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星河转,人间幕帘垂。转眼又到年底,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到年底

就不由得会想到过年

想到团圆

想到和妈妈在一起的日子

2000年2月4日,是己卯年最后一天——除夕。吃年夜饭,妈妈端起酒杯对我说:“老儿子,咱们干杯!我也跨进了21世纪,这辈子没白活。”

听了这话,我一愣,大字不识几个的妈妈咋能说出这么有品位的话来?看我愣神,妈妈问:“怎么了,老儿子?”

我一下子缓过劲来,赶紧应和道:“对对,妈,你不仅跨进二十一世纪,还能活过百岁。”

妈妈听力下降很严重,有时候即使大声喊也要重复几遍才能听清,可我这句话没重复,也许是听清了、也许看口型猜出来了,妈妈随即回答我:“有几个人能长命百岁?活到现在,知足了。”

我问她怎么知道二十一世纪这个词,“是从电视上学的呀”,妈妈回答。

这是妈妈和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春节——正月十六,她老人家就永远离开了我们。

那年春节前,我刚从外地结算完施工款回家,妈妈就开玩笑似地对我说:“老儿子,你走了这么长时间,挣了多少钱呐?要是有的话,你得多给我点压岁钱。”

以前过年,都是我们主动给妈妈压岁钱,每次她都会说,给我钱干什么,放在我这啥用没有,到时候还是你们拿去花。但尽管如此,每次还是照收不误。然而,这一次却变成了主动要。

我把崭新的百元大钞拿出10张递给她,她不接,说我糊弄她。闹了半天我才搞懂,我给她的是刚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颜色是红色的,他老人家看惯了四个伟人头像蓝色的百元钞,第一次见到新钞,说什么也不认,费了好大劲解释才勉强接过去,末了还心不甘情不愿地说:“就算是大洋票子,我也收了。”

知道她还在误解,第二天我又拿来第四套的给她,可好说歹说她就是不要,那新的也不拿出来——直到去世,那些钱还放在她贴身的衣兜里。

十几年过去了,每当想起那年过年,就觉得妈妈的一系列反常现象都在传递给我的一个信息,难道冥冥之中妈妈已经有了预感......

我的妈妈出生于1915年,由于家境贫寒,她没有读过一天书,十七岁就嫁入我家,十八岁生下大哥,之后便被无尽的家庭生活羁绊而终日操劳。

从我记事起,从来没有听到妈妈开怀大笑过,即使遇到高兴事,表露出的也只是微笑。是的,就是在这样的微笑里,饱含了妈妈一生的酸甜苦辣。

妈妈从小就没能体会到父爱,是羸弱的姥姥含辛茹苦把他们六个兄弟姊妹养大。我的那位姥爷是穷苦人家里最不务正业的一类男人,他只管要孩子,却不管孩子们如何长大,整天在外面鬼混、抽大烟,待到我老姨出生后,他干脆离家出走,再无音信。

六个子女,就靠姥姥一个人养活,生活艰难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由于过度劳累,姥姥落下了严重的佝偻症,不到四十岁腰就弯了,后来越来越严重,头几乎贴到脚。

妈妈从小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快乐和欢笑也就成了奢侈品。出嫁后,繁重的家务劳动加上奶奶的欺凌,让妈妈不仅陷入永不休止的劳累,思想上也背着沉重的包袱。所以,欢笑对她而言还是可望不可及。

妈妈真正笑出声来,而且是发自内心欣慰地笑,是在我的妻子来到我家后。因为那时妈妈终于卸下了所有的精神负担,生活上也不再有任何忧虑。

到了晚年,只要儿女们在她身边,她脸上就会露出笑意,半眯着眼睛盯着你几乎一眨不眨,既像怕你从她面前丢失,又像怕忘掉你的面容,内心的情感在她的凝视中一览无余。尤其看着她最小的孙女、我的女儿,老人家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她不是不会笑,只是未到欢笑时。

