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多年来,以“再造秀美山川”,建设“美丽中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的退耕还林政策持续实施,成效十分显著。直到山雨读到古人的一块“培补风脉”碑记,山雨沉默了——我们,在很多时候甚至没有古人更有环境意识,做得一点儿也不比古人更有远见,更有智慧!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由此揭开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序幕。召开退耕还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全面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4月11日直播《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指导意见》。是的,作为政策的全面实施、推进和进一步完善,我们是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才真正做到的。而古人,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国,作为区域性动作,自治行为甚至个体活动,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试以陶亮《陶家垭培补风脉碑记》加以说明。碑记作者陶亮,当时当地当事人(之一),撰写碑记,山雨的经验,绝对不会有假!!!碑记文字,先铺陈背景,点出具体地点,由地形、村名设下伏笔。然后借“形家”(风水先生)之言,指陈当地地形及环境缺陷——“山垭独缺”,“北风凛冽”。“宜多种树木,以培地脉。”从也许是纯粹个人的主观感受上,可以看到多种树木以培地脉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能“生人得子”!!!我们现代山区县象我们涉县,退耕还林,有钱粮补助。看古人,“愿施私土,永作公田”。众则“酬其永远完粮之费四千”“按户种树”“设一財神会”,“以为永远培补风水之计。”此后的“庶几”数言之论,山雨私自认为,不比现代的著名环境保护专家的论文价值更小;就适应性而言,古“形家”(风水先生)和地方文人的见识远比如今的“专家”论著更接地气!!!富村驿之西南,燕窝耸秀,铜鼓对峙,两峰之间,山垭独缺,以陶氏世居山麓,土名陶家垭,从旧也。形家言北风凛冽,宜多种树木,以培地脉。族人陶仲张氏,中年无子,愿施私土,永作公地,以为培补风脉之计,果获生子。众酬其永远完粮之费四千,自燕窝山脊领下至垭口,宽丈馀,于是合族人等,挈土磊石倏成大轮。按户种树,近又接买陶材荒土二股,石坡一段,载粮十全名下,并捐钱谷,即二仙庙,设一财神会,以为永远培补风水之计。庶几林木蓊蔚,气脉兴旺,而山川灵秀之气,必笃生伟人,以扶持世运,福庇乡闾,则此日之树木即以树人,种植即以种德,所关岂浅鲜哉?因禀请封禁,刊碑以垂久远云尔。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