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仓公案(上)

今天

历史上总是有些狂人的。

《三国志》载华佗被害前曾经想把自己的医书赠送给狱吏,但是被拒绝了,只好烧掉。因此,华佗书世所不传。当然华佗有弟子,吴普和李当之都很有名。后世辑录华佗的方书也很用力,《脉经》中有华佗名之的脉法,梁阮孝绪《七录》记《华佗内事》一共有五卷,可惜亡佚。《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也都有名为华佗的书或方集。《千金》、《外台》中也多有引述华佗语或方。

到了宋朝陡然间冒出一本叫做《中藏经》的书,作者自称是华佗的孙子,梦见华佗亲手传他此书。又后来有一《华佗神方》的书,又自称是被孙思邈传下来的,其中有孙思邈的序,清代名医徐大椿深以为然,而整理出来并也写了序。《华佗神方》前部分大半是《中藏经》的内容,只所辑录方药大不同。更有意思的是居然在其中附了一篇点评仓公医案的文字,对仓公医术词语多有不齿。

这类书,多半是某位书虫所为,在以华佗为线索的书籍扒梳,摘句合成一书之后,不免志得意满,讲一个天方夜谭的神话故事,作为序言,仍觉不足,于是信手评点历史人物,方才觉得过瘾。临了投笔一掷,为之踌躇满志。

但是能够如此细心去一一看看仓公的案例,这个功课却也是很多人不了了的,因为仓公医案实在难懂。

近日读阅《灵枢》,余性未足,忽然念起曾经读过这段神文,于是技痒,便拿过来,比对《仓公列传》,逐一看去,成此一篇,我亦狂人乎?!

先录所谓华佗评仓公案于下,原文以黑字,评点红字,一如古人,澜语者,余之自谓也:

