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做了这件事,他延寿到九十多岁!!!
杨涟在大贵山读书的时候,结识了一个姓余的人。老余是个怪人, 身上总穿着件蓝袍,不晓得在哪儿安身,只要杨涟出外,他总是跟在后面,暗暗保护。
有天晚上,杨涟上茅厕解手,冷不丁看见几个鬼,他当时就说了一句:“好大脑壳的鬼呀!”跟进茅厕的老余也马上接了一句:“好大 胆的相公呀!”听两个人这么一说,几个鬼就被吓跑了。
老余保护杨涟,也是有求于杨涟。后来有一天,杨涟要到天师府 去。老余这回再冇跟去,只是拿出一块蓝手帕给杨涟说:“我屋里这些 时出了点邪气,我想请你把这块手帕带去,到张天师那儿,用阳平治都功印盖一个印。好 帮我避避邪……”杨涟满口答应,收下手帕就走了。到了天师府,张天 师不在家,碰巧那个大印好像刚盖完,搁在桌子上冇来得及收。杨涟跟张天师是熟朋友,心里想着帮人盖印驱邪也是一件好事,张天师应该不会反对的。所以,他也不等张天师回来,拿起印就往老余的手帕上盖了。
刚盖罢印,张天师正好回府来了,他一看见那块手帕,就惊叫一声:“这是个驴子精嘛,你怎么把我的阳平治都功印拿到瞎盖!”杨涟听了,连忙把手帕朝下一扔,那个手帕眨个眼 变成了老余。他向杨涟叩谢说:“谢谢你帮我盖印,让我能修成了正果。往后你要是 遇到么危难之事,喊上三声老余,我会马上来帮你。”又拜了拜张天师, 感谢天师的慈悲。拜谢之后老余非常欢喜地出门走了。
杨涟望着门外的老余的身影,一脸疑惑地说道:“没想到那么端正得体,满腹诗书的老余竟是精怪所化。”
张天师看着满脸疑惑的杨涟,说道:“你与这老余也是有缘分的,他修行精进,你如今帮他修成了正果,也是一件大功德。老朋友只需要记得自己做了一件善事,别的也不必多想。”
虽然天师这样说,但杨涟还是很好奇,为何这老余一定要让盖阳平治都功印,他将身体往前倾斜,邹着眉头,若有所思地问张天师道:“张天师啊,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这精进修行的老余,一定要让盖您这里的阳平治都功印呢?盖印之后还说'修成了正果’?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张天师望着杨涟,表情稍微严肃了一些,接着说道:“想必你也知道,这阳平治都功印是东汉时期经由太上老君传授与祖天师张道陵之“祖印”,是太上老君当年在鹤鸣山赐给祖天师的创教法宝之一,具有莫大的神力,所盖的阳平治都功印是沟通天界的凭证。”
张天师接着说道:“之所以称为'正一盟威之道’,其'盟威’者,盟而有威,盟而成威。这威,对内,是信众畏其誓,不敢乱行,也不敢违背;对外,则可以降服外邪。在这个'盟约’中,道长们与上天订立了我们所需要遵守的规范,承担相应的义务;与此同时,上天也赋予我们一定的职位和法力,让道长们可以去履行相应的义务。所以,我们道教授箓的时候,要名登仙籍,都是需要加盖阳平治都功印的,只有加盖了这个印,所奏请的内容才能成为真正有效的凭证。”
老余继续问道:“那这老余盖印是不是也得到了什么法力或者凭证之类的?”
张天师点了点头,说道:“是的,有了这阳平治都功印的法力加持和所盖印章的凭证,以往老余精进修行所积累起来的功德,虽然说还不完全能达到修成正果的程度,但盖了这个祖天师的法印之后,就完全不同了。一方面法印本身是沟通上天与俗界的渠道,通过这枚来自太上所赐的法印的加持,来与上天结盟,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老余也获得了法印的神力的加持,获得了相应的法力。”
杨涟听后,恍然大悟,不住地点头,说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继续追问张天师:“天师,这老余修成正果之后呢?”
张天师答道:“在老余变成的蓝布中,其实写有他所应该遵守的盟约内容的,只是你现在道法不够,看不见。通过法印的助力,他已名登仙籍;但往后,他还需履行盟约中的内容,继续行善积德、精进修行;如若不然,他也会受到相应的盟约中的惩罚。”
杨涟感叹道:“道法慈悲,广度众生,让人赞叹不已!”
后来,杨涟岁数大了,有一次吃饭时冇小心,让一块肥肉卡到喉咙管里,得了哽食病。请了好多名医也冇治好,眼看连性命都有危险。他想起老余的话,就憋着气勉强喊了一声老余。老余果然一下子来了。他把杨涟引到一处水坑喝水。杨涟刚蹲下身,低下头,他正勾着身子老余喊了一声:“看水里!”伸手在杨涟的后颈窝上猛拍了一掌。杨涟被拍得将口一张,塞在喉咙管里的那块肥肉一下子吐了出来,他的哽食病也就好了。老余救了杨涟,杨涟正准备感谢老余,老余连忙说道:“恩人不必客气,这都是应该做的。我此次前来,还要带给恩人一个好消息:因为你广种福田,帮助了很多人,福德深厚,所以神明赐福,给您延寿十年。”说完老余化作一阵风消失了。除了这一次,杨涟后来再没求过他。
杨涟后来活到九十多岁,晚年也没有什么疾病,他过世的时候有个穿蓝袍子的人到杨家吊孝,向灵柩行三跪八拜九叩首的大礼。杨家人问他是谁,从哪里来,他都没有回答。吊完孝,临到出门时,他才对问的人说了一句:“死者心里明白。”有人认出他是杨涟的老朋友老余。应山后来有句俗语: “穿蓝袍子吊孝,死者心里明白。'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典出:《广水民间传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