此,在家训中他又增补了自己的观点。即:“凡吾子孙,必讲文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老小有序,礼义廉耻。为人豪杰,处事必公。费用必俭,为官必廉。非义不取,救死扶贫。敦亲睦族,敬老尊贤……”随着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加之邑域王家庄较多,故久而久之人们即以王子孟之名称其“王子孟村”了。
王子孟的名气越来越大,官府总想邀约他出仕官场,都被婉言拒绝,但每遇衙属难事请他参与时,亦都让他迎刃而解,导航破局,因而官绅无不翘指称赞。譬如有两个故事可见其智慧。有次王子孟应邀县衙议事,其间遇有两个案件让县令头疼,经他点拨后县令依言行事,案件迎刃而解。原来,有位老翁清晨骑马进城时,偶遇一个骑驴的年轻人同往,半途热情的年轻人巧舌如簧,以关心的姿态将温顺的驴与老翁换骑,然后骑马快奔而去。老翁醒悟,知已受骗而后悔不迭,无奈到县衙报案,求县令追凶找马。县令依王子孟之计,将驴拴在衙前一整天,不让吃喝,待傍晚时解开绳索放任跑走,识途之驴饥喝难忍,竟自向家中飞奔。骗子见驴自动回来甚是欢喜,岂知后边跟着两位骑马的捕头将其擒获归案。另有一位挑夫偶得“紧肚疼”后寻医救治,三天花费很大亦未见效,病者要求先生退款,先生称药已消费,不可退钱,由此官司打到县衙,县令无奈请王子孟助审调停。他问清得病原由后对病人说:三天前你在半途吃捞面时,为赶路把老板给你的一碗面汤倒在石臼里,面吃后没有喝汤,加之饱后而挑担负重急行,所以到家就觉得肚子疼,这种病按常理难以治愈。你可派人速去饭店,将石臼里已干的汤渣包回来,用开水冲沏,饮下后立即病愈,这个古方叫做“原汤化原食”。病者遵言而行,果然病愈。
而为王子孟指路置灯,终身铭记受益的应是唐太宗之《百字箴》:耕夫役役,多无隔宿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注明:此文摘自张辰罡先生待出版的《画神王希孟家在宝丰》一书。
征文启事 :
第二届全国“孝贤杯”征文启事

作者介绍

张辰罡,原名陈树钢,中共党员,人社局退职公务员。现为中国楹联学会、华夏诗词研究院、市作家协会等会员,省市妇联家庭教育专家团国学公益讲师、“中原好家风"宣讲团成员,平顶山市健步走委员会副主任、姓氏文化研究会张姓宝丰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宝丰县诗联家协会副主席、宝丰文化研究会创编部长。已出版《诗联格律》《佛联赏析》《宝邑碑铭》《教子之道》《宝丰诗词选》等七部书,编著叙事万言诗《海南行》,策划摄制《观音故里》专题片,培子独立成家立业,现为海大博士。

 特此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文责自负。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                                         

投稿邮箱:1493061055@qq.com

咨询热线:18537586630(微信同步)

主  办:  

   智泉流韵文化传媒

协  办       

全国十佳孝贤组委会;
河南孝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平顶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工作委员会;
河南智泰实业有限公司;

主创人员

总编辑:  郭进拴 

主   编:  李建设 

执行主编:郭方向

副 主 编: 郭向敏

责任编辑:张   瑞

               张婉琬

(0)

相关推荐

  • 宝丰帅哥儿闪亮登场

    帅哥儿穿着名牌服装--青蛙王子,潇洒大气,气度不凡--青蛙王子河南宝丰店!实体店

  • 卢氏家训

    据白露山脚村<范阳卢氏宗谱>载: 一戒饬士行 人生而诵诗书.达礼义,则称为士.士为四民之首,必上可以友天子,傲王侯:下可以对乡党.质妻孥,而俯仰无惭者也.则天之与我,岂偶然哉.如范仲淹做秀 ...