一·疽
齐侍御史成,自言病头痛,臣意诊其脉。告曰∶“君之病恶,不可言也。”即出,独告成弟昌曰∶“此病疽也,内发于肠胃之间,后五日当痈肿,后八日呕脓死,成之病,得之饮酒且内。”成即如期死。
  成既疽发于肠胃,正可剖而洗之,不待其痈肿而呕脓也。虽热上熏阳明,烂流络,至于头痛,亦岂无药?况其时疽尚未成,痈尚未发,去其烂菌,自无后患。惜乎成之不遇也。(华佗注)
        澜语:华佗确能刳腹,这段评点以今天医术来看,的确轻而易举。可是仓公真正厉害的是决死生,他诊脉后立即判断患者病情,并预言患者死期,这在今天却是无人能及的。《仓公列传》中,仓公对此解释为:
 所以知成之病者,臣意切其脉,得肝气。肝气浊而静,此“内关”之病也。《脉法》曰“脉长而弦,不得代四时者,其病主在于肝。和即经主病也,代则络脉有过,经主病和者,其病得之筋髓里。其代绝而脉贲者,病得之酒且内。”所以知其后五日而臃肿,八日呕脓死者,切其脉时,少阳初代。代者经病,病去过人,人则去,络脉主病。当其时,少阳初关一分,故中热而脓未发也,及五分,则至少阳之界,及八日,则呕脓死,故上二分而脓发,至界而臃肿,尽泄而死。热上则熏阳明,烂流络,流络动则脉结发,脉结发则烂解,故络交。热气已上行,至头动,故头痛。
          澜语:患者的主诉是头痛,而仓公诊脉得肝脉,而且肝脉浊而静,是“内关”的病。所谓“内关”,在《灵枢.脉度》中对“内关”有段描述,原文为:“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脉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其中提到关是所谓阴气太盛,而阻阳气,故得内痈。仓公所引述的《脉法》经文,对其中和与不和,以及与肝脉的描述之间关系,恰好可以补充这段文字。而至于仓公所持脉法,也约略从文字中可以窥得。“切其脉时,少阳初代。代者经主病,病去过人,人则去,络脉主病。”这段文字是说,切脉时,患者表现出的是少阳出现代脉的脉象,这代表的是经病,假如已经过人位,则代表的是络病,而患者的脉象不仅超出了人位,而且到达了关位,初时过一分,所以代表的是肠胃郁热,虽已经成痈,但脓未发。等到了关位二分的时候,此时脓成,到了五分的时候,就已经到了少阳病发的界限,此时就会脓发而死。给患者诊脉的时候,患者已经到了入关位二分的时刻,所以此时已经脓已成了,而且内热上熏阳明,内烂流络,使得热气上行,至头导致了头痛的症状。大体如此,还有许多细节暂时无法解释,留待以后吧。
二·气隔
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病,召臣意诊,切其脉,告曰∶“气隔病,病使人烦懑,食不下,时呕沫,病得之少忧,数乞食饮。”臣意即为之作下气汤以饮之。一日气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病愈。
此病主在心,周身热,宜养心,不得专下气。下气虽效,强制力耳。意之言曰∶“烦懑食不下,则络脉有过,络脉有过,则血上出,血上出者死,此悲心所生也。”既知心病而治气,未免自相矛盾,且不惧其强制之后而有反抗力乎?世以香散下降治肝气,终至愈发剧,亦犹此耳。(华佗注)
        澜语:这段评论倒并非无理。但未引全仓公的观点,因此要看看,仓公是这样解释他的诊断的。
        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诊其脉,心气也,浊躁而经也,此络阳病也。《脉法》曰“脉来数疾去难而不一者,病主在心。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重阳者,逿心主。故烦懑食不下则络脉有过,络脉有过则血上出,血上出者死。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忧也。”
评论的错误之处在于把仓公所引的经文只当作是一句,即“脉来数疾去难而不一者,病主在心。”其实后面的内容全部都是仓公引的经文,里面提到了重阳,重阳则不治。而患者并没有那么重,只是心气初病,故此下而解。仓公之时,经方之理尚未发展,用药分水火之剂对治寒热,如同《内经》针刺有水热之穴对治水病与热病,多用汗吐下等法,以反气于平,评论者不察,故责之太过。
三·涌疝
齐郎中令循病,众医皆以为蹶中而刺之。臣意诊之,曰∶“涌疝也,令人不得前后溲。”循曰∶“不得前后溲三日矣。”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得前溲,再饮大溲,三饮而疾愈。
意之言曰∶“右口脉大而数,数者中下热而涌。”既知其热,投以火齐汤,以热攻热虽得法,若热加增,由中下而上涌将奈如?其得溲也,亦幸矣哉!(华佗注)
       澜语:这里是因为评论者不知火剂为何,故此生疑。其实火剂正是仓公时,对治热病的专方。如同《内经》热穴五十九,水穴五十七,各治热病与水病。本案例仓公解释如下:
病得之内。所以知循病者,切其脉时,右口气急,脉无五脏气,右口脉大而数。数者中下热而涌,左为下,右为上,皆无五脏应,故曰涌疝。中热,故尿赤也。
这里可以看到仓公的脉法一角,左右手以上下区分,左为下,右为上。患者以右口脉急大而数,中下热涌于上而不得下,故此用下法以反气于平。
四·热病气
  齐中御府长信,冬时为王使于楚。至莒县阳周水,而莒桥梁颇坏,信则揽车辕,未欲渡也,马惊,即堕信身入水中几死。吏即来救信,出之水中,衣尽濡,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暑汗不可以见寒。臣意即为之汤液火剂逐热,一饮汗尽,再饮热退,三饮病已。
       此水气入腠理,针天柱骨可愈。意不用针而用汤,幸汗出,否则必成紫云疯。若谓失治一时,即转为寒热。殆膜视耳。若依《脉法》∶"热病阴阳交者死。"则信万不致此,因信汗,肌能排水气,伏寒不致内陷也。华佗注。
澜语:其意批评仓公不用针刺,刺天柱以解水入腠里而至发热。且言仓公不解《脉法》:“热病阴阳交者死”,而只知用火剂解肌,是为侥幸。此仍误会火剂。
       原文引不全,补如下:     
        齐中御府长信病,臣意入诊其脉,告曰:“热病气也。然暑汗,脉少衰,不死。”曰:“此病得之当浴流水而寒甚,已则热。”信曰:“唯,然!往冬时,为王使于楚,至莒县阳周水,而莒桥梁颇坏,信则车辕未欲渡也,马惊,即堕,信身入水中,几死,吏即来救信,出之水中,衣尽濡,有闲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臣意即为之液汤火齐逐热,一饮汗尽,再饮热去,三饮病已。即使服药,出入二十日,身无病者。所以知信之病者,切其脉时,并阴。《脉法》曰“热病阴阳交者死”。切之不交,并阴。并阴者,脉顺清而愈,其热虽未尽,犹活也。肾气有时闲浊,在太阴脉口而希,是水气也。肾固主水,故以此知之。失治一时,即转为寒热。
         这里的阴阳交是《脉法》的表述,似乎是在说寒热病初起为寒,若脉示阴阳交,则转为寒热,病则难治。肾气脉闲浊,在太阴脉口则希而不浊,是水气病的脉象。忆忘先生指出,所云“紫云风”病名清代始有,补记于此。

五·风瘅客脬

  此难于大小便,溺赤。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即前后溲,再饮病已,溺如故。意之言曰∶“脉大而躁,大者膀胱气也,躁者中有热而溺赤。”又切其太阴之口∶“湿热,风气也。”予尝以白蝴蝶花根煎汤饮见效。考意火齐汤,用附子、肉桂、大戟、大黄、汉防己、车前子、防风,此岂可常用,意何恃为绝技也哉?(吴普注)

        澜语:此案又转称华佗弟子吴普所批。作者玩的好开心。批语中所说之火剂汤组方,未知出于何处。原案引如下: 

齐王太后病,召臣意入诊脉,曰:“风瘅客脬,难于大小溲,尿赤。”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即前后溲,再饮病已,溺如故。病得之流汗(氵循)(氵循)者,去衣而汗晞也。所以知齐王太后病者,臣意诊其脉,切其太阴之口,湿然风气也。《脉法》曰:“沉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者,病主在肾。”肾切之而相反也,脉大而躁。“大者,膀胱气也;躁者,中有热而尿赤。”
       此案为风瘅客脬,瘅者,热也。是为风热困扰膀胱,用火剂以通利。前批所以不能切中者,仍是不知火剂为何物。这里说肾切之,即有肾脉之脉位,而得之非常脉之沉大而坚,浮之而大紧,而反大躁,故为膀胱有风热。则肾与膀胱表里,并见一脉位而知也。

