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说话训练

摘自笔者《母语高等教育研究》之一节

  2.“说”的训练

  “说”是重要的,朱自清说:

  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

  然而“说”的教育又是难的,以前我们批评传统教育口语与书面语脱离,“重读写轻听说”,其实和今天比起来,传统教学还是比我们有更多“说”的训练机会。现代教育实行班级制,一个班通常50人,一堂课假如让一个学生说一分钟,这堂课就没有了,这是现代教育始终没法解决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中国人“说”的能力。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我注意到我们的电视台,电视节目里观众的表达能力,我们大陆的观众远不及台湾的观众的表达能力,大家可以看一下台湾一个名为'非常男女’的娱乐节目,青年男女各人的自我评价,对各种人的评价,往往都是温文而雅,出口成章,成语用得非常恰当。但是在我们大陆的青年男女的表达能力,我觉得跌了一个层次。”  娱乐还是小事,在我们国家的政治活动中,一些官员不念稿就不会说话,已经影响到我们国家的脸面,这说明改善“说”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下面讨论一下如何在现有教育资源条件下进行“说”的教育。

  (1)教师要做“说”的典范

  关于“说”的教学,可以有三种途径。一是讲授关于说话的知识和技巧,例如魏饴教材就讲述了“口头表达的内涵与特点”“口头表达的原则与要求”“口头表达媒介的演变与掌握”,以及演讲怎么讲,求职、拜访、寒暄、说服怎样讲,等等。二是演示讲话技巧,可以利用专题视频,也可以由教师演示。三是给学生说话训练的机会,正如语文前辈所言,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游泳相似,不能总在岸上讲要领,更重要的是下水练习。这三条中,讲理论不是很要紧,课堂练习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和机会,唯有教师讲话作演示每堂课都在进行,关键是教师们都要意识到讲课并非仅仅只是传授知识,同时也在给学生演示传授知识时的说话技巧。

  中小学教师比较注意教学语言与教态,大学教师比较不那么讲究,过去有一种不成文的说法,说大学老师靠的是学问,言外之意是不靠语言、教态这一套。民国时候,周作人讲课低头读稿,毫无生气;沈从文教写作,讲不出来,只好用写评语代替讲课;叶圣陶讲大一国文,一口吴侬软语,被反对派抓了把柄……这类典故,大家不但不以为非,反而当作奇闻异事,津津传说。这固然有对民国大师的崇敬,但毋庸讳言也是一种社会猎奇心理。其实民国大师讲课也有很多正面的例子,如雷海宗讲课极有条理,深入浅出,鞭辟透里,内容丰富,生动活泼。他讲解历史事件人物既材料翔实,又将因果关系分析得清晰透彻,使人听了感到余兴未尽。  我们要多宣传这样的例子。北大原副校长王义遒总结北大教师的教学方法,有:

  以动听的语言、动人的故事和情节引人入胜;

  以资料详实、旁征博引而吸引学生;

  以深入浅出、对学生体贴入微而使人信服;

  以诙谐的词语、洒脱的风度使学生倾倒;

  以严密的逻辑、确凿的实证而令人神往;

  以博采众长、深刻见地,使学生回味无穷;

  与学生会心交流,在问答争论中使他们掌握课程;

  以朦胧的意境、疑惑的口吻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空间;

  以其高屋建瓴、天马行空的气概让学生领略科学之无涯;

  当场使学生似在云里雾里,课后阅读资料,大彻大悟。

其中不少条都涉及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风格。学生是会模仿教师的,大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虽然很少说话的机会,但是从老师的讲课,也可以学到如何讲话,乃至在课外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对于这一环节绝不可掉以轻心。

  (2)“说”“读”结合,以“读”提升“说”

  “听说读写”的“读”,指的是读书,读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阅读,即用眼睛看书;一种是朗读,是用口读。后者也兼有“说”的性质。有人认为,在小学、初中课堂上,朗诵的效果可能比较好,到了高中,越是临近高三,效果越是趋于减弱。到了大学课堂(例如大学语文课),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集体朗诵,都可能变得滑稽。  这个说法值得商榷。事实上朗读、朗诵从来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世说新语》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里的“读”,一定是诵读,才能够对于口舌的肌肉运动发生作用。古人谈论读书的感觉时,使用“含英咀华”“齿颊生香”等词语,也都和口舌运动有关。民国时期,陈垣任北京辅仁大学校长,亲自抓全校国文课,他要求学生必须熟读背诵,认为“学本国文贵能使言文一致,今以《论语》、《孟子》为言文一致之标准,选出数十章,熟读如流,不啻若自其口出,则出笔自易。”  这都是注意到了朗读对于提升口语乃至写作质量的意义。至于大学生朗读是否幼稚,我们只要想想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者的齐声诵读《论语》,我们有没有觉得幼稚? 复旦大学教师龚静介绍她曾在大学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