  • 古文观止201:读孟尝君传

    孟尝君:名田文(?-前279年),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少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号靖郭君,权倾一时. ...

  • 不是你没有小蛮腰,是我胳膊不够长

    不是你没有小蛮腰,是我胳膊不够长

  • 青蛙王子河南宝丰店

    品牌童装,青蛙王子,质量保证,价格合理.河南省宝丰店18003900369

  • 【“战疫”征文精选回顾】【河南】张辰罡丨宝丰防疫歌

    宝丰防疫歌 文/张辰罡 人民路,龙兴路, 乱窜就是黄泉路. 陈营村,姜湾村, 老老实实家里蹲. 净肠桥,玉带桥, 出门就是奈何桥. 小吃街,步行街, 不想中毒莫上街. 去饭馆,泡茶馆, 直接送到殡仪馆 ...

  • 【总第1188期】【河南】张辰罡丨宝邑颂歌

      宝邑颂歌   文/张辰罡     华豫宝丰县,今隶平顶山. 城邑贾复筑,距今岁两千. 汝滍养应水,东流纳百川. 圣贤辈出地,良将铭史纂. 炎黄蚩三祖,尤生养水边. 龙山豢龙城,刘累寄家眷. 周朝末 ...

  • 【河南】张辰罡丨宝邑百龙吟

    宝邑百龙吟 文/张辰罡 一 龙邑龙名称龙兴, 龙地龙城展龙容. 龙货龙昌龙池灿, 龙颜龙喜赐宝丰. 乌龙煤炭龙光洒, 铁龙京港龙纵横. 龙舞龙腾龙故乡, 龙育龙人龙生龙. 二 首龙古街龙心立, 二龙护 ...

  • 【河南丨宝丰】张辰罡丨五言叙事万言诗《海南行》(1-3)

    五言叙事万言诗<海南行>   作者/张辰罡     五言叙事万言诗<海南行>之1/33--前言篇   诞世逾五旬,九州籍中原.观音故里地,豫鹰宝丰县.文化底蕴厚,圣贤热土涵.酒 ...

  • 【河南丨宝丰】张辰罡丨瓷祖画神昆仲碑(乡贤故事)

    瓷祖画神昆仲碑(乡贤故事)   作者/张辰罡(河南宝丰)     王家"32字祖训"曰:"学医自用,精工家昌.务农足食,诵典志强.勤俭为本,处世善良.守德耿诚,睦邻友邦. ...

  • 【河南丨宝丰】张辰罡丨扁鹊庙堂承医脉(之三)

    扁鹊庙堂承医脉(之二) 作者/张辰罡(河南宝丰) 五 郭氏后裔中有个<择茔裕后>的故事.史载,郭氏族中有一支在鲁山县城开诊设堂,数代后迁居宝邑南十里的杨庄镇白庄村,其子孙中享有官职,为门庭 ...

  • 【河南丨宝丰】张辰罡丨扁鹊庙堂承医脉(之二)

    扁鹊庙堂承医脉(之二) 作者/张辰罡(河南宝丰) 三 医药界尊奉"医者仁心".作为医者,需心怀天下百姓,悲天悯人,治疗世间病痛,自古就倡导了医学必须关注人本身,医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 ...

  • 【河南丨宝丰】张辰罡丨扁鹊庙堂承医脉(之一)

    扁鹊庙堂承医脉(之一) 作者/张辰罡(河南宝丰) 宝邑西四十余里有座"扁鹊岭",因古有扁鹊庙而名扬历世,岭下的"医生村"方圆百里皆闻,而随着时代更迭观念变换,延 ...

  • 【总第1398期】【河南·宝丰】张辰罡丨致敬海南组诗

    编者按:在今年4月11日的海口马拉松赛赛道上,有位年逾58岁的儒翁张辰罡先生,他已是第三次参加海口马拉松赛,且三次获得"完赛奖牌",这位老同志不仅是长跑爱好者,而且是出版了七部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