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红旗渠

红旗渠

今天,从安阳来到林州,欢快地行驶在林州红旗渠大道上,直奔“人工天河”——红旗渠而去。

林州,就是过去的林县,1994年由林县设立林州市。

林州,被太行山四周合围:西侧是城墙般高耸的崖壁,东侧是散乱的低山丘陵。在遥远的年代,为了水,许多人拖家带口、背井离乡。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州人民亲历了一个近乎完全使用人力建成的水利奇观——红旗渠。

前往红旗渠的道路上,路边农家的房屋屋顶插满了红旗,无论是谁,眼见这一面面随风飘扬的红色旗帜,激奋之情都会油然而生。

群山环抱,一条不知名的公路顺岸而过,百多级石阶后,走在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堤坝上,与缓缓而流的渠水一道盘桓、回转于陡峭的山壁间。

举步惊鸿,天地壮阔。

红旗渠,人们耳熟能详。但我还是要简略的介绍红旗渠建设过程、工程情况。

红旗渠于1960年2月10日动工兴建。

开工的第一天,就有三万七千人报名奔赴工地:当时除自带工具外,还有口粮。工地上根据物质供应情况,给予一定补助,干部和民工是有区别的:1960年2月起至8月,民工补粮2市斤,干部补粮1.5市斤;1961年至1966年,民工补粮1.8市斤,干部补粮1.2市斤,干部的补助标准始终低于群众。那个年代的标配是“干部干部,先干一步”,但没有看到谁提出“多补点粮食养干部身体劳累”。

铁锹铁镐铁钎与小推车,藤帽、麻绳,用于安全保护,这样伟大的工程用的就是如此简单的工具。一人扶钎一人抡锤,开山炸石,悬崖峭壁之边,迎难而去,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起了151座渡槽,凿穿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

红旗渠建设总投资6000多万元,国家投资仅占15%,85%都是靠群众自筹。工程施工中共有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大的60岁,最小的17岁,256人重伤致残。

林县人民经过十年的奋斗,分别于1965年4月5日总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支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总、支、分渠配套建设。总渠、分渠遍布乡村,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出了绵延1500余公里的的红旗渠。

红旗渠的建成,解决了50多万林县人民吃水问题,同时灌溉了54万亩田地,粮食由亩产200多斤通水后增产到800多斤。

高昂的斗志,简陋的工具,完美的结果。

那是一个群情激昂、百业俱兴的年代,人们充满了建设新中国的渴望与热忱。

但是,在南太行山如画的秋色中,我还是无法想象当时的人们靠着怎样的一种精神动力、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程。

红旗渠纪念馆,影像还原了当年青年民工爆破隧洞的震撼,音响还原了昔日民工腰悬吊索在悬崖上的断壁之声。纪念馆中有当时劳动者精神饱满的照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不知道当时贫脊的林县为什么没有饿死人,反而热火朝天建设完成了红旗渠?在当年建设者的照片中,劳动量之大,也没有看到谁是饿得皮包骨,没有金钱,简单的工具,有时还要自备粮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这样干劲十足?照片定格了人们带着笑容的脸,那是劳动者发自内心的笑容!

红旗渠,现代版的“愚公移山”!

红旗渠是自力更生、战天斗地时代的最强音符,它将永远留存于世,给中华民族后世以震撼。

站在红旗渠,我突发奇想:设若大自然的造物主乾坤大挪移,将太行山处的林县与淮河边上的凤阳对调,那朱元璋的十八代祖宗是不是也是慵懒的?在这自然环境极差的山区,他的十八祖宗们能生活得下来吗?是不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就没有了朱元璋,不论那位出自浙江青田的刘伯温能前算、后算多少个500年,因为中军帐内没有朱元璋,刘伯温一身的谋算是不是无处施展,也就不会有明王朝,中国的历史都将会改写?

此山此水此地,如此山乡巨变,竟发生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如同虚构的并非虚构的故事,如何写就?

红旗渠是人民创造的奇迹!