  已经连续几个学期,我和来自文理各专业的80后们一起读作品。从《诗经》时代的“蒹葭苍苍”“采薇采薇”到屈原行吟泽畔的《离骚》、《九歌》,从庄子的《逍遥游》翱翔至魏晋的天空,沉浸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越过诗国的唐朝,读一读宋人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随晚明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也和黛玉宝玉宝钗们《红楼梦》一回,我们读穆旦的诗,沈从文的散文,汪曾祺的随笔和短篇小说,熊秉明的小诗……之后也有分析、讨论、阐释,但朗读贯穿始终,大家共同参与,在朗读中全神贯注,常常是全篇读完,空气里发生一系列的感应,在朗读中凝聚起来的气息似乎慢慢放松下来,转而思维的活跃也开始了。有时候,读着读着,有趣处,紧要处,一唱三叹的关口,情绪如水随山转,文字完全牵引起了心灵的感受和审美的想象。真好似看到了“被薜荔兮带女萝”的山鬼伫立在山之阿,听到了《鸭窠围的夜》里小羊“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心里软和得很”,也好像在《西湖七月半》,看人看月,及至众人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

  (3)把课堂变成“大讲堂”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往往采用大班化教学。大班学生数可达上百人甚至数百人,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训练的机会比中小学更少。但是大班化教学也有某种优势——我们无须模拟,无须“创设情境”,本身已是一种准“大讲堂”的规模,学生又多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互相不很认识,这就更像演讲会听众的构成。学生站起来提问时,可以模仿演讲会提问的方式:某某老师,我是某某专业的学生,我的名字叫某某,我的问题是……,谢谢——这就更像是大讲堂上的提问了。大学教师讲课本来就倾向于采用讲演式,一场好的讲演应该有两部分内容,上半场是主讲者的讲演,下半场是听众提问。这种广庭大众之下的说话训练,最有价值。目前所见,除了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大学,其它众多高校的学生在这种场合往往怯场,或者仅用传纸条代替现场提问。假如我们把大学语文课堂变成“大讲堂”,每次课留出三分之一左右时间来进行答问,就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锻炼机会。虽然人均机会仍然很少,但是对话的层次有了提高,对于如何在广庭大众之下大胆得体地说话,具有一种示范效果。当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老师问学生答,话题都在老师控制之中,现在学生自由提问,对老师就提出更高的要求,备课要更细致全面,对于学生可能提的问题要有预判,一时回答不了如何得体地应对,这些都要有预先的考虑。笔者曾经为复旦大学的《大学语文》做教师手册,其中韩少功《现代汉语再认识》一课是一篇讲演,原文后面没有答问,笔者代拟:假如有答问,听众可能提什么问题,韩少功可能怎么回答——

  问:韩老师,您讲演的第一段标题是“走出弱势的汉语”,第二段标题是“创造优质的汉语”,那么您认为汉语到底是一种是弱势语言还是一种优势语言?谢谢。

  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能反映一些共性的想法。如今人们往往有一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就是非此即彼,这也许和大学校园里的辩论赛有关系:人性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互联网使人亲近还是使人疏远?科学与人文哪个更重要?应该先成家后立业还是先立业后成家?……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不会这么简单,都有正反两个方面,都是利弊相权的,这些辩论的题目,使辩论双方都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汉语也是如此,它既有弱势一面,也有优质一面,我们要克服弱势,发扬优质,我想这就是我今天讲演的主题。

  问:韩老师,如果我没有听错,您在讲演中认为国家搞文字改革是对汉语的否定,就是要搞汉语拼音化和拉丁化,就是要废除方块字。但是我认为,简化汉字和废除方块字不完全是一回事。不知我是否误会您的意思?谢谢。

  答:好,我可以用知名语言学家潘文国先生最近的一段话来回答,他说:“在中国出现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举国上下对本民族文字(往往还波及本民族的语言)大张挞伐,非欲去之而后快,以'走世界各国共同的拼音方向’这种世界历史上罕有其匹的现象。” 潘文国的话有没有根据呢?我举几个例子(钱玄同、鲁迅、瞿秋白等例子,略)。

  问:韩老师,您说“中国队大胜美国队”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意思都是中国队胜了,这是非语法、反语法、超语法的现象。可是我们知道钱钟书《管锥编》开篇就讲“易一名而含三义”,“易”既有“变易”的意思,又有“不易”的意思,这正是汉语的精妙之处,对此您是否赞同?

