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场人家(二十三)

串场人家(二十三)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开门六件事,油盐酱醋柴米。后被城里人加上了茶。成了七件事。生活水平提高,茶成了普通人家生活之必需,且成了茶文化。据说茶为生活之必需,源远流长,唐代被称为茶圣的陆羽,对茶的种植,采摘,烘焙等均有翔实记载。不过这茶,似乎于当时的社员农民无缘。至少很少登上大堂。不同时期,开门几件事都有所侧重。还是要数粮草为之首。油盐酱醋固然必不可少,但毕竟需要量不大,以盐为例,一斤食盐,单烧莱,可用一月,甚至时间更长。粮草则不同。兵家有言: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可见粮草之重要,不可一日而离之。俗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熬过了三年饥荒的人,都知道粮食是宝中宝,少了它,山芋萝卜青菜南瓜替代好,这些也缺少,后果不堪设想。六三年后,粮食紧缺的状况有所缓和。各家各户基本一日三顿,两稀一干,抑或隔三差五地中午一顿干饭,有时也在饭中掺些瓜菜代。
所谓瓜菜代,此名词似乎有些矛盾,不太好理解,当时农民抄直说,一提瓜菜代,就知道,是纯用大米烧饭,还不太允许,在里面掺些萝卜、瓜莱或山芋等,这样既可填饱肚子,又可省些粮食。
烧锅的草,成了当时的一个坎,一个关。没有草,烧不出饭,热不出水。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草,成了金贵之物。家前屋后,草的多少,草堆多大,成了衡量贫富的重要标准。由表及里,由草而至粮,可以推算,有大草堆的人家,必定家有余粮。吃剩粮,烧剩草,成了人人向往,而又高不可攀的理想生活。能达此条件的,一个生产队,简直凤毛麟角。
队长、会计家,没有特权的特权,草的分配上,保管员秤杆子一翘。明明一担草,别人的担子没他们的沉实。初冬的棉花秸子分配,秤上悬殊更大,反正秤杆子,记帐单在他们手里。队长、会计家的草堆,如发酵的面,直往上涨。他们家的烧草不成问题。其次养牛户,全队六个养牛户,早稻一收,赶太阳,不遭天的上好草料,挨家逐户的运回,一牛六千斤。是一寒的饲料。养牛的,分草时再弄个香烟跳跳,舍得的,小包子烟撂撂,羊毛出在羊身上。家家六千斤,门口一堆,草堆不一样大。大的目定心安,一寒下来,牛脚草,连牛粪,足够管锅堂大灶。烧个热水,烫个猪食,宽宽松松。小的望草哀叹,早知如此,当初也派弄包烟跳跳,哪怕小酒尿尿,刀子鱼烧烧,草堆上多个千儿八百的,不算个事。下年,再等下年吧。
地上虽长禾, 天上不下草。每年每季,田亩子不变,稻麦、棉花总量不变,田里长的,田里分。有人多,有人少。十个指头不一样齐。没有绝对的平圴主义。队长、会计,一个队只有一个,而且是干部。干部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起早摸黑。常身不由己,大队、公社,一个通知,饭吃不下,丢下筷子就走。没有讨价还价。农民,好象真成了当兵的,一切行动听指挥,而且要雷厉风行。大队通讯员一到,通知一看,遵照执行不走样。风雨无阻,无论风雪严寒,白昼黑夜。全大队只有一台手摇电话机,听命于公社。大队对六个生产队的指令下达,全靠通讯员的两条腿。
大队、公社也知道生产队长、会计,是最小的官,最辛苦。除了工分,没有任何额外特权,在草上占点光,也就眼开眼闭了。
谁家都想粮满草堆大。姑娘把婆家,流行访亲,访亲分明访暗访。明访者不难解释,即女方代表在媒人陪同下,约定时间,直奔男方家,直白一点的,家庭人口,年龄、辈分、性别结构,劳力状况,房子好坏,有无猪圈茅缸,家内有无粮食摺子。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屋外有多大的草堆。粮够吃了,草是不是够烧。女方上来,是否要为炊草犯愁?过日子的人家,都知道草的重要。灶堂内,少一把草锅没得透(好),最让人着急。暗访,就是娘家代表,不显山,不露水,微服私访,在被访者家周围,一看,二问紧邻,取得第一手资料。
过年蒸糕、做饼,是最费草的,而且最好是软硬兼具。烧饼锅,要软些的草,做出来的饼香软松甜,靠锅的一面,黄而不焦,糯而不粘,那样子,给人看,饼抬高一个身价。特殊年代,因草而嫁,因粮而嫁的姑娘不在少数。
一个生产队,劳动日单价高些,粮草有基本保证,一年能出个头把猪的,再能养上几只鸡与鸭的,那个生产队的少年小伙,光棍极少。劳动日单价低的,粮草标准低的,四邻的姑娘,不愿嫁过来。
无论老少男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从未停止过。也无止境。温饱解决了,衣着改善了,又会有更高目标,如巨大的磁力,在向农民招手。
二子不甘贫穷,凭著自己的一身力气,不敢在阳光下出卖自己的体力,只能在月色溶溶,甚至在夜的漆黑中,做着体力与金钱互换的事儿,初时,神不知,鬼不觉。二子昼进夜出,日积月累,几个月下来,人瘦了些,但赚进了近二百元大票,细算之,顶得上头号劳力半年多的分红款。二子每次怀揣现票,连同百雀羚和雨鞋、雪花膏、水果糖等物,一起交给大花。总觉得自己在履行神圣的做丈夫的职责与担当。当然,于此同时,也不无自豪地享受做丈夫的权利。
日子,如流水,一刻不停地向远方流去。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乔永星,1949年出生在上海,10岁随母亲下放回到盐城新兴公社。1966年初中毕业回到农村,在农村生活二十余年后,随知青妻子返城。喜欢写些散文,小说之类,大多是农村生活题材。已完成《串场河畔》、《串场故事》两部系列小说和《学书》中篇小说以及几十篇短篇小说。累计近七十万字。