六·肺消瘅(即肺气热)

      山跗病,得之盛怒,而以接内。所以知山跗之病者,臣意切其脉,肺气热也。齐太医先诊山跗病,灸其足少阳脉口,而饮之半夏丸,病者即泄注,腹中虚。又灸其少阴脉,是坏肝刚极深,如是重损病者气;以故加寒热,所以后三日而狂者。肝一络连属,结络乳下阳明,故络绝。开阳明脉,阳明脉伤,即当狂走。后五日死者,肝与心相去五分,故曰五日尽,尽即死矣。

      按∶此先病肝,后痰肺,继之以灸,夏饮半夏燥烈品。然苟大补元气,如漆叶青散,非不可治。第须久服,缓不济急耳。(樊阿注)

       澜语:所引不全,补原案如下:

      齐章武里曹山跗病,臣意诊其脉,曰:“肺消瘅也,加以寒热。”即告其人曰:“死,不治。適其共养,此不当医治。”法曰“後三日而当狂,妄起行,欲走;後五日死”,即如期死。

       山跗病得之盛怒而以接内。所以知山跗之病者,臣意切其脉,肺气热也。脉法曰“不平不鼓,形弊”。此五藏高之远,数以经病也,故切之时不平而代。不平者,血不居其处;代者,时参击并至,乍躁乍大也。此两络脉绝,故死不治。所以加寒热者,言其人尸夺。尸夺者,形弊;形弊者,不当关灸鑱石及饮毒药也。臣意未往诊时,齐太医先诊山跗病,灸其足少阳脉口,而饮之半夏丸,病者即泄注,腹中虚;又灸其少阴脉,是坏肝刚绝深,如是重损病者气,以故加寒热。所以後三日而当狂者,肝一络连属结绝乳下阳明,故络绝,开阳明脉,阳明脉伤,即当狂走。後五日死者,肝与心相去五分,故曰五日尽,尽即死矣。

        澜语:此病所以死,是前医误治。消瘅者热病,不可以灸。仓公脉法诊得“肺气热”,引《脉法》曰:“不平不鼓,形敝。”肺位高远,切脉不平,是血不居处。代,是叁击并至,即一呼而脉三至,同时,脉象乍燥乍大,是两络脉绝。形敝,是寒热所加,即误治导致的。当时称为尸夺。此时,灸、针(鑱石)、毒药都不可以救。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前医不察,妄用灸法,灸足少阳,又予半夏丸,以下法,导致患者“泄注,腹中虚”,之后又灸少阴脉,仓公认为连续误治,导致了坏肝刚绝深,如是重损病者气,以故加寒热。加寒热者,下法为寒,热者为灸。可见其时所谓半夏丸者,是寒药下法。仓公还认为,肝络阳明络,故此称为两络脉绝。阳明脉绝,故此人当狂走。后五日死。这些观点在《内经》中,都有影子。至于华佗的漆叶青散,原名为漆叶青黏散,以漆叶的粉末一升,青黏的粉末十四两,按这个做比例,史书载曾传樊阿,说是长期服用,可以除三虫,是所谓养生方。漆叶辛温,主劳疾青黏看法不一,有黄精和玉竹两种说法。或可取效。

         而仓公当时已经是汗吐下灸法滥用的情况出现很多,仲景时代,对此多有批判,而有很多误治后的方。这大概就是《汉志》所说的“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对于这种内伤的疾病原本就是弱项。到了仲景时代,才一改面目。

七·积瘕

       瘕与(疒徵)异,(疒徵)坚而瘕软,(疒徵)以血为之,瘕以气为之也。齐中尉潘满如病,少腹痛,臣意切其脉,深小弱,其卒然浮合也,是脾气也。右脉口气至紧小,见瘕气也,后溲血死。
        按∶此若经吾师治,必不令其瘕之自溃溲血而死。意盖仅能诊脉决死生,而决不能治病也。脾去而人不致死,瘕破而肉不致痛,此理彼犹未知耳。(樊阿注)
 澜语:先补原文如下:
       齐中尉潘满如病少腹痛,臣意诊其脉,曰:“遗积瘕也。”臣意即谓齐太仆臣饶、内史臣繇曰:“中尉不复自止於内,则三十日死。”後二十馀日,溲血死。病得之酒且内。所以知潘满如病者,臣意切其脉深小弱,其卒然合合也,是脾气也。右脉口气至紧小,见瘕气也。以次相乘,故三十日死。三阴俱抟者,如法;痘俱抟者,决在急期;一抟一代者,近也。故其三阴抟,溲血如前止。
澜语:患者为积瘕,得之酒且内。脉深小弱,是脾脉。这在《内经》里也提到。患者的主症是少腹痛,最后死时溲血。

今日幸尽,暂行到此,留待明日看心情了。

哈哈。与那狂人相隔书本而笑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