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三十一》却月
器型解读:
却月,辞典给出的解释是半圆的月亮。最初看到该词,武断地想象,可能古代“却”与“缺”通假,故“缺月”也可写作“却月”,但查后才知,“却”与“缺”并不通假,“却”字可释为失去,是否是从此引申而来?《南史·侯景传》中有句“城内作迂城,形如却月以捍之。”其中用到却月,即为半圆之意。
曼生十八式中有“却月”一式,给出的铭文是:“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我为规。”
“月满则亏”是说只要月一圆,就必然要开始缺,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点则必开始衰退,也就是物极必反之意。语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而在《易·丰》中早已明示此理:“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
“置之座右,以我为规”这里表面是说把壶置之座右,以不满为榜样,实际上是以此理置之于座右,随时警戒之意。巧妙地把壶型(半月)与“月满则亏”结合在一起,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凡事留有余地,要以此为座右铭。铭文典雅深邃,耐人寻味。
却月壶之壶型,基本上是大半园形(超过半圆),底部呈弧形凹陷,形状更似缺月,两侧以两平行平面削之,嵌盖或平盖,桥纽。
缺月壶与瓦当壶随均为两侧削平,但瓦当之形不超过半圆或比半圆小,而却月要比半圆大,且瓦当底部是平面,而缺月底部有凹陷。
缺月壶与半月壶名称很接近,不小心,便以为是一种壶型,但其实不是。却月壶两侧削平,而半月壶是一个倒置的碗型,两侧不削平。
泥绘又分为『本色泥绘』与『异色泥绘』,其流行于清初17世纪晚期,要求作者须具有书法绘画、贴塑的艺术功底,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曼生却月壶』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曼生却月壶
曼生却月壶,为异色泥绘,以黑泥堆绘,山峦叠起,远山飞舟,景色宜人。层次分明,点线面巧妙结合,风格优雅
清-曼生铭壶痴款段泥却月壶
清中期 陈曼生铭杨彭年制紫砂诗文却月壶
▲楊彭年(阿曼陀室) 紫砂大卻月壺
楊彭年與陳曼生合作的“曼生壺”。其中“卻月壺”的壺型常見的是小型壺,如此大的尺寸很少見。因爲此壺型小壺張力較小,容易燒製成功;而大壺張力大,燒製時容易開裂;可能是因爲這個原因,此壺即使燒的底部有微裂的瑕疵,也未曾捨棄。
卻月之名來自缺月的諧音。
古壺的設計對於均衡的要求非常重視,可以使壺在視覺效果上有穩重的架勢;壺把至壺流的綫條必須銜接流暢。
擘月園宜左右,不求俑長相守,此延年,彼益壽。吾山飃于陽羡官舍。
整個底部土沁依然很重,還需再養些時日,才能去除。
清晚期 元福款紫泥却月壶
何士芬 清末明初
《清同治 玉成窑何心舟款半月壶》
童衍⽅先⽣作品《却月壶》
现为西泠印社副社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