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股东违规减持真的是员工操作失误,还是另有考虑?

作为国内CRO(合同研究组织)领域的龙头企业,药明康德在2018年5月上市至今的短短三年时间内,市值达到了4294亿元,甚至一度被称为CRO行业的华为,大有挑战一众国际巨头的气势和能力。

应该说药明康德已经基本成功了,因为从市值来看,见下图:

(昆泰医药等市值按2021年6月14日美元汇率折算为人民币)

短短三年时间,药明康德就在资本市场上超越了国际同行,这确实是比华为还要牛的地方。这样的企业本来形势一片大好,应该说股东要捂着股票等暴涨才对,怎么就违规抛售了呢?

我们必须解释一下,什么是CRO了,不然非行业内的朋友们会看得一头雾水。

合同研究组织(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CRO)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它是通过合同形式为制药企业、医疗机构、中小医药医疗器械研发企业,甚至各种政府基金等机构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科学机构。

按照工作的性质,CRO大致分为临床前研究CRO、临床研究CRO。临床研究CRO又以接受委托临床试验为主。随着外包服务需求增加,产业链延伸到CMO/CDMO(合同生产组织)、CSO(合同销售组织),这些外包服务几乎已经贯穿整个药品生命周期。

在CRO行业地域分布上,欧美地区作为传统的新药研发集中地,贡献了绝大部分CRO市场份额(约90%)。其中美国60%、欧洲30%,中国、印度各占2%,占比非常低(2018年数据)。全球型CRO巨头,如昆泰、科文斯、精鼎等,具有全球业务网点以及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能力。

截至2018年底,全球前十大CRO公司合计拥有超50%的市场份额。其中,昆泰医药(IQVIA)、Labcorp(美国实验室控股公司)、瑞士Dyneos、精鼎医药(Paraxel)排名前四。

但是,我国却有工程师红利,主要体现在“高素质劳动者增加”和“劳动力相对低廉”上。庞大的高等教育队伍为CRO企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人才,人均成本约为国际巨头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就如同华为在通信市场上一样,不断地能争取到更多的国际业务,于是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我们看下图(为简化计算,昆泰医药的营收等按2020年12月31日美元汇率折算为人民币)

我们可以看到,昆泰医药的营收从2015年是药明康德的7.7倍,降低到2020年的4.5倍,药明康德的净利润已经连续三年超过了昆泰医药。药明康德年均26%的营收增长,也碾压了昆泰医药。所以说药明康德的市值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还有一家Labcorp(美国实验室控股公司),其相关数据对比如下:

和Labcorp相比,药明康德在营收增长上也是明显领先的,只是净利润上还没有达到超越的水平。

我们从2021年一季度,药明康德还在爆发式地增加来看,其超越国际上的巨头们只是时间问题了,为何股东会就产生担忧呢?

那么大概率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工程师红利,却并不见得就是绝对的领先优势,国际巨头的布局是全球性的,也就是说他们也可以在中国来布局并享受该红利。考虑到现在中美两国的贸易形势等,他们甚至可能跨过中国,到成本更低的印度等国去发展,这样还会得到超额的工程师红利,只是短期内印度的教育水平确实不能赶上中国,但印度在医药方面传统上却并不弱。

二是国内并非只有药明康德一家在从事该项业务,泰格医药、凯莱英等多家同行也是卯足了劲地在谋求大发展,可能下一步就会造成激烈的行业竞争。

三是虽然增长很快,但药明康德与国际巨头还是有四五倍的营收差,那么如果增长慢下来,高出那么多的市值就没有太多的道理了,有可能就会跌回到近似的市盈率水平,这个幅度可不小。

当然还有本人不知道的其他原因,我就不便于猜测了。总之,资本凭其敏锐的嗅觉就闻到了一些应该减持的信息了。

以上分析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