(注:学生一般提不出这么学术的问题,但是因为复旦教材的前面一课刚刚学过钱钟书的这段话,所以老师有必要准备。)

  答:这和我的意思有点不同,“易一名而含三义”是讲我们传统汉语的精妙,是包含了辩证法的,不像黑格尔说的那样,只有他们德语才有辩证法,才懂得“扬弃”。但是我举的这个例子是想说,英语的语法体系不适用于汉语,目前我们的汉语研究还处于削足适履的状态。

  问:韩老师,您说眼下电视、广播、手机、因特网、报刊图书都是语言垃圾,您这样说是否以偏概全?比如我们学校的网络论坛上,我们不少同学的博客上,都有很严肃的写作与讨论,对此您怎么看?

  答:我不排除我们大学生有严肃的写作,我是说整个社会存在这种现象,严肃的写作,好的语言,往往被淹没在这种语言垃圾之中,如果上网,我们就会发现,你想找的信息都淹没在这些网络垃圾里面,有句调侃的话语说:在网上,你永远可以检索到你所不想要的东西。所以百度、谷歌这些大型检索网站应运而生,成为最赚钱的网络公司。

  问:韩老师,为什么说“开开心心”是病句?大家都是这样说的呀,难道大家都说错了?还有“好好”,虽然比较矫情,受了港台的影响,但是我觉得还是能够理解的,第一个“好”是表示程度的副词,第二个“好”是形容词,就是非常好的意思。冒昧地说,反倒是您的小说《爸爸爸》我觉得难以理解,多出的这个“爸”是什么词性呢?

  答:哦——这位同学又将了我一军。我说“好好”是说“好好开心”,第二个“好”不是形容词,两个“好”都是副词,两个副词叠加,总是不太正常吧,正如你不能说“很很开心”是吧?至于“爸爸爸”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那是丙崽说的,不是我说的,大家阅读文学作品,应该把作者说的话和作品人物说的话区分开来。

  问:韩老师,您刚才讲的最后一个例子,就是您朋友读了一篇短文哭起来,这怎么就能证明他是文明时代的野蛮人呢?语言的功能并不是无限的,我们都有过心中感动口不能说的经历,您对这位朋友的批评是否不够公平呢?

  答:当然,我们不能说谁一哭,他就成了野蛮人,文明人也有感情不能表达的时候,但那是指人的思想感情最微妙最激动的部分,“大音希声”,不是说连最普通的声音也发不出来,那样就真的成了《爸爸爸》里的丙崽,除了“爸爸”和“×妈妈”,别的什么也不会说,那就真的倒退为野蛮人了。所以我刚才强调,我的这个朋友,不仅是大哭的时候,而且是一开始就没有语言来思考,事后也没有语言来反思,就是我们说的“失语症”,那不是成了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了吗?

  问:韩老师,非常幸运,我有机会向你问最后一个问题。您在讲演中说,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以后,中国人最应该写一本《普通文字学教程》。请问,您有这个打算吗?您的《马桥词典》是不是这样一本书呢?谢谢。

  答:当然不是啦,这本书应该由语言学家来写,而不是由文学家来写。

笔者觉得大学语文教师用这样的方式备课非常有好处,即使课堂上没有学生提问,也可以转为教师的自问自答(设问),这比任何课文都千篇一律地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主题思想、段落大意等几大块更有意义。

  (4)网络聊天,“说”与“写”的统一

  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五四以后一些语文教育家曾提出过“写话”的主张,例如朱自清主张写文章要和说话一样,写成的文章读起来要让人觉得是在讲话一样。为此他还做过几个实验,在清华大学的朗诵会上用说话的口气“说”他写的两篇作品。后来叶圣陶把这一主张说得最为明白,他说:“写话是要写成的文章句句上口,在纸面上是一篇文章,照着念出来就是一番话。上口,这是个必要的条件。上不得口,还能算话吗?通篇上口的文章不但可以念,而且可以听,听起来跟看起来念起来一样的清楚明白,不发生误会。”  这个观点贯穿了他的一生,后来张中行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说:“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格了’”。

  然而,“写话”的目标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说话和写作终究不是一回事,说话的很多便利写作时并不存在,学校教育对于“说”和“写”的评价标准也不同(假如高考作文“写话”,准被判为缺少文采)。所以叶圣陶在《写话》这篇文章中也指出:“三十年前,大家放弃文言改写白话文,目标就在写话。不过当时没有经过好好讨论,大家在实践上又没有多多注意,以致三十年过去了,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写话。”

