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端午节期间在北京东单街头所见
1940年6月10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本组图片所呈现的,就是那一年北京东单附近人们过端午节的景象,照片为侵华日军记者所拍摄。
1940年6月的北京街头
端午节快到了,一名中年男子正在街头包粽子售卖。在其身后站着一名光着膀子的男子,街边店铺门前陈设清晰可见。
作业中
摆上一张长条桌就可以开张,桌子上摆放着泡好的糯米、蜜枣、粽叶以及捆扎粽子的用马莲草。
马莲草
马莲草又名马兰草,叶子细长而柔韧,将采下的叶子在开水中稍微烫一下,就可以做为捆扎粽子的绳子,纯天然。
完成的粽子
南方的粽子口味五花八门,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蛋黄等各种馅料,北方的粽子就比较简单,像北京通常只放枣子,以密云产的小枣为最佳。
卖粽叶的小贩
小贩是一位纹身哥,很年轻,剃着光头,此时正在用口哨代替吆喝,以引起路人的注意。
卖艾草的人
端午时节,北京人有在门上插艾草的习俗,据说可以驱蚊除病还能辟邪祈福。
卖小老虎
一名年轻的小贩正在整理所卖的小老虎。这种小老虎用绫罗制成,过节时挂在身上或佩戴在头上,精致可爱,非常漂亮。
小孩子的打扮
端午节这天,很多北京小孩子在大人的精心打扮下,浑身上下都是“虎”:身穿老虎肚兜、胸挂着老虎头、头戴绒老虎,脚踩老虎鞋,可谓是“虎虎生威”。
满载而归
一名妇人正抱着采购来的菖蒲、苇叶等物品回家,这些物品是过端午的必备之物。
买粽子
路边的店铺前竖着一面写有“粽子”的木牌,旁边站着一名年轻的女买主,伙计正将打包好的粽子递给她。
家居的大门
这是当地百姓典型的过节景象。门头上除了插艾草之外,还要贴上“符咒”,以表达“驱除邪祟”、“百毒不侵”的美好愿望。北京地区流传着一首歌谣:“五月五端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 形象地描述了端午节时家家户户的门前景象。
女孩的打扮
这一天女孩子的打扮也很特别,她们用老虎花、石榴花或艾叶等等做头饰,身上戴着雄黄荷包或樟脑囊,手臂上还会结着五色线。
东单牌楼
两名戴着花的女子正在东单牌楼站等电车。1924年,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开通。因为电车铃铛“铛铛”作响,因此北京人习惯称之为“铛铛车”。此时的东单牌楼早已被拆除了,这里已只剩下一个地名了。
逛街的女子
人行道上的两名年轻女子,穿着浅色的补长袍,非常素净雅致。近景的女子还扎着一条白色的丝巾,非常讲究。
街头风景
东单附近宽阔的马路,两边栽着绿化树,为了防虫,树干被涂抹上了白石灰。街头行人不多, 一辆人力车正由远而近地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