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斩杀张郃,难道真是司马懿借刀杀人,趁机清理一块绊脚石?

曹魏名将张郃是怎么死的?一查可知,被诸葛亮射死的。

但近年来,在一些影视剧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张郃之死另有隐情,说是司马懿借刀杀人。

那诸葛亮明白自己中计了吗?

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祁山堡东北修建卤城作为蜀军大本营,并请来鲜卑人轲比能助战。

最初,曹魏下诏让张郃迎击诸葛亮,但很快又重新委派司马懿为前线总指挥,到长安总揽对蜀防御。

或许从这一刻开始,司马懿和张郃注定将会爆发一场矛盾。

张郃是曹魏鼎鼎大名的“五子良将”之一,也是当时五人中硕果仅存的一个。

他自官渡之战后归顺曹操,攻袁谭、破乌丸、平淮南、战马超,又在巴西、汉中大战蜀军,在江陵血战东吴,此时官拜征西骠骑将军的他早已威震天下。

而司马懿是文官出身,从曹丕伐吴起逐步开始带兵。曹叡即位后,司马懿在抵抗东吴进攻的江夏之战,和孟达反叛的新城之战中建立奇功,成为成熟的统帅。

当时,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自率主力西救祁山,而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被司马懿以分兵不利行军为由拒绝。

不知道是不是在这里开始,司马懿与张郃就结下了梁子。

此后的事情就很诡异了。

在诸葛亮历次北伐中,第四次北伐是最迷惑的一次,《三国志》中对战争结果只有一句说诸葛亮“粮尽退军”,再无其他。

而在以蜀汉为正统的野史《汉晋春秋》和宋代《资治通鉴》中,提到诸葛亮在卤城大破司马懿,战绩为“甲首三千”。

《晋书》却说司马懿在卤城大破诸葛亮,“俘斩万计”。

鉴于《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如曹魏战胜当大书特书,如此只字不提,恐怕此战司马懿确实吃了些亏。

不过最后有一件事倒是没有异议,“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就是说诸葛亮在退兵的时候,张郃追杀,却在木门道被射中右膝盖,战死。

此战主帅为司马懿,张郃的追杀当然是司马懿授意。

于是,以《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为代表的影视剧,就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张郃如何受曹叡的指派牵制司马懿,而司马懿又如何故意中计,逼迫张郃出兵追击的。

其实,这种说法倒也不是什么新鲜论调。

《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帅军前来挑战,司马懿固守不战,但却率军跟着诸葛亮的部队。

这件事张郃提出了异议,认为大军应该停止前进,出奇兵绕到诸葛亮背后袭击,而非前进避战。但司马懿完全不听,继续如此,引发了诸多将士的不满,讥笑他:“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此外,《魏略》记载,诸葛亮退兵,司马懿让张郃追击,张郃不肯,说兵法有云“归军勿追”。但司马懿依然坚持己见,但张郃无奈追击,最终命丧木门道。

从以上两段史料看,再结合之前司马懿张郃关于分兵的分歧,司马懿借刀杀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事实是这样吗?其实谁也说不清了。

毕竟,几部史书都没记清楚卤城之战的完整经过,何况是揣测司马懿的心思呢,只能说对于司马懿是否想杀死张郃,大家见仁见智,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这跟诸葛亮又有什么关系呢?

于诸葛亮而言,自己北伐的目标,长期来说是克复中原、兴复汉室,短期来说是攻城略地、斩将杀敌。至于敌军内部的矛盾分歧、权力斗争,则完全不应该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就以这第四次北伐为例,原本按照诸葛亮最初的目标,当然是希望攻打下一些曹魏的城池领土,就像第三次北伐那样,夺武都、阴平二郡而还。

但事情不能总如他的料想发展,这次面对的对手不再是三伐时的郭淮,而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

不得不说,司马懿在军事上是个全才,他不仅能在新城之战中用闪电战法速破孟达,也可以像对付诸葛亮那样,任凭敌军骚扰,就是坚守不出。

虽然诸葛亮一度破坏上邽麦田,让魏军不得不从关中运粮,甚至征取羌胡的粮谷,但最终蜀军自己也因为粮草接济不上,无奈退兵,并未获取曹魏的领地。

既然没能夺下城池,那最好的结果当然就是多消耗一些敌军的兵力,最后在撤兵时伏击杀死张郃,绝对算是一个重大收获。

就这样,诸葛亮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可能有人会说,诸葛亮本来想射杀的是司马懿。

这个就荒唐了。如果司马懿借刀杀人的说法成立,那说明诸葛亮的计谋早就被司马懿识破了,你还能指望他亲自送死吗?

要是司马懿不理不睬,诸葛亮就什么都捞不着,所以就算是司马懿要害张郃,那诸葛亮也是何乐不为,各取所需罢了。

如此,诸葛亮带着诛杀魏军大将的战果,回国后可以提振军心,为下一次北伐做好准备,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又有人会说,张郃不死,则魏军将帅不和,于蜀汉有利。

这个也是很荒唐的。且不说司马懿张郃都是上台面的人,断不会真的搞得鸡飞狗跳,就算二人的矛盾难以调和,那诸葛亮不杀张郃,他们俩也会在别的地方一决高下,大概率张郃还是会被除掉。

与其让张郃死的不明不白,被蜀军射杀不是更好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