妈妈前半生历尽了苦难,不仅是国家的沦亡之苦,更多的还是来自家庭,是旧社会典型受双重压迫的妇女。

“张半拉子”是乡亲们送给母亲的外号,意思是这个女人太能干了:在外,庄稼地的活儿,她能顶上大男人;在家,照料孩子、包揽家务、缝制衣服鞋帽,从天不亮起床到点着油灯做针线活,没有一时能够清闲。

尽管如此,奶奶还像对待奴隶般对待妈妈,稍有不顺眼就会向父亲告状,父亲便不分青红皂白对母亲实施暴力。

暴力终止是我刚懂事时。那天,父亲从大队农场回家,妈妈在厨房做饭,奶奶坐在炕头上。见到父亲,奶奶就假装抹眼泪,为了引起父亲注意,还故意弄出抽泣声。父亲听到抽泣声,看看奶奶,没有说话。等到母亲进屋,父亲直接问:“你是不是惹老太太生气了?”母亲回答:“没有。”“那她怎么哭了?”“我不知道。”“你还学着嘴硬了?!”父亲说话声音明显提高。

这一次,母亲并没示弱,回应道:“怎么,我儿子都那么大了,还把我当小媳妇欺负?我不能再受了!”

开始,我和姐姐谁都不敢说话,悄悄躲在角落里。但妈妈的话一下子给了我勇气,就在父亲举起右手的时候,我猛地冲过去抱住他的腿,哭喊着:“不要打妈妈!不要打妈妈!”父亲扬起的手慢慢落下来,没有落在妈妈的脸上。

过后,妈妈搂着我说:“我老儿子有用了。”懵懂的我不知道,是我的哀求还是妈妈的反抗起了作用,也许兼而有之吧,反正自此,父亲再也没有对妈妈动过手。

妈妈的苦难我写的只是冰山一角,这不光是我知道的少,而是没有必要都写出来,因为苦难的话题太沉重。

一般来讲,在我小时候,农村妇女中以下几种类型比较多:一是心眼小,在芝麻蒜皮的事上容易斤斤计较;二是脾气暴,遇事大吵大闹,撒泼耍混,骂起大街来花样百出;三是性格蛮,遇事憋在心里不说,自己生闷气,但耍上脾气,就不管不顾,横不讲理,净捡着噎人的话来;四是大大咧咧,不会过日子,属于男人在外面挣块板,女人在家里丢扇门的。

而妈妈这几种类型都不沾,别看她没文化,也没有走南闯北的经历,但为人处世可不差事,她是温柔中裹着坚强、谨慎中挟着大气、节俭中不失大方、勤劳中蕴含计划。

没文化的妈妈,一生从没跟任何人吵过架(这一点我就学不来),说话总是和风细雨,从不说伤人的话,不说谁是谁非,好像在她的概念中只有自己做得不够,没有别人的过错。即使有些人对她不理解,或说些不中听的话,她也权当没听到。

妻子曾不解地问:“妈,您以前总受奶奶的气,可您对儿媳妇却这么好,为什么?”妈妈笑呵呵回答:“我那时候受老婆婆气,我可知道那是啥滋味,所以我不能再反过来欺负媳妇。”话语中蕴含着多少人生感悟和哲理啊!正是受妈妈这种无私品格的影响,才使得她的儿女们做人做事的时候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

没文化的妈妈,过日子可会精打细算。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家虽然也逃脱不了挨饿,但直至灾害结束,我家里粮食却从没间断过,和多数人家饿得吃树皮、吃橡子面(柞树籽)、吃苞米瓤子(棒子里面的软心)比,那可是天壤之别。

她老人家有句挂在嘴边的话: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算计,怎么算计?秋收后粮食发下来,有的人家是胡吃海吃,没多久就断粮了。可妈妈不,她不管手头有多少粮食,绝不会一下子挥霍掉,而是新粮和陈粮搭配,主粮和辅助食品搭配,或把土豆磨成粉包野菜包子,或把磨苞米碴子时剔除的糠皮再加工成粉末(叫二货糠),与苞米面混合在一起吃……我们虽然还是处于半饥半饿状态(主要是缺油水,肚子里没底),但毕竟粮食没有中断过。

