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寻记忆中的老城……
曾经的日照城
应该是什么样子?
老城区
今天
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成永生
再寻这座老城的过往
三十年前的老城区瘦小单薄,像一件皱巴巴的旧茄卡,海曲路则是它长长的拉锁,将两边零散的布块连缀起来。在这条主街两旁,由西往东,摆布着党政、文化、银行、通讯、商贸、工交、餐饮等大小机构,乃至初访者走个来回便一目了然,不屑地说:日照,不是一座城,只是一条街呀。
海曲路旧貌
连接海曲路与兴海路的正阳路,宛如老城区的臂膀,向两边伸展开去。茶叶店、音像社、水饺店、打字社、理发店、成衣铺、百货商店,数不清的店铺挤在路两旁,挡住了后边的低矮民房,楼与楼之间的夹道就是胡同口;楼顶框出一带儿灰蓝天空,被纵横交织的电线切分的支离破碎;铺装残缺的人行道,被摆开的货物占去大半,男人还在进进出出搬动着,女人坐在门口跟邻居闲聊,打听生意行情,中午就把煤球炉子拎出,当街做起饭来。孩子们在货物的空档里追逐着,三两个老婆子坐在胡同口,漠然盯看着来往的人和车……
百货大楼旧貌
当时百货大楼只有如今的一半大,楼后边是个街心公园。公园里精心搭配着树丛、绿地、花架、水池和假山,是这一带最赏心悦目的风景。白天,公园里安安静静,晚上人就多了,碎石铺装的小道上,或成双成对,或三五结伙,或喁喁私语,或欢声笑语,借这儿的月色水光花香树影,褪去一天的奔忙烦闷,期待着、谋划着更好的明天。
政府大院位于老城区中心,八百多年前日照设县时它就座落于此,证明这儿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办公楼是建国初期流行的那种水刷石建筑,东西两座,对称布局,后边是一座更加朴素的小会堂。院子里几株高大粗实的老树,显示着这个权力中枢的历史。最出奇的是两株湖北海棠,都一搂粗细,茂密枝叶遮蔽了半边院子,春天时满树繁花,由白变红,由红变黄,是难得一见的绚丽景观。海棠后边,一座青砖黑瓦的二层楼,再往后就是一排排白石青瓦的平房,都跟前边的办公楼一样庄重沉稳,散发出特有的公家气息。
招待所
跟政府大院同样带点神秘色彩的,是离此不远的县府招待所。它简洁大方的门口站有警卫,普通人进去不得。站在门口眺望,但见几排砖石建筑,茶色玻璃窗后边,灰黄色窗帘长年拉着,院子里车辆排列有序,绿化修剪整齐,专门接待上级领导。后来,它的院落逐渐收缩,生意日渐冷淡,现今已变成了现代化的商业广场。
三十年前,老城区的文化娱乐设施太少了,海曲中路北侧有一座日照剧院,外观方正典雅,里边设施陈旧,经营管理又不得法,常常关着门,台阶下的广场上连只鸟儿都不落。这座剧场用于文艺活动的时候少,用作会场的时候多,每年县里的“两会”、“三干会”,还有一些大型活动,都在这儿举行。开会时人坐的满满,还是觉得空和冷……
新华书店座落在望海路与正阳路交叉口的西南角,门面正对十字路口,进去是高高的柜台,将顾客跟后边的书架隔开,买书的都往柜台前挤,指点着这本那本要店员拿来看,态度冷淡的店员都有点不耐烦了。几家小型书店挤在新华书店周边,其中一家叫“陋室”的最有名,我曾兴致勃勃地去办了张借书证,就从那儿真读了几部世界名著。
我们常往城西的电影院跑,看有什么新片子上映。电影院很老了,院前广场也是个停车点,买票进去,大厅里空荡荡、阴森森的,包着厚布的座椅散发着霉味。就是在那儿,我们看到了轰动一时的《泰坦尼克号》。
政府大院东边是东关路,它非常有名,一度成为县城的代称。小时候,乡亲们偶尔来赶回大集,遇见熟人,会骄傲地说:走,赶东关去!这条路延伸到望海路刹住,再往北是条河沟,河上架石桥,人们称之为“恋爱桥”,是青年男女幽会之处。不知道什么时候,桥被拆除,河被遮盖,路上罩起大棚,沿路或建或搭起大小店面,于是东关路就变成了东关市场。
