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新的语文考题里,我发现了未来学业规划的方向

OK妈说:

今天是高考第一天,一大早,各地高考的作文题就成为了微博的热搜榜。

尽管高考似乎离我们的娃还很远,但其实我们人人都知道高考的风向标其实就代表了大的教育方向。永远不要以为这我没啥好关心的,其实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拥有更清晰的路径!

我的好朋友王睿,是出版学博士,之前高考语文接近满分,她既是童书作家,也是帝都小学生的妈妈。今天我邀请她和大家分析一下,这两年的高考和中考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对低龄小娃的学业规划有什么指导作用?



01

降难度,追求基础扎实
好习惯是重中之重
首先来看一下这张各省高考形式图,目前已经有十几个省市采用了3+3或者3+1+2的新高考模式,取消了文理分科。

3+3是语数外+历史物理等六科选3,3+1+2是语数外+物理历史二选一+化学地理生物政治四科选2。

从命题难度来看,新高考的重点就是俩字:基础,基础,基础。
虽然小学奥数学习遍地开花,但真正落实到中高考上,数学的难度还是比较适中的。
我估计文理不分科后,高考数学的改革方向大致是——注重基础,思维灵活,提高阅读复杂度。
从高考传导到中考,这个趋势尤为明显。以前说题目简单是“一分一操场”,也就是差了一分,就有一操场的人排到你前面了。而中考和毕业会考合并以后,北京就成了所谓“一分三操场”。对于基础打牢,学习习惯好,仔细认真的同学是个大大的利好。

比如今年北京中考的“一模”,以领头羊海淀区为例,语文最高分99.5分,有1人,数学最高分100分,有37人;其他科目中,历史最高分100分,有273人,物理最高分100分,有1112人。

既然降低难度是趋势,那对有理科天赋的高分选手是不是不公平呢?放心吧,现在清华大学等一流高校都有实验班项目,直接去高中挑理科好苗子,从高一甚至初中开始培养。所以大家就不用为天才们操心了。
对于普娃来说,具体到小学学习中,咱们就要注意:夯实各科基础,培养好习惯,绝对不能眼高手低。尤其是男娃,必须要学会如何检查卷面,保证基础题不失分。
粗心大意的毛病,得从小改啊!

02

先抓阅读、古诗识记,
大一点再抓古文、写作
既然难度稳定,那中高考分数的区分会集中体现在哪里呢?
在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里,语文是“拉分王”。只要语文能稳住,总分就稳了。毕竟,数学和英语出现分数大幅波动的可能性很低。
而语文的关键得分点非常简单粗暴,就是阅读写作

以北京市新高考为例,卷面总分150分,第一题就是现代文阅读,选文是科普文(非连续性文本)。第二题是文言文阅读,第三题是古诗、名著和文学常识。第四题又是现代文阅读,选文是散文。第五题是重头,足足65分,分别是语法(语言基础运用)、小作文和大作文。

也就是说,阅读、写作和古文古诗三大板块,差不多各占了三分之一。
所以近几年反复强调的“阅读为王”,并不是耸人听闻。而且不光是语文,数理化考试也有阅读材料越来越多的趋势,如果阅读理解能力不过关,基本上连题干都读不懂。
而语文(以及英语)又是最适合从小打基础的科目。语文这门课,爬坡不易,但一旦爬上了坡,就有那么点“一览众山小”的意思了。
所以,我推荐的语文学习路线就是——先抓阅读、古诗识记,大一点再抓古文、写作。低年级娃入股语文绝对不亏!
不过一谈到学语文,很多孩子可能会走上死记硬背的歪路。尤其是学理工科出身的家长,一说起文科课程就以为是不用动脑,下蛮力背诵就行了。
实际上,现在的语文考试早就着眼在高层次的要求,即理解——分析——鉴赏如果只会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恐怕连第一关“理解”都达不到。
我来举个例子。在诗词古文学习中,很多家长都会注重背诵,可是一落到笔头,很多孩子就容易出错别字。
比如小学必背古诗之一,杜甫的《绝句》里有这么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经常有娃写成“窗寒西岭千秋雪”,显然就是没有理解“含”的意思。在这句诗里,窗就像画框,把西岭雪山包嵌在一幅水墨图画中。这个意境与“窗外寒冷的雪”是完全不同的。
再比如我曾经辅导过一个二年级学生,他们学校蛮激进的,二年级就要求背诵《木兰辞》。《木兰辞》全文300多字,要是硬背,也能背下来。但是鉴于他的年龄,我要求他先去看动画片《花木兰》,对花木兰这个女英雄的形象有具体的感知,再来结合时代背景和同时期的其他作品进行分析。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学生记住的就不只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对全诗有了情感上的共鸣,感受到这篇古文的气韵,从单纯的背诵跨入了高阶的鉴赏。

03

眼下的语文考试的形式不断创新。
但特别有意思的是,从单纯的识记到理解,再到分析鉴赏,一定不会超出大纲要求,但它又能选拔出真正具有语文水平的学生。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
比如考陶渊明和田园诗,从识记角度考察,可以有陶渊明名篇《归园田居》以及《桃花源记》的背诵、默写、填空;
从理解角度考察,可以是相关的古文修辞知识和历史文化背景;
而从分析角度考察,则可以这样来,余秋雨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中这样写过,通过阅读请谈一谈对田园诗的理解: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是不是非常灵活了?再来看一个考题,要考的是对李白诗歌的理解,但是这样出题的,以下文字选自阎连科的《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请分析“我”的成长与李白的联系。

老师说过,九皋是伏牛山余脉东延的主峰,海拔九百多米,中国第一本诗集《诗经》上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说的就是那山和那峰。说唐朝的李白,曾独自从龙门走来,上过那山峰。还在那儿留过一首名为《鹤鸣九皋》的诗:

昭化呈仙质,长鸣在九皋……

这首诗,有啥意味和蕴藏,那时我是完全不懂的(现在也不懂),但却觉得不懂反而好写了,如“窗前明月光”那样的《静夜思》,因为人人都懂反而写不得。

我总以为自己能写出那种人人都不懂的诗,也就蓄意要爬到那山上,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诗兴大发,写出一首好到别人都看不懂的诗。……

总结来说,就是用一段全新的文章对知识点融会贯通,打破传统的解题思维,既不超纲,也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养。靠死记硬背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行不通!
现在的语文题,是不是越来越有高级感了?
文章来源:“睿的绘本育”(ID:mengsalon)作者:达达妈,从高考语文接近满分到出版学博士,既是童书作家,也是帝都小学生的妈妈。出版《博士妈妈带你选绘本,读绘本,玩绘本》,与三联合作《给孩子的神话通识课》,她会分享阅读写作启蒙、文史通识教育、各科目学习经验及育娃心得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