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腾驰//南坊老张腊汁肉

南坊老张腊汁肉(散文)

·马腾驰

礼泉县南坊镇名气大,是因为那里出产名声响亮的腊汁肉。一个地方,往往会因为一个著名的人物,因为一个著名的特产而名声远扬。

南坊腊汁肉,在礼泉不必多说,在咸阳、西安也是声名显赫。许多吃过的人,说起它的好来绘声绘色,话语中间,还会指名道姓地提到,老张腊汁肉那一家,味道是如何如何地独特,生意多么多么地火爆。为了佐证其言不虚,末了,还会说上一句:老张腊汁肉上过中央电视台,还是长长的专题片!说者不是做广告,是在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描述腊汁肉的那个香呀,惹得身旁的人,口水在嘴里直打转儿。

腊汁肉加工历史悠久。《周礼》一书“周代八珍”中的“渍”,战国时代的“寒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说到的“腤肉”,就是最早的腊汁肉。

相传,唐代修建建陵时,工匠们从长安带来腊汁肉老汤,南坊镇人用这老汤,融入本地制作工艺,创出了最早的南坊腊汁肉牌子。明清时期,南坊人又南下长安,在长安城老字号腊汁肉店里“打工”,细心学习、体味其制作诀窍,“打工”完后,回到南坊镇的他们,继续提高、完善腊汁肉制作技艺。他们虚心好学,用诚信,用坚持,用创新,用品质,打造出了南坊腊汁肉的金字招牌。

南坊腊汁肉,以其肉色鲜嫩而红润,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含油”的优异品质,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食客。

南坊镇,位于礼泉县西北部,东、南两面相邻本县的叱干镇、石潭镇,西接乾县、永寿县,北邻泾河,是乾、礼、永、淳4县之交通要道。

最早知道南坊镇,是我小时候从父亲那里听到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西安外国语学院上学的父亲,寒假放学回到老家大张寨,和村里的人背着杂粮馍,推着地轱辘车子,去那里的五峰山一带搞粮(用土布、衣物换粮食)。寒冬腊月天,他们翻沟越涧,一步一身汗,经受了诸般艰难。特别是过冬日结冰的泾河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记忆。从那时起,我就把南坊镇记在了心里,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去那里走走,去看看父亲他们当年推着沉重的地轱辘车子走过,曾经撒下过汗水的那方地土。

这个春日终得成行。车子,在两旁满是杏花、梨花开放着道路上飞奔着。当年,父亲腊月天里冒着严寒去南坊镇搞粮,今日,我冲着南坊腊汁肉而去,时代变迁,物是人非。腊月天,腊汁肉,一个“腊”字,让我有了许多的回忆与许多的感慨!

车子到了南坊镇政府门口,问一正搬运货物的中年男子,去老张腊汁肉店咋走?他热情地说,顺着街道端往北走,在街道最北头的路东边。

停下车,进了老张腊汁肉店。店主张海刚,正在摆了一长溜腊汁肉盆子的桌子后,忙着给顾客挑肉。能认出方脸、大个子的他,并知道他的大名,那是我看过中央电视台介绍他的专题片。

同行的史仁立先生,先我一步走到了桌子前。张海刚把手中刚剔下的一根大骨头,递到了他面前,笑呵呵地说,先尝尝!仁立一愣,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张海刚的脸上,还是那种诚真、不带有一点商业味道的笑,他把手中的大骨头递给仁立。说,你先拿上骨头,尝一下味道!坐,坐坐坐,先坐下来再说!仁立笑着接过骨头。我俩在南边靠门口的第一张桌子旁坐下来。

仁立说,这老板跟一般的生意人不一样!你看他那笑,是咱乡里人那种质朴暖心的笑,叫人一下子就亲近了不少。一根骨头,值不值钱先不说,就这举动,让人心里暖暖的!啃着骨头的他又说,这骨头上的肉不少,味道确实好,跟一般的腊汁肉不一样!我说,能上中央电视台,那不是闹着玩的,肯定有他的绝活。那专题片,不是花钱上的广告,是凭口碑、质量,凭名气上的。中央电视台,不是谁想上就能上得去的!

张海刚安排好他刚接待的客人,笑盈盈地走过来,发了烟。问,你两个人咋吃呀?我说,我俩从咸阳赶过来,真正是慕名而来,就想吃一吃你这有名的腊汁肉,咋吃,你看着给弄!仁立说,我几个朋友,经常说你的腊汁肉好吃,今天我俩放下手上的事,一早就开车上来了!张海刚说,好,好,这样吧,来一盘凉拌的,再炒一盘热的。你俩先坐,我去安顿,菜马上就上来!