多少年里,东关市场都是老城区最繁忙、最喧嚣、最拥堵之地。它横跨三条路,自然地分成三个市场,皆以塑料大棚覆顶,局促于肮脏的小道、横流的污水和拥挤的民宅间。最南边的大棚四面洞开,顾客可以自由出入;北边两个市场里则是统一建设的店面,实行封闭式管理。三个市场的进出口处摆满地摊,很难找到落脚之地,人们却还是纷拥而来,因为这儿集中了他们生产生活的所用、所需。乡下人来“赶东关”,就是奔这儿来的,他们怀揣了大半年的积蓄,经过半天激烈的嘴舌之争,心满意足地将大包小包捆在了自行车后座上。
太阳城市场旧貌
东关市场西边就是“太阳城市场”,这座造型奇特的市场,躯体庞大,设计复杂,拥有无数入口和楼梯,人一进去半天转不出来。市场里卖什么的都有:服装鞋帽、家具家私、日用百货,人无数店面无数货品无数,各种面孔、声响、气味、色泽混杂一块儿。市场外边也被大小的摊点、小吃店占满,实际上是另一个更喧杂的市场,摊主们手持货品大声向来往行人推销,有的更以喇叭和音乐助阵……
太阳城市场旧貌
老城区的路名多与海啊、太阳啊有关,说明前辈们早就有强烈的海洋意识和阳光意识。“兴海路”这名字起的多好,它曾是老城区的一条要道,路两旁依次是计划、财政、人事、劳动、土地、水利、公检法等等显赫的权力部门。新市区建设了,这些单位一个个搬了过去,老院落或出租或变卖,不复旧时风貌了。只有墙外宽展的绿化带,还有那些苍翠花木,提醒人们这儿也曾经辉煌过。
福海路旧貌
沿兴海路一直往东走,走到海曲园时,会看到一条石板路,路面全用青石铺成,这就是有名的公园路。海曲园,老城区唯一的公园,从香店河引进水来,汇成小湖,湖内筑岛,湖外有树丛、草坪、亭廊花架,空隙处则圈出一个个儿童游乐场。小小的海曲园,那些年里给了人们多少欢乐啊。如今,石板路早已变成水泥大道,走起来快捷许多,可是再找不回那种起起伏伏的刺激感了。
再往东走,爬上坡去,就到昭阳路了,人们都习惯把它作为老城区和新市区的分界。三十年前,这儿尚属偏远之地。记忆最深的是路南端的火车站。那是个只有一排平房的小车站,站前广场很大,干净空阔。寒假回来,到站时天早大黑了,拎起行李往外挤。挤来挤去,终于在人群中看见了久候在那儿的父亲的苍老的脸……
日照路与海曲西路交汇处周边
日照路是国道,却是老城区最寒酸、最不起眼的一条路,路两边挤满小饭店小旅馆小店面。早些年有个笑话说,外地长途汽车路过,司机提醒说:到日照城啦!乘客们纷纷探头往外张望,望了许久,车都出城了,还在互相疑问:日照城在哪儿呀?
长途汽车站嘈杂的洪流在日照路上漫延,吞没了那些店铺、旅社、宾馆,漫过电影院,拐弯涌向了海曲西路,在东辰广场附近形成个漩涡。这儿有耸立的高楼,有占了路的摊点,有奔往城外的货车,有涌入城里的客车,有轻松逛街购物的市民,有焦急等待雇主的打工者……就在这喧嚣的漩涡的斜上方,在层层抬起的台阶顶上,烈士陵园的大门庄严肃立,守护着一段沉重而光荣的历史。与它相邻的,原来是有名的钟楼商厦,后来改建成文化博览中心,高高的钟塔变成了装饰,再不能给来往过客准确报时。
那股洪流又顺坡泻下,钻出桥洞,渗入城西的角角落落。这儿是城乡结合部,第一个村子叫“接官亭”,颇带古风的村名证明这儿曾是驿站,到县城外了。再往西走,还有“十里铺”、“二十里铺”,都在明确提示着入城的路程。这儿一度还是全市的工业基地,几乎集中了所有的重要企业:化工厂、热电厂、缫丝厂、水泵厂、麻纺厂、木器厂……眼下,它们有的关停,有的败落,有的搬迁,老厂址多半招标拍卖,正在变身为宜居的生活区。
老城区,装满记忆的老城区,我们眷恋着你悠远的过去,更期盼着你全新的未来!
完。
因原文过长,本文有所删减,为方便读者获取历史地理信息,编辑中将重要建筑、单位进行了标注,并保留了原文中讲述的生活习惯和时俗风情。
所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约数,如有补充或校正,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