其它方面也是一样,比如被褥、衣服等,人人同样的布票,有的全家只有一两床破被,衣不遮体,我家则有铺有盖,年年都做新衣服,新鞋子。

没文化的妈妈,乐于助人的品德不差。谁家缺这少那,到我家借或要,妈妈从来不找借口推脱,只要有就痛痛快快地说:拿去用吧。上个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经常会有到家门口要饭的乞丐,每次妈妈都是把自己吃的拿给他们,不会用剩饭糊弄。

她平省吃俭用,可家里来了客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把最好吃的拿出来给客人吃,对外人从不吝啬。“家人吃填坑,外人吃传名。”妈妈如是说。

所以,我要说,妈妈缺少的只是文字意义上的文化,但中华民族高尚品德的文化她一点也不缺。

1983年,妈妈68岁时因为中风偏瘫,而且随年龄越来越大,行动越来越不方便。开始拄着拐杖还能走,后来拐杖也不中用了,便扶着墙、扶着床走;右手不好使,练习用左手拿筷子;手指不灵活,她每天还坚持捻转玻璃球。

用她自己的话讲,“只要手能动,就能自己把饭吃到嘴里;只要腿能迈,就能自己把屎尿送出去。啥活都干不了了,再让你们整天伺候着,那你们班还上不上了。”

因为手不听使唤,吃饭时不免会有饭菜掉下来,每次看着掉在桌子上的饭菜她就笑,说:“看来我是真的没用了。”也许,她的心里不是真的笑,而是一种深深的无奈,但无论多难,她就是坚持不让我们喂。

每到这时,我也会情不自禁地想:妈妈,您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到今天还是不想给儿女添任何麻烦,我们到底能为您做点什么?是能挽回您老去的容颜,还是能代替您自由行走?

可是,我们做不到。

唯一期盼的就是您能快乐地多活几年,这样,儿女们回到家里还能见到母亲慈祥的笑容,还能听到“姑娘”、“儿子”、“孙子”的呼叫,还有一家人围坐桌旁,围在您身边的其乐融融。

亲爱的妈妈,您已经离开我们十七年了。

每当想您的时候,您微微的笑容和慈爱的眼神就会直面着我,仿佛又听到了,我们夫妻吵嘴时每次您都偏向您的儿媳妇,把嗔怪的话语丢给我;那一声声“大孙子、大孙子”是那么美妙、那么动听,传递着人间最最铭心的深情……

我们谁都避免不了有终老的一天,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我多想听到妈妈对我说:“来吧,儿子。不要哭泣,不要沮丧,不要失落,不要惶恐,妈妈在天堂等着你。”

2017年12月18日

(0)

相关推荐

  • 远去的节日--春节往事之谢灶

    远去的节日--春节往事之谢灶 文/航坞樵夫 腊月廿三咏灶神 云车渺渺逝如烟,算去民情已达天. 口抹甘饴心歙歙,文成锦绣意拳拳. 凌霄殿上微臣奏,灶突堂中铁笔悬. 皆为聪明还正直,四方巡狩代君权. 我们 ...

  • 沈丘专栏(239 | 刘月英:牧羊情深

    沈丘专栏主编 / 露白(鹿斌) 沈丘专栏副主编 / 张杰民  刘彩珍  王倩倩 文:刘月英  / 图:堆糖 前段时间曾拜读过张杰民老师写的<羊倌>一文,颇受感动,不仅激起我对"沈 ...

  • 【沈沉】 ​忆 母 亲

    作者\沈沉 农历十月十一日是母亲的生日祭. 时间过得真快,眨眼间老人家离我们而去已好多年了.可是,母亲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却常常浮现在脑海中,仿佛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似的,好像就在眼前一样,看得见她老人 ...

  • 【“思恩·清明”散文有奖征文】回忆我的奶奶/姜广富

    41年前的冬天,82岁的奶奶寿终正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奶奶走后的这些年里,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里不断浮现,总觉得栩栩如生.恍惚间,看到奶奶拄着拐棍,颤巍巍地走在老家院子里,仿佛听到拐棍&quo ...