两大盘腊汁肉端了上来。切成薄片的凉拌腊汁肉,用红油辣子、葱丝、蒜泥、姜末、醋与味精等调成的水水拌了,看着就馋人,就想拿起筷子先吃上一口。腊汁肉,给每人配带着一块烤得焦黄酥香的锅盔馍,可以直接就馍吃,也可以把肉夹在锅盔里吃。不说,不说了,先吃肉,先吃肉,夹一片切得薄薄的腊汁肉放入嘴里,滋味鲜长、耐嚼爽口的肉香,调和水水的爨香,浸透在肉里的丝丝缕缕的中药芳香味,瞬间,在口腔里爆发开来。香,那种难以言说,难以表述的香,叫人放不下手中的筷子。

仁立是中医大夫。他说,用多种芳香走窜之类中药熬制腊汁、煮肉,不仅仅给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铁、钙与磷等营养成分的腊汁肉提香增味,那些芳香的中药,还有健胃消食,润肺理气,散寒祛风,镇痛化滞的功效。

另一盘带着老汤,用料酒,配绿辣子热炒的肚子丝,咬在嘴里咯吱咯吱地响着,醇厚悠长的肉香,绿辣子特有的清香,那是另外一种叫人难忘的味觉享受。

我们来的早,进店时只有几桌人,这时,不断有顾客进来,大厅、包间已坐满了人,仍有人进门来。南坊镇,一个地理位置并不优越的山区小镇,腊汁肉生意如此火爆,能把一个小小的腊汁肉做到这个份上,让人不得不十二分地佩服,十二分地惊叹了!

张海刚叼空走了过来。问,味道好着没有?啥不行了,就言传!仁立说,味道没有啥说的,确实好!你快招呼客人,闲下了,到这儿来一下,咱们聊一聊。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著名作家,姓马,马腾驰,《背馍记》的作者,是你礼泉乡党,他老家是新时的。他今天来,不单吃饭,还想写一写你这腊汁肉。我忙接话,不著名,不是著名作家,是个文学爱好者!说是礼泉乡党,这倒千真万确!

这位张海刚,是从他父亲张生荣手里接过的这门手艺。店名老张腊汁肉里的老张,是指他父亲。平时,有人叫他老张,他从不应答,他说,店名里的老张,是对我父亲的称呼,我岂敢应承?直接叫我的名字就行!他接着说,我父亲如果活着的话,今年应该是93岁了,17岁时,他从蓝田县逃荒到南坊镇。到了这里,老想着回家乡,中间回去3次,家里3次都被大水冲了,最后,才在南坊镇定居下来。

在一旁的他妻子插话,我回去过好几回,都到啥时候了,老家的条件还差得很,家里的大门,低得人要低着头才能进去。他妻子说完,张海刚说,我父亲有一手做腊汁肉的好手艺,解放前,挑着担子在南坊镇街上卖腊汁肉,解放后,多年在镇上的供销社,专做腊汁肉。改革开放以后,年龄大了的他,把手艺传给了我,到我手里,经营腊汁肉已30多年了。

饭时已过许久,店里的客人少了下来。忙完接待客人的张海刚,坐在我们桌旁,抽着烟,讲了上边的一席话。他的脸上,仍是那种真诚并带着暖意的笑。他妻子闲下了,也站在一旁。

我问他,你这腊汁肉店名气这么大,这些年,你最大的感受,或者说体会是啥?他不假思索地说,就是一个累!这是真心话,不明就里的人,肯定会说我是在装,是在矫情!就说咱这腊汁肉吧,是靠复杂的工序,靠好品质的原料肉,地道的中药在做,哪一样,都大意不得,马虎不得,都得认认真真,一项一项去做。辛苦,辛苦得很,啥时候都没松活过,人,就像那张开的弓,一天到晚,弦都绷得紧紧的!

一位戴着鸭舌帽,两鬓斑白的老先生,在儿女们陪同下,从包间里走出来。他从我们跟前走过时,张海刚已早早站起来,笑脸相迎。老先生对他说,腊汁肉味道好,真真确确地好!我还想问你,你把那拌肉的调料水水,咋调得那么香的?我想让我女子到你这儿来打工,不要工资,不学腊汁肉的作法,不抢你的生意。你光把调水水的窍门,教给她就行了,你看咋向?

张海刚笑着说,老人家是开玩笑哩!这样吧,我给你多拿些调料水水,你回去凉拌菜时用!他侧过头,对着后厨喊:给老人家带些调料水水,多弄些!喊完话,他转过头来对老先生说,咋样调水水,不用你女子来打工,我给你直接说了就是!老先生哈哈笑过,急忙摆着手,说,不要,不要水水,真不要!你也不用给我说调料水水咋调,我想吃,就直接过来啦!

