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用益资管产品8月份统计分析
主要观点:
从发行情况来看,8月基金子公司资管产品发行市场小幅下降。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8月共有16家基金子公司发行产品65款,较7月减少17款,发行规模为76.39亿元,较6月下降8.07亿元,环比下降9.55%。受资本市场低迷、监管从严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基金子公司增速下降已成常态化,规模缩水情况也较为普遍。
从成立情况来看,8月基金子公司资管产品成立市场继续在低位运行。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8月份共有13家基金子公司成立产品60款,较上个月增长2款,募集资金规模71.24亿元,环比下降了11.80%。目前监管在多个指标上对非标业务进行了严格限制,基金子公司产品成立数量和规模短时间难以回到资管新规发布之前的水平。
一、资管市场分析
1、基金子公司
(1)发行与成立情况:发行市场小幅下降 成立市场低位盘整
从发行情况来看,8月基金子公司资管产品发行市场小幅下降。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8月共有16家基金子公司发行产品65款,较7月减少17款,发行规模为76.39亿元,较6月下降8.07亿元,环比下降9.55%。受资本市场低迷、监管从严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基金子公司增速下降已成常态化,规模缩水情况也较为普遍。
从年初的商业银行委托贷款新规到7月末证监会发布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运作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基金子公司非标业务开展空间急剧压缩,多家机构非标业务几乎停滞。基金子公司一方面积极反馈意见,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寻求转型,有基金子公司人士称公司今年已将业务重点放在资产证券化及FOF业务上。
从成立情况来看,8月基金子公司资管产品成立市场继续在低位运行。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8月份共有13家基金子公司成立产品60款,较上个月增长2款,募集资金规模71.24亿元,环比下降了11.80%。目前监管在多个指标上对非标业务进行了严格限制,基金子公司产品成立数量和规模短时间难以回到资管新规发布之前的水平。
目前资管业务监管趋严,基金子公司产品成立情况持续低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通道业务被堵死,二是非标投资受限。积极转型主动管理、大力发展本源业务和创新业务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共识,但是由于专业人才和优势资源的缺乏,大部分基金子公司实施转型难度很大。
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8月份发行规模排在首位的是平安大华,平安大华8月份发行集合资管产品11款,较上月增加6款,发行规模12.94亿元,较上月增长7.47亿元;8月份产品成立规模排在首位的是嘉实资本,成立产品12款,较上月减少7款,募集资金18.84亿元,较上月下降11.40亿元。目前A股市场处于近几年的低位,挂钩股票指数的固收+浮动收益产品受到投资者青睐,成为近期市场主流产品,本月平安大华顺应市场趋势,共发行6款该类产品,占其全部发行产品数量的55%。
(2)期限与收益率:平均期限继续下降 收益率探底回升
从产品收益率来看,本月发行产品的平均收益率环比小幅上升。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8月发行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74%,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但依然处于近两年来的较低水平。资管新规发布后,基金子公司非标债权投资受限较大,发行的产品大多投向金融市场,该类产品收益率相对较低。
从产品期限来看,本月发行产品的平均期限有所下降。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8月发行产品的平均期限为1.57年,较上月下降0.49年。本月基金子公司发行的产品中,固收类及固收+浮动收益产品占比超过八成,这类产品期限普遍在一年以下,导致整体平均期限下降。
(3)投资方式:权益投资一家独大
从投资方式来看,8月成立的集合资管产品中,重现权益投资类一家独大的局面。据统计,8月权益投资类产品共成立47款,募集资金58.21亿元,占比81.7%;组合运用类产品共成立7款,募集资金9.17亿元,占比12.9%。资管新规发布后,金融监管全面趋严,基金子公司投资非标债权受到严格限制,投资方式重新回到权益投资一家独大的局面。
(4)投资领域:产品投向集中金融领域
从资金投向来看,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8月份成立的产品绝大部分投向金融领域,投向房地产、基础产业和工商企业的产品数量都仅为一款。监管规定同一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非标债权的金额不得超过全部资管计划净资产的35%,多数基金子公司由于不符合上述规定,只能发行投向金融领域的产品;另一方面当前外部经济环境较差,资管产品违约消息层出不穷,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基金子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将资金投向风险相对较小的金融市场。
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本月基金子公司成立的大部分产品投向金融市场,投向金融领域的产品平均收益率仅为5.76%,较上个月上升0.47个百分点;本月投向房地产领域收益率9.65%,较上月上升0.15个百分点,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目前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资金严重短缺,非标投资受限进一步导致企业融资成品上升,产品收益率也相应提高。
2、券商资管
8月券商集合资管产品成立规模触底反弹。根据协会公示的产品备案数据,8月券商集合资管产品成立数量80款,募集资金148.06亿元,环比增长99.29%。
资管新规落地后,压缩通道业务对券商资管的资金端影响深远,以机构客户为主的券商资管,开始聚焦投研和主动管理等核心能力,尝试“机构+零售”两条腿走路。
3、期货资管
8月期货集合资管成立规模小幅增长,发行规模创近两年新低。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8月期货集合资管产品共计发行38款,计划募集资金9.06亿元,环比下降35.41%。据中基协的备案数据显示,8月期货集合资管产品成立数量20款,成立规模5.37亿元,环比增长5.52%。
4、其他资管