(0)

相关推荐

  • 散文||八十年代的露天电影

    八十年代的露天电影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产物.风貌与特色:每个人的童年,也因着出生的时间.地点.家庭条件和环境不一样,都有每个人童年难忘的故事.而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农家孩子来说,在八十年代的 ...

  • 【灵璧故事】挣“工分”

     挣"工分" 文/同龄人       人们都知道"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很多人不知道"分.分.分,是社员的命根",只有接近五十岁及其以 ...

  • 知识青年情系第二故乡

    (图为田背云霄阁  刘增荣拍摄 ) 1968年12月,田背大队革命领导小组为落实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指示,在大队成立了九人组成的"再教育领导小组",由原党支部书记刘森山任组 ...

  • 散文||社 场

    社  场 虽然时间过去那么久远,可印象中的社场,那块宽敞空旷的坚实土地,就那样突兀的铺在记忆深处.每一次想起,都会浮出一串令人回味的温謦往事. 记不得是小时候的哪一年,时令已过小满,天气渐渐的热燥起来 ...

  • 世情 | 那年那人:老姚(姚正文)

    [往期回读] 那年那人:大季 那年那人:钱子云 那年那人:袁宗祥 不用担心他们走极端啦! 我不愿看到学生的成绩丹染着鲜血 绝味鸭脖,你的低俗让人无法直视! 如果学生家长不信任我 老姚 小纪镇文联   ...

  • 【乡土文学】龙川河||勤劳人家最美

    勤劳人家最美 renqingmei 文/龙川河 每当我想起甘肃漳县的老家,总会眼前浮现出哥哥晋朝元的影子.朝元哥其实是三大伯家的上门女婿,他的家就在生产大队的另一个自然村的生产小队,由于家里兄弟多,自 ...

  • 新塬大牧官岔记忆 || 作者 辛俊烈

    新塬大牧官岔记忆 作者  |  辛俊烈 作者辛俊烈,中学一级教师,现退休居平川区.喜欢写作,有作品在<白银文学>和<陇上风情><平川在线><天南地北会宁人&g ...

  •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编者按:本文选自于信阳市政协文史委编写的<我的知青岁月>,主 ...

  • 民国十六年粮票借券伍元、民国二十年察哈尔省借粮串票、民国二十三年绥远省武川县借粮串票各一枚

    民国十六年粮票借券伍元.民国二十年察哈尔省借粮串票.民国二十三年绥远省武川县借粮串票各一枚,共计三枚,保存完好,九成新

  • 曲式词谱【露水寒】四十一字·冬场(上平十四寒 去声十五翰)、【千年梦殇】四十一字·孔融(去声二十三漾)

    13.[露水寒]四十一字·冬场(上平十四寒+去声十五翰) 鸿雁南飞露水寒.秋风叹.牧色獶黄湿打鞍.霜草绊. 抓畜膘,从游冈峦.归草滩,临冬场伴.冰河饮水,迎雪漫. 14.[千年梦殇]四十一字·孔融(去 ...

  • 串场人家(二)

    串场人家(二)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四季更迭,岁月轮回.故乡当然很美,且不言到处一片绿色,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家一墩子,一家一茅屋,一家一烟囱.雄鸡报晓,炊烟袅袅,扶摇直上.家 ...

  • 串场人家(十二)

    串场人家(十二)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当时农村有个说法:春遥夏摆秋遛寒不见.大人是这样,小孩更是这样.造成这样状况的,主要是少穿,无御寒之衣.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地气回暖 ...

  • 串场人家(二十)

    串场人家(二十)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历来为世人公论,是最幸福,最惬意的事.人人必欲得之而后快.金榜题名,与二子大花无半点关系.唯洞房花烛夜在即.日 ...

  • 串场人家(二十一)

    串场人家(二十一)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身在曹营心在汉.婚后的大花,牵肠挂肚的,是生病的老娘,劳碌不息的老父,还有就是年纪尚小的妹妹二凤.三姑娘.一夜之间,如隔千年.娘婆二 ...

  • 串场人家(二十二)

    串场人家(二十二)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婚后的新娘子,受到多方面陈规陋习的约束.非但没有新婚的幸福与快乐,小夫妻的恩爱甜蜜.尤其大花,洞房之日已非处女,而是带孕之身.当然, ...

  • 串场人家(二十四)

    串场人家(二十四)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农村全面推行农业学大寨.怎么个学法?似没有统一的硬行规定.大致上,每生产队为独立核算单位.基层三级组织 ...

  • 串场人家(二十五)

    串场人家(二十五)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诸多男劳力的眼中,场头上的生活,是半养半做,养人的地方,老弱病残的聚散地,无非是翻翻麦子,稻子,晒晒草,最重的生活,就是脱粒,进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