送老先生出店门,张海刚回来,坐了下来,我们又接了前边的话题。我说,你刚才的话没错,我在你说的“累”字后,还要加4个字:并快乐着!远远近近的人,翻山越岭跑到这里来,就为了吃你家的腊汁肉。中央电视台,还有那么多媒体都报道过,这给你们镇带来了多么大的名气,你说你自豪不?那么多顾客,一边有滋有味地吃着你的腊汁肉,一边夸着你,你能不高兴?腊汁肉,让你的生活好转了,钱包鼓了起来,你说,你是不是累并快乐着?我把我的想法,一古脑儿倒了出来。

他嘿嘿地笑过,说,不敢,不敢,南坊腊汁肉的名气,是所有南坊腊汁肉店,一搭子齐心努力,往好里做的结果,他们的肉,也都做得很好!你说那么多人,没远没近地跑到南坊镇来,就为吃上这腊汁肉,看着他们吃得香,听着他们的夸奖,我心里的确高兴!的确自豪!经营店子,经济是好转了,一儿一女也争气,在成都有自己的房子,都有自己的事情在做。想想这些,苦,累,也就忘了,也就有了干下去的心劲!

他的两个孩子懂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专题片中,说到父母的艰辛劳累时,他俩的眼泪流个不停。他们知道父母的不容易,知道其中的百般付出,万般辛劳。

离开老张腊汁肉店,我买了3份不同品类的腊汁肉,带回去让老母亲也尝一尝。张海刚送我们出店门,和他挥手告别。

路上,我问仁立,咱说好是来吃腊汁肉的,你咋就当着人家的面,说我想写腊汁肉的文章?他开着车,嗬嗬地笑着说,我还不知道你,用咱陕西话说,你不是敬嘴(爱吃好的)之人,跑这么远的路,还不是想写一写这出名的腊汁肉。再说,你这人家乡观念重,腊汁肉是你礼泉的名吃,不叫你写,你也会拿起笔来。你老家大张寨、你礼泉的人和事,时时都会变为你笔下的文章!这些,别人知道不知道,我还能不知道?!

他没说错。想写写老张腊汁肉已有好几个年头了,一直没有机会去品尝、去体验一下。今日专门来了,文章是一定要写的。我想了,就用厚憨、实诚、淳朴如张海刚他本人一样的文字,写写他和他的腊汁肉。

2021年3月18日于驰风轩

作者简介:马腾驰,陕西礼泉人。出版有杂文集《跋涉者的足迹》,散文集《山的呼唤》,也获得报刊多种奖项,不值一提。喜爱文字,闲来写写一乐,而已,而已。

散文《背馍》,网上十天时间,单个网页点击阅读量超过百万余人次,其后,各类网络平台迅速跟进大量转发,读者人数难以统计。拥有四亿用户,“最大的有声图书馆一一喜马拉雅FM听书社”,普通话与陕西方言版多版本诵读了该作品。网上其它单位制作的《背馍》音频作品版本众多,听众甚广。

其后,散文《母亲做的棉鞋》《我的老父亲》《土布包袱》《姨亲》《那些年,我们过年的滋味》《烧娃》《下锅菜》《锅塌塌》《豆腐脑吔》《坐席》《交公粮》《打铁花》《感念玉米》《背娃》与《背粮》等作品在网上亦受热切关注,创阅读量新高。《打铁花》获2019年1月21日《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奖。

作者的散文集《背馍记》已于春节前出版,该书由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马腾驰和他的散文》。该书已被国家图书馆与多家图书馆收藏。散文集《花本无心自在开》由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生命深处的真情吟唱》,该书即将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快递‖《背馍记》作者马腾驰签名本快递寄书

马腾驰散文集《背馍记》已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为该书题写书名并作序。全书36万字,由“心有沉香,何惧浮世”、“釆一缕阳光,温暖红尘过往”与“给心留一片宁静的地方”等六辑组成。

散文集《背馍记》,精选了包括作者具有广泛深远影响力的名篇《背馍》在内的86篇散文。

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说:“腾驰的散文,我是喜欢的,醇厚自然而又情深意浓,他的文字里,纯净温馨的气息时时在涌动。他的散文语言朴素大方,不做作,不故作高深,以真切贴心的笔触写他的过往之事,写他的痛切感受与深长情怀。他很多的乡土散文,不仅仅是昔日生活的一个记忆,更是挥之不去常常萦绕于胸间的悠长乡愁,读他的文章,不由人要生发出许多的感慨来。”