  • 何雄飞│外婆

    在QQ空间看到了自己的心情告白,想起了清明,想起了外婆. 外婆去世快四年了. 那年高考前夕,我在学校顶着巨大的压力,备战高考.对我来说,与其说是我的高考不如说是整个家族的一次赶考,貌似我不是一个人在活 ...

  • 【005】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方四清作品

    母 亲 方四清(安徽) 母亲今年85岁高龄,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说话声音宏亮,中气十足.走起路来脚下生风,步伐稳健,步履轻盈.耳聪目明,没有老态龙钟的迹象.一生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坎坎坷坷.为了儿女, ...

  • 崔俊田 / 散文 / 柿子饼 螺丝转 缝纫裤

    在我的印象里,我第一次吃到柿子饼是在1958年的冬天.那些年,奶奶在我家养病,老姑姑来看望奶奶时,常常会给老人家带些小食品,其中有一样就是美味的柿子饼. 柿子饼个儿不太大,圆圆的.扁扁的.软乎乎的,有 ...

  • 爷,你一定能行!

    春秋时晋世子申生曾经慨然天下岂有无父之国,无祖父之国当然也没有.明德马皇后曾喃喃含饴弄孙,祖孙间的隔代亲画面跃然眼前.所以祖父之于孙辈的重要性.祖孙两代之间关系之亲密,由此二说可见一斑. 然而,他人之 ...

  •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李清照《南歌子》赏析

    李清照宋词名篇<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夜色已深,星河微光. ...

  • 此美只应天上有,人间唤作铁线莲

    在春天的花园里,没有什么花朵能比铁线莲更让人震撼. 春季的百花园,"不是凡花命"的品种可不止三生三世里的十里桃花,被誉为"藤本皇后"的铁线莲,你或许并不熟悉,却 ...

  • 【每日宋词】柳絮风轻,梨花雨细。春阴院落帘垂地。(第1028期)

    踏莎行·柳絮风轻 [北宋]谢逸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 春阴院落帘垂地. 碧溪影里小桥横,青帘市上孤烟起. 镜约关情,琴心破睡. 轻寒漠漠侵鸳被. 酒醒霞散脸边红,梦回山蹙眉间翠. 注释 1.碧溪:绿色 ...

  •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折叠 编辑本段 作品原文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1] 折叠 编辑本段 注释译文 折叠 词语注释 ⑴ ...

  • 等你,在天上,在人间

    (摄影:王翠红) 谁的家园 邻水而居    星火万点 莫非 是牛郎在迎娶 昔日天上的名媛 (摄影:王翠红) 华灯璀璨 为天上的贵宾引路 玉帝和王母 觊觎人间 也凌驾着祥云 送仙女下凡 等你 在天上   ...

  • 结发夫君去世后,李清照写下一篇宋词《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意境绝美,却又令人痛彻心扉

    作者:平酱.聊一聊中国历史,古典文学. 作为宋代词坛上最令人惊艳的才女,李清照至今仍然受到大众的追捧,她出身高贵,满腹才华,文笔绝代.可能是这样优秀的女人引起了上苍的嫉妒,老天爷竟然让她的人生高开低走 ...

  • 风水手抄古本,形家五要正编,此书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阅

    风水手抄古本,形家五要正编,此书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阅

  • 张也经典歌曲《高天上流云/知音/人间第一情/十送红军》等

    张也经典歌曲《高天上流云/知音/人间第一情/十送红军》等

  • 远望玉帘垂野谷 ,近疑奇鸟聚虬根——禾雀花 

    白花油麻藤,蝶形花科黎豆属,又名 禾雀花.勃氏黎豆.鲤鱼藤.雀儿花.血枫藤等.常绿木质大型藤本.该种生长迅速,蔓茎粗壮,叶繁荫浓,茎长可达30米以上,其生命力顽强,能盘树缠绕,越冠飞枝,攀石穿缝.其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