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论文化底蕴,这个村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朱张兴先生为“走读桐乡工作室”题字
走读桐乡:沈卫林、大毛、程耀焕、李永华、郁震宏
感谢:浙江传媒学院小谢等全程拍摄
假日,早上起来已热火朝天,一行九人,沈卫林兄带路,去他的老屋里合星村。合星村旧属崇德县千乘乡,近属同福乡,今属凤鸣街道,与羔羊隔运河相望。
出了市区,时间还早,卫林兄说,先去看看天顺桥。我们到时,桥边的人家大多已搬迁到新村,老桥还在,建于乾隆丁酉,1777年,比程耀焕足足大了两百岁,看来我们都还年轻。但是大毛却说:同情你们这帮中年人,有孙悟空的压力,有猪八戒的身材,有沙和尚的头发,而且离西天也不远了!
天顺桥的桥额,刻着七个大字,永华兄不仅识字多,而且眼睛好,老远一看,就说:顾文思独立天顺桥。可见这个桥是顾文思独资建造的,独资建桥,老底子也有不少,但直接刻在桥额上,倒是第一次见,在现存的桐乡古桥中,这是唯一的。
我们见过了太多的桐乡第一,心思也变得大起来,笑说:这也许是嘉兴唯一、中国唯一!
从西牛桥往西,经过老底子的“金沙庵堂野鸡路”,鬼故事高发地带,过中群村,进入合星村,第一站,南蔡桥。桥虽是新造的,名字还沿用南宋的叫法,很好,慰情聊胜无。
据《石门县志》记载,南蔡桥因在蔡闢宅南,故名。可见蔡闢的家就住在桥北。南宋时,桥北还有一个清白池,蔡开、蔡闢兄弟所疏浚。我们在桥北走了一圈,已无踪迹可寻。路过一个老人家,她说从前的老桥就在水泥桥西面几公尺,附近没有姓蔡的人家。
合星村的蔡家,祖籍福建,传说是蔡襄的后代,蔡襄是谁?北宋书法家协会主席,与苏东坡、米芾、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南宋初年,蔡材从福建迁入桐乡,定居在合星村的万魁桥(蔡家桥),后来分居于南蔡桥、东蔡桥等。
蔡材有四个儿子,蔡开、蔡闢最出名,两兄弟都是进士出身,高考优秀家庭。我很羡慕蔡材好福气,可见放宽四胎是有必要的。
蔡开做官做到江西转运使,相当于江西省委书记。蔡闢官至国子祭酒,相当于教育部副部长兼北大校长。南宋时期桐乡的大家族,蔡家可以排名前三!
南蔡桥不远,李家埭,村民多姓陈,一个漾潭,水快抽干了,当中有只墩子,林木茂盛。
老人说,从前漾潭比现在要大,她边说边画了个手势,教人能顺势想象当年气象。我疑心,这大概就是东湖,万历《崇德县志》记载,东湖,与蔡家的清白池相近。近,没有标准,可以远在天边,可以近在眼前,我希望就是这里。
从漾潭到石门蚕种场,乡间小路,曲曲折折,车行其间,时刻有翻到田里去的危险,很刺激。
卫林兄是研究农桑出身的,说:这个蚕种场,建于解放初期,名字叫石门蚕种场,但地方却是合星村的,桐乡从前有好几个蚕种场,但都废弃了,这是目前唯一还在运营的一个。
又一个桐乡唯一!
下一站,游屯泾,河北是石门镇,西面一里,大运河,合星村拥有的一项世界遗产!
游屯泾,是一个古地名,传说是吴王夫差屯兵之所,所以潘蕃有诗说:吴越兴亡宛目前,游屯泾上草芊芊。十四个字,说出了我们想说的话,会写诗真好。
从文献记载来看,游屯泾这个地名,至少宋代已有。明清时期,老百姓叫别了,叫成了“牛墩泾”,现在又变了,叫“牛德泾”。屯、墩、德三个字,都属一声之转,就像灵安的全德庙桥,俗称“全墩庙桥”一样。
游屯泾上南两里,长横埭,沈卫林兄的老屋里,村子西头,一个水泥桥,桥名还是老的,叫八字桥。据《石门县志》记载:黄降桥,俗呼八字桥,弘治十一年钟玙重建。
既云“重建”,说明弘治十一年(1498)以前,八字桥老早有了。我问了卫林兄,附近有没有钟姓人家?卫林兄说:北面的金家村,姓钟,姓沈。
附带说一下八字桥的本名,黄降桥。黄降是一个古地名,什么意思?不晓得。南宋的辅广写有《黄降村记》,黄降桥是以黄降村命名的,所以我估计,南宋时候的黄降村,其核心区域大概就在八字桥一带。桥下的河也叫黄降泾,至少是宋朝的叫法。南面藤桥头,本名“黄颜桥”,桥下的河,宋朝时可能叫黄颜泾,后来才叫徐家泾。
八字桥南,藤桥头,都姓陈,人家六七十户,是一个大村坊,这便是陈垲的故乡!
陈垲(约1180—1268),字子爽,南宋名臣,是桐乡第一个在正史(《宋史》)中列传的人物,他官至户部尚书(财政部长)、湖南安抚使(相当于省委书记),加端明殿学士,去世后,谥号“清毅”,桐乡历史上第一个有谥号的官员,就是陈垲!
端明殿学士,是一个级别特别大的头衔,宋朝的制度,做过签书枢密院、同签书枢密院的官员,才有资格加“端明殿学士”衔。签书枢密院、同签书枢密院都属于执政官,相当于中央军委副主席、常委之类,陈垲虽然没有做过执政官,但享受同样的级别,可见南宋皇帝对他的器重。
陈垲去世后,就安葬在故里。我们一行走过八字桥,卫林兄就说:我父亲说,他小时候,这条路的西面,从前有两个大坟,路东一个大坟,像小山一样,很高。
这三个大坟,估计跟陈垲有关。程耀焕兄听了,感慨说:论文化底蕴,合星村说第三,没人敢说第二!