著名作家、鲁迅文学院原常务院长白描先生说:“腾驰的每一篇散文都用真情写就,饱含着深切的生命体验,读来格外动人。

“腾驰是近年来陕西很引人注目的一位作家,他书写的乡土题材作品,让一个时代的中国记忆复活,这样的作品是会传世的;而在我心中,他又是分量很重的一位朋友。”

(0)

相关推荐

  • 贵州作家黄彩梅散文集《石头开花》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散文集<石头开花>一书收入了黄彩梅近几年来文学作品七十三篇,分为"杜鹃花开"."石头开花"."核桃之恋"."冬日暖阳& ...

  • 【阅读悦读丨散文】张国英《卖肉大叔》

    [阅读悦读丨书讯]<时光流沙·红颜殇>新鲜出炉! 文/张国英 [作者简介]张国英,甘肃民勤人,中学教师,爱好写作,常有诗歌,散文,小说发表于各类刊物和网络平台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 散文 ‖ 深扎大洼的智者 ——走近著名作家张华北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走近著名作家张华北,我以为他是仁者,更是把生命融入大洼的智者.--题记 初夏的南大港,吹来阵阵撩人的清风,让来自津门的我,顿觉自己还不老,涌起青春般的热情,伸张双臂拥抱景色旖旎的大 ...

  • 挑选排骨别犯糊涂,聪明的人从不选这4种,肉店老板看见贼心疼

    这4种排骨我家从不吃,白花钱还不新鲜,看完后,下次别被忽悠 最近酱骨头火了,大街小巷都是吃排骨的小店,每天下班之后,都能看见人们排队去吃酱骨头,一份价格29元,而且不限量,真的是超级实惠.我也凑热闹去 ...

  • 马腾驰//清明时节回大张寨

    清  明  时  节  回  大  张  寨 · 马腾驰 老家大张寨,我出生并成长的地方.4月3日清明节前,我又踏上了这片土地. 这里,有我青涩少年时之身影.这里,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虽然离开大张寨几十 ...

  • 小说|马继红:老张

    老   张 作者丨马继红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的家乡潘村镇,潘村湖农场陆续接收了一部分劳改分子,那时我的年龄尚小,对于劳改犯或者劳改分子之类的名词基本没什么概念,只是常常看见他们被人们揪来揪去的在各种大 ...

  • 小说坊︱马勇:老张

    啸鹤艺术|啸鹤文字-- 温 暖 · 真 诚 · 乡 愁 [编者按] 作者以白描式散淡而冷静的叙述,使得小说具有别具一格的张力,乡愁.怀旧.思乡等诸多主题交织其中.读来让人对现实乡村文明有了诸多的思考与 ...

  • 马腾驰//老水井

    老      水      井(散文) ·马腾驰 儿时,在老家大张寨,村人吃水,都是从人工打的井里绞水. 水井,不是每家各户都有,一个巷子,也就那么几户人家有.老家的井深十几丈,打一口水井,不但要好吃 ...

  • 振兴马派第一人,张学津1988年京剧《赵氏孤儿》老程缨

    振兴马派第一人,张学津1988年京剧《赵氏孤儿》老程缨

  • 马腾驰// 拜 望 阎 纲 老 师

    拜 望 阎 纲 老 师(散文) ·马腾驰 初冬的阳光温暖如春,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在这样的天气里,去拜望我崇敬的阎纲老师,是一件让人心花绽放,有了满满喜悦的事情. 阎纲老师是我国著名的编辑家.评论家 ...

  • 马腾驰//倔 老 汉 的 箸 头 面

    倔 老 汉 的 箸 头 面(散文) ·马腾驰 箸,是指筷子.箸头面,是说像筷子头一般粗的面条.箸头面,是古秦都咸阳有名的一道面食.在咸阳,倔老汉和他的箸头面馆,那名气可不是一点大,不夸张地说,曾响亮了 ...

  • 马腾驰//大年初七回大张寨

    大 年 初 七 回 大 张 寨 ·马腾驰 大年初七,雪后初晴,回到了老家大张寨.见到了老家的亲人,分外地高兴与喜悦,大哥瑞生听我们回去了,他在咸阳看望过母亲后,也随后赶回大张寨.弟兄们坐下,有说不完的 ...

  • 马腾驰//大张寨的中秋节

    大 张 寨 的 中 秋 节(散文) · 马腾驰 小时候在老家大张寨,人们把中秋节不叫中秋节,叫作八月十五.过中秋节,他们称之为过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母亲早早就发上了面,这发的面,是少许的麦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