(1)保险资管:保险资管规模稳步增长 发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8月8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底,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发起设立各类债权、股权投资计划926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22334.34亿元。与截至2017年7月底的数据相比,注册项目数量、规模分别提高29.33%、24.85%。
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表现良好,2018年1-7月,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40项,注册规模926.40亿元,相比于2017年1-7月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27项,注册规模813.97亿元,注册项目数量同比提高48.15%,注册项目规模同比提高13.81%。
中保资协对169家保险公司、32家保险资管机构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77%的保险公司已成立或有成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意愿。其中,有61家保险公司以直接或间接形式发起设立了24家保险资管公司;66家保险公司有意愿设立保险资管公司。
(2)银行资管:理财收益率持续下跌 产品净值化转型加速
从2018上半年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看,一是净值化转型加速,多家银行上半年推出重新设计的净值型产品;二是继续加快“非标转标”速度,大幅度压缩非标投资和同业理财规模,招行、兴业上半年压缩非标分别约2200亿元、700亿元。
8月29日,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官网相继披露2018年中期业绩,与此同时,也均公告将全资发起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至此,A股上市银行中已有11家银行宣布拟设立资管子公司,此外,还有数家银行此前透露正在筹备或设计资管子公司设立方案。
近日,《华夏时报》记者走访北京各大银行发现,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相比于此前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滑。以5万元起售的产品、期限为3个月到6个月之间的产品为例,其年化收益率大多在4.7%-4.9%之间,而不久之前这些产品的收益率还多在5%以上。
二、行业要闻
8月1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分别暂停了大公国际的债务融资工具市场业务、证券评级业务,期限为一年。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受罚案震动债券圈,据接近监管的相关人士独家透露,“买卖评级”是大公评级此次受罚的主因。具体模式为:收取企业巨额“咨询费”后,迅速“帮助”企业调升评级。
近日,保交所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中国太平旗下多家子公司等多家机构展开合作,协同推进保交所区块链技术在保险行业的应用场景。在保险资管方面,通过将产品底层信息和交易信息“上链”,增加数据流转效率,实时监控资产真实情况,为管理者、投资者及监管机构提供透明真实的资产信息,提高交易链条各方机构对底层资产的信任程度。
据路透社8月15日报道,当天中国银保监会召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AMC)的高管开会,要求四大AMC主动作为以协助化解P2P的暴雷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对此,一家四大AMC总裁16日对腾讯新闻《一线》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当中。“化解不良是我们的主业,哪儿有风险,哪儿就会有我们的作为。”
证监会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前已向各地金融办(局)下发通知,要求其对辖区内金交所整顿情况进行限期上报。要求其在8月24日前上报辖区内金交所清理整顿的工作情况,报告内容共包括并不限于金交所的运营管理、存量业务、交易品种、投资者适当性、资金池问题、违法违规情形以及清理整顿工作。
宽松之下,资金市场“底线”被先后突破,货币市场的部分关键利率指标纷纷在近期创下周期甚至历史新低。其中,3个月(3M)的同业存单利率亦下探到1.9%的历史新低点。这种“宽松”,既源于央行定向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超额投放,还叠加了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渠道不通畅的因素。
三、机构动态
根据兴业银行公告,该行拟出资不超过50亿元全资发起设立资管子公司——兴银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不超过50亿元(暂定),并在适当时机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在监管批准的前提下,可考虑引进有益的战略投资者。
8月17日,银行间市场清算所官网显示,“浙商链融2018年度第一期企业应收账款资产支持票据”发行,属于国内首单区块链收款ABN。浙商银行基于区块链技术研发了应收款链平台,利用其分布式记账、智能合约和不可篡改的特性,把企业的应收、应付账款转化为支付结算和融资工具。
8月31日,在港上市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公布了2018年中期业绩。中报显示,受该公司前董事长赖小民违法违纪被调查事件影响,利润出现了罕见的大幅下滑。上半年,华融实现利润11.3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93.1%,实现归属于该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6.84亿元,较去年同比下降94.9%。
营业收入199.93亿元,同比上涨6.95%,净利润55.65亿元,同比增长12.96%。这是券业龙头券商中信证券交出的上半年成绩单。在市场环境承压,券商业绩普遍下滑的行业背景之下,“老大哥”中信证券表现依旧稳健,券业“强者恒强”局面进一步显现。
8月28日,财通证券发布公告称,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财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近日接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通知,财通证券资管提交的投资管理人受托管理保险资金业务申请已获准备案,可以开展受托管理保险资金业务。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除非无法确认,《用益研究》均在文章末尾备注了来源和作者,如转载涉及版权、标注有错漏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众号在线客服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或与您共商解决,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