藤桥,老位置,新桥。据县志记载,藤桥是一个俗称,原名黄颜桥,不知什么意思?
关于藤桥这个名字,大家开展了一场大讨论,主要分为两派,李永华兄分析,原名可能是“腾桥”;大毛认为,藤桥头都姓陈,藤桥也许是“陈桥”的音转。
程耀焕认为都对,哎,这个没主见的中年男人,居然跟我一样。
藤桥头的陈家,是宋元时期桐乡第一大家族,除了《宋史》列传的陈垲,他的儿子陈铸,也是进士出身;孙子陈汉,元朝时官至司农寺丞,三品大员。
藤桥头的河埠头,一块武康石,刻着“后土之神”。桥边的大树,茂密,天气热,我们在桥上乘了一会凉,免费。
卫林兄介绍,老底子藤桥头有“隆兴当”(音)陈家的传说,只说是好人家,但隆兴当具体指什么,不清楚。
卫林兄的父母为我们准备了一桌大餐,正宗的江南菜,都好吃,土鸡、小龙虾尤其好。吃过午饭,略事休息,出门,天气真的热到顶了,下午第一站,去看太公渡。穿过一片桑林,清风徐来,想来前面就是塘河了。
太公渡,是京杭大运河上的老渡口,从前是一个闹忙的所在。永华兄指着彼岸,说:对面就是石门的二大埭村。
从太公渡往南,桑林茂草,无处遮阴,天气越来越热,像《水浒传》里的黄泥岗。
前面是一片桑林,钻进去,三个葬园坟,桐乡现存唯一的古葬园群!
卫林兄说:这是羔羊石家的,石海珊家族,老辈里说,石家造了葬园,后来没有来葬,我们小时候,常到这里来玩,里面有野兔子。
石家葬园西临塘河,南面就是同家浜,中央有一个岛,风水极佳。卫林兄曾有诗道此:古渡虫声落藓苔,独留空冢费疑猜;村夫指点羔羊寺,道是石家运载来。
从同家浜出来,往南,到福严寺,停了车,沿着寺前埭,一路往西,寻访福严古渡,天工热的来消去话伊!
福严泾到头,就是大运河,古渡遗迹了不可寻,很正常。想起杨万里当年在运河上,望见福严寺,作诗道:一径青松露,三门白水烟;殿横林外脊,塔漏隙中天。可惜他“追程坐行役,不得泊春船”,没有上岸。
1163年农历四月,南宋丞相周必大过此,并记下日记:大风雨,过崇德县,不留,夜宿福严渡口。次日一早,张浚路过福严渡,周必大上船拜谒,随后,他带着儿子游览了福严寺,并说:屋宇皆新,惟佛殿,天禧旧物也。说明当时的福严寺,除了一个宋真宗时候的佛殿,其他都是新建筑。
当年的福严渡口,如今只是桑林菊地,往东,也已望不见福严寺。
五社庙,在福严寺东,古戏台还在。
合星村有两只庙,五社庙、永昌庙,都是庙界,覆盖面积很大,李永华兄说,我们中群村人上庙,上的是五社庙。
五社庙,民间传说原是徐小楼的私宅。徐小楼不见于地方志记载,但五社庙不远的永兴桥(俗称大家桥),是明孝宗弘治年间徐方所建,徐方官至光禄寺监事,由此可见,五社庙一带,至少明朝时候,确实有徐姓望族,因此,三界桥、永兴桥下面的河,被称为“徐家泾”,因姓命名,可见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
永昌庙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所在,清朝末年,陈万森、陈鳌父子的墓,就在这里。陈鳌的儿子陈其元,清代著名学者,他的《庸闲斋笔记》,是研究清代历史不可绕开的名著。在《庸闲斋笔记》里,就写过他到永昌庙扫墓,然后顺便游览福严寺的事。
陈万森出自海宁陈家,他的祖父陈世修,就是陈世倌的堂弟。海宁陈家,一门三阁老,三阁老中,就有陈世倌,乾隆时候的阁老。
五社庙西,一个古桥,河已断流,按桥的样子,像是宋元时期的,可惜桥额没有刻字。据《石门县志》记载:五社桥,宝祐三年(1255)中书省供检文字钟琳建。我估计,眼前的这座古桥,就是1255年钟琳建的。不禁联想起长横埭的八字桥,明朝时候钟玙所建,可见合星村的钟家源远流长,背后的历史值得挖掘,期待大毛。
五社桥东面,一片白地,曾经是一所学校,卫林兄说,1952年建成,苏联风格的四合院,很漂亮,我小时候就在这里读书,拆掉很可惜。。。。
天气热得不行,车上休息一下,去许家浜,下车,一个三开间的老房子,卫林兄说:建于光绪年间,现在也不多了。
墙壁上的字,说的很有道理。
走到屋后,树叶泛着阳光,想起杭州西湖之西的西山一带。
下午三点的样子,从许家浜出来,到蔡家桥,桐乡蔡家的始发站。桥下的河,就是徐家泾,西通大运河,东达五龙漾,李永华兄说:这里往东两里,就是杨树浜,阿拉老屋里。
蔡家桥,本名万魁桥,本是木桥,明武宗正德年间,蔡盘改建石桥;万历年间,蔡志道重建。我们到时,已经是水泥桥了。
回城,顺便去看了全德庙桥(新龙桥)、纪目墩,依依惜别,李永华兄无比深情地指出:这样的活动,有意义,要多搞、常搞,一直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