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大夫讲糖:控糖目标新视野,精打细算

对于血糖控制目标到底是多少,个体化制定非常重要。在这个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方法参考上,有太多的建议。

我的建议则是:在不发生低血糖的基础上,尽量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即餐前不低,餐后不高。“餐后不高”不能以“餐前低血糖”为代价。

过去近30年的时间里,糖尿病的诊疗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对血糖控制结果的评估方面,人们一直坚持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积极的进行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或)餐后2h血糖、(或)随机血糖等指标的“自我检测”以及医院定期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查。

那个时代里,糖化血红蛋白被认定为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

1999年全球上市了第一套便携式动态血糖监测设备(CGMS)。随后,“”3C整合系统和具有低血糖暂停功能的半闭环系统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问世。CGMS的发展,让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更精准。

但是,在开始的几年甚至十几年中,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只能在部分医院进行。价格问题是不争的原因之一。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动态血糖监测设备逐渐“接了地气“。更多的研究数据也使得它的益处更加彰显。

无论是糖化血红蛋白还是自我血糖监测(血糖仪),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难以及时、全面反映患者的血糖特征。就像我前面介绍的我的一位糖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都不错,但是她经常性的日间血糖很高而夜间血糖有时还会低,这些都是她使用“动态血糖监测设备”之后的发现。

动态血糖监测,以反映血糖平均水平、血糖波动以及高低血糖持续时间等多个参数,更能全面了解患者全天血糖的变化,以及一段时间内的血糖变化规律,分析特定饮食对血糖变化的规律,从而更有力的指导患者个体化的降糖策略。

在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中,有一个数据引起了全球专家的关注,它就是TIR,即24小时内葡萄糖处于目标范围内的时间。这个“目标”也是可以个体化人为制定的,一般认为是3.9-10mmol/L。

2019年初,汇聚全球该领域的顶尖专家对TIR达成了共识:共识初步确定,TIR增加或减少5%(每天1小时),具有临床意义,当TIR<50%时,血糖与其相关的血管并发症强相关;TIR每降低10%,视网膜病变风险增加64%,微量白蛋白尿风险增加40%。

就是上图中的那个64%的数值。

这是我原来讲过的我的那个糖友:她14天的记录中,空腹血糖都很不错,基线在6-7mmol/L,糖化血红蛋白预估是7.1%,但是她14天内的平均TIR只有64%,这就是动态血糖监测带来的数据。如果要改善她的血糖控制状况,从图中就可明显的得出结论:积极改善日间血糖,而不要明显增加夜间血糖下降的力度。

如果她使用的降糖策略是“一天2次的预混人胰岛素早晚餐前皮下注射”,很显然就是要增加早餐前的剂量了,更确切讲,是要增加她日间的基础胰岛素力度,降低日间血糖“基线”。当然,这必须是建立在对饮食、运动等问题的评估基础上。但是,她不是。

TIR,是24小时内葡萄糖处于目标范围内的时间。这是一个“新名词”,但我十几年前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概念:血糖相关的慢性并发症,除了和血糖的高低有关之外,更多的是和高血糖的时间相关。

指南中对糖尿病肾病的筛查是这样描述的,1型糖尿病患者,5年后要筛查糖尿病早期肾病,2型糖尿病一经诊断就要筛查,主要是因为1型发病迅速,高血糖时间很短。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常常在症状之前已经有很长的高血糖时间了。所以才有这样的建议。
我提出:如果把血糖大于10mmol/L作为高血糖切线(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中,餐后血糖最高值要低于10mmol/L),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常常需要累计3000天左右的高血糖,也就是3000X24小时。所以,我们要时常估算糖友一天24小时中有多长时间是高血糖状态?假如没有低血糖,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都在5--7mmol/L,餐后2h血糖都在6--10mmol/L。即使餐后2小时血糖不一定是血糖的最高值,一天24h中的高血糖时间也不会超过6h。假如一天有6小时是高血糖状态,其他时间是达标的,那么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时间就需要3000X24/6=12000天。
这就要看糖友此时的年龄了,如果只是30岁,未来的老年就会非常不乐观;如果已经是70岁老糖, 目前体质还不错的话,血糖控制就可以适当放松,拿出更多时间关注健康的其他因素。
听我讲课十几年的老糖就非常感慨。
(需要精打细算哦)
“一天24h中的高血糖时间不超过6h”,按照TIR这个新名词来说,TIR就是高于6/24,高于25%。
共识说:当TIR<50%时,血糖与其相关的血管并发症强相关;TIR每降低10%,视网膜病变风险增加64%,微量白蛋白尿风险增加40%。
------多么雷同!
可惜的是,共识中的这个百分比,没有提到时间的概念:在多长时间以后,视网膜病变风险会有差异性改变?
很显然,作为科普还是“欠”

不是让大家点评,我只是告诉大家:

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还要评估血糖达标的时间比(TIRX天数)。这是血糖控制方面的时间范畴,不是血糖仪检测的血糖点,也不是糖化血红蛋白这样的“大均值”。

当然,知道了达标的时间比,还不行,您还要知道:血糖达标的时间段是啥时候?血糖不达标是高,还是低?分别占多少时间和多么严重(高低值),怎么解决

先对TIR有个“脸熟”,再慢慢思考吧。不用“动态血糖监测”,如何“预算”TIR?

2020年抗糖“陈大夫”等着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