所谓奇迹就是在没有任何条件下取得的不可想象的成就。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未来!

红旗渠得到了应有的荣誉:

1974年,祖国参加年度联合国大会,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周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来访者:“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今天,衷心的希望林州人民如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红旗渠。新的时代,相信并祝愿林州人民,砥砺前行,走在幸福康庄的道路上。

红旗渠是留给中华民族精神与物质的丰碑!

向当年参加红旗渠建设的林县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2014年4月

图片/网络

作 者 简 介

方亦飞,湖南人,1984年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从事金融经济管理至今。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100周年丨太行山上的丰碑:红旗渠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林州市,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凭着无坚不摧的斗志和勇于奉献的精神,从绵延起伏的太行山腰修建了延绵千公里引漳入林工程.这条穿行在 ...

  • 红旗渠纪行

    作者:云集江水 朗诵:春之韵 红旗渠纪行 初冬时节,地处豫西北的林州大地,风和日丽,太行巍巍,松柏苍翠,处处显得生机勃勃. 12月5日,我们"红旗渠研学"活动的学员一行在导师引领下 ...

  • 晨之风随笔《纪念处女作发表二十五周年》

    昨天晚上,远在北京的弟弟在聊天时,发我一张手机图片.说是在收拾东西时,无意中发现了我过去的一篇文章.文章是打印的,字迹已经不太清晰了,题目是<畅享金秋>.对这篇还谈不上文章的文章,我几乎没 ...

  • 刘振华随笔:关于做生意【小说】(第2679篇)

    作者:刘振华 群会员:领D打电话给我 说他朋友需要我们这儿的土特产, 让我帮忙去买一下, 然后给我钱, 这个钱我要不要收啊? 刘振华:这个其实叫索贿. 按我的意思是不要收. 他主动向你要, 说明他信任 ...

  • 春天的诗句最美的情书散文随笔

    春天的诗句最美的情书散文随笔 (一) 沿着时光的小径,看绿意在陌上草长莺飞,隐在时光深处的暗香也在悄悄苏醒,那首风吹雨落的诗句,就像这慢慢走来的春天,潮湿的心又一次为你浪漫,徐徐的涟漪是我为你洇开的 ...

  • 望雪:《麦苗返青》(随笔)

    - <麦苗返青>(随笔) - 杨柳放绿,麦苗返青了.今天一定要捕个大鱼!儿子下午就回来了,四年没归家,你娘白日黑夜一想起你,就哭天抹泪的.每个寒暑假,别的娃都回的时候,爹也是想得慌. 爹娘 ...

  • 【随笔】乾州蕞娃:传统民俗之售卖梨膏糖

    [内容提要]之所以有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小时候那个卖醋的礼泉人,他的声音极富穿透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些年在整理地方文化.民俗的时候,我就想着把这个也作为一项内容整理出来,只是因为难度大,且时间 ...

  • 紫微斗数随笔23

    生命感悟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 <二>.洛书 洛书之来历与河图 ...

  • 少年之页/张甜:随笔(外诗一首•辅导老师/喻荣春)

    文/张甜 辅导老师/喻荣春 时光一直安静而又明亮.时光在一朵花里安家,在一片绿叶里写诗,在一盏茶里品味人生. 童年一直美好而快乐.童年在大自然里写诗,在大树下唱歌吟诗,在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婴儿一直 ...

  • [母亲节特刊]​汪卫红的随笔《美丽的谎言》

    美丽的谎言   女儿小时候,我曾经带她参加过一次亲子活动.活动中有一环节是"心心相印".母亲和孩子背对背分开坐着,回答主持人提出的问题,看看妈妈和孩子的答案是否一样.   我和女儿 ...

  • [母亲节特刊] 冷月的随笔《最想对母亲说的话》

    最想对母亲说的话 我的母亲,今年70多岁了,拄着个拐仗,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但从不闲着.她在屋院一角,养了鸡:在屋前屋后,辟了地,种菜种瓜种果树:在屋周的沟边,种水芹.高苞.鱼腥草,还种菖蒲和荷花,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