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荐书20210209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于1879至1880年在刊物上连载,1881年单行本出版,评论界把它看作是作者一生的总结性作品。其实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原本打算继续写第二部,但不幸因病去世而未能完成。
小说根据一件真实的弑父案写成,看似是出家庭悲剧,但深层次上却是一场情欲、信仰、理性与自由意志间的道德角斗。书中主要人物为旧俄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和他的3个儿子及1个私生子,老卡拉马佐夫晚年仍然贪婪好色,不仅霸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而且还与长子为一个女人争风吃醋。长子对父亲恨之入骨,一天黑夜他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但是当晚老卡拉马佐夫还是被杀死了,长子因而被拘捕。可实际上,真正的弑父者是那个私生子。他是在次子“既然没有上帝,则什么都可以做”的说辞鼓动下,为发泄自己在长期卑微屈辱处境下郁积起来的怨毒情绪,为取得金钱,谋杀了自己的父亲。最终,长子无辜被判刑,次子因内咎自责而精神错乱,小儿子离家远行,私生子畏罪自杀。
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受俄国基督教思想和哲学的影响,推崇基督教中“凡人通过向耶稣对先辈的过错进行弥补达到救赎与重生,从而达到天下大同”的理念,小说中的兄弟不但不为举止荒唐的父亲赎罪以求得重生,反而串通一气对父亲的死推波助澜,作者将其表现为违背这种意识形态所必然遭致的结果。宗教与哲学虽深刻影响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以及他笔下人物的命运,然而一个更大的悲剧却彻底改变了小说的命运。小说于1878年开始创作,同年5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年仅3岁的儿子阿辽沙因为家族遗传的癫痫病离开了人世,这份心痛虽然一度打断了小说的进度,却也被揉进了小说故事中。陀斯妥思耶夫斯基将故事中的小儿子阿辽沙这个与自己儿子同名的人物设置为贯穿始末的主要角色,并赋予他所有令作家自己敬仰和追求的美德。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
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家。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革命活动。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和果戈里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忍辱负重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希望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之后陆续发表《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夜》(1848)《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1849年至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十年苦役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早期的人道主义思想逐渐被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流放归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长篇小说《被伤害与被侮辱的人们》(1861)中的“小人物”但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死屋手记》(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其后出版的《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成为其代表作之一。之后发表了《白痴》(1868)《鬼》(1872)。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是作者一生文学创作和哲学思考的总结。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主要描绘生活在19世纪中期俄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怜、矛盾、困苦,描写被欺凌与被侮辱者的不幸与悲苦,揭示人性的堕落与毁灭,展现人的精神的分裂,寻求人性的复归。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描写,尤其醉心于病态的心理描写,他偏爱选择矛盾冲突最为激烈、极端的事件作为小说的题材,热衷于表现人在危机时刻的心理,着重描述心理活动的过程,特别是那些反常行为、近乎昏迷与疯狂的反常状态。而人物的思想行为反常,恰恰又成为他作品的特点。
关键词:外国文学 长篇小说 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