  不过现在转机来了,如今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聊天兴起,这才把说话和写作真的变成一回事。这是非常值得语文教学注意和研究的课题。但是这个重要现象却没有引起语文教育界的重视,试以“网络聊天”上网检索,得到的论文几乎都是一边倒地批评、担忧“网络语言”的负面现象。如今的网络语言确实也存在不规范、粗鄙化现象,据首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公布的网络语言使用频率排行榜,“顶”字位居第一,网民每说5个字,就有一个是“顶”——而这竟是对7所高校网站BBS用字的统计。大学生本是比较有文化的人群,却不能用丰富的语言有理有据地表示自己的立场态度,这是一代人的集体失语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网络聊天有积极的一面。用书面语训练口语本来很难,因为口语有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的特点,现在网络聊天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把口语定格起来,让我们从容地审视、研究:刚才说过的话哪些地方不够准确细密,哪些地方可以更有文采一些,我说的话为什么对方误解了,是不是我的表达有歧义……甚至可以对已经说过的话进行修饰、改写。假如经常能做这样的训练,一定能有效提升我们的口语质量。

  这些年笔者一直尝试网络教学,在个人教学网站上,在QQ上,通过和学生聊天引导学生提升网络语言质量。具体例子以前没有保存好,下面举个和女儿(当时也是笔者学校的大一学生)的聊天记录。

  (注:笔者在前面聊到自己乒乓比赛得了名次,并引用了曹操的《龟虽寿》)

  女:我总记得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最后两句也不对。

  何:哦,我看看,我凭记忆的……改过来了……学过的文章还能记得呀。

  女:呵呵。

  何:要是会用就更好了。能欣赏曹操的诗吗,觉得好吗?

  女:还好,偶不喜欢这风格

  何:是的,要等年纪大了,现在可以喜欢李白苏轼。曹操这诗是领悟了天命的,你不懂的。

  女:晕,偶是不明白,天命你明白啦?

  何:呵呵,我五十多了,五十而知天命。

  女:袄……是这个意思呀。

  何:写作中经常用用曹操之类的诗,是不是比为考试而背更好?

  女:你知道偶是为了考试背的啊?

  何:那是为了什么?

  女:还真就是:(

这样的聊天就是用文语引导口语,可以收集(复制,下载,很容易的)这样的例子,在课堂上分析,也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复制自己的网络聊天记录,在课堂上交流(更适合在教学网站上交流)。当然,这一切最好都在课文教学的范畴进行,而不是脱离教材外加的。笔者编写的教材就有《网上风景无限》等课文,除此之外所有课文也都可以在网络聊天中进行讨论(建立班级QQ群是一个好办法)。

(0)

相关推荐

  • 嘿,打工人,波兰中文教师了解一下?

    嘿,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最近"打工人"这个梗爆红网络 你了解国外打工是什么样的吗? 今天给大家讲讲波兰打工人之中文教师. 先看看中文在国外有多火 从就业角度看 从薪资上 ...

  • 大学语文写作训练

    录自笔者<母语高等教育研究>之一节 4."写"的训练 大学语文(大一国文)和写作有很深的渊源.上世纪初,南洋公学重视大一国文,校长唐文治亲自讲授大一国文,该校还编辑了& ...

  • 大学语文“听”的训练

    摘自笔者<母语高等教育研究>之一节 大学语文"听说读写"训练本是一个整体,四个方面不可分割,为了叙述方便,下面分别讨论. 1."听"的训练 &quo ...

  • 大学语文的听说读写训练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培训资料3 有的老师认为中小学语文才搞"听说读写"训练,大学语文应该侧重于课文分析.研究.于是我们的大学语文课堂上就经常能听见老师在讲"时代背景& ...

  • 国开电大 大学语文 形考任务答案

    形考任务1 题目1:<史记> 题目2:<左传> 题目3:艾青 题目4:<牛棚杂记> 题目5:茨威格 题目6:孙武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q ...

  • 大学语文(全编本)

    一.诗经.楚辞 诗经·卫风·伯兮 诗经·王风·黍离 屈 原<湘夫人> 附录 咏屈原诗选 情感道德·直言<诗经>的内容及艺术概述楚辞作品综述 二.先秦散文(上) 老子·曲则全 孔 ...

  • “大学语文之父”105岁徐中玉养生秘诀:3样做“好”,健康不老

    健康快乐,就是养生第一妙法. 1 老子在<道德经>里有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句话,说出了宇宙的玄机,自然的奥秘. 素有"大学语文之父"称号的徐中玉先生,深谙其理,结 ...

  • 自考备考《大学语文》答题技巧

    自考备考<大学语文>答题技巧 题型介绍: 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2.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 ...

  • 大学语文/高等院校全校性公共基础课精品规划教材

    第一单元 诗歌的阅读 概说 作品选读 伐檀 湘夫人 战城南 陌上桑 十五从军征 行行重行行 蒿里行 美女篇 咏史·郁郁涧底松 西洲曲 古从军行 古风·其十九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丽 ...

  • 大学语文第十版 第十二单元

    第十二单元·诗意人生 饮酒(其五)(晋·陶渊明) 赤壁赋(宋·苏轼) 闲情记趣(清·沈复) "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 启功二三事(黄苗子) 我的自白(钱谷融) 学文例话(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