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组合配制
前言:这篇《说好组合配制》,是在原来《看似简单》博文内容基础上经过修改又加了一些“议论”的“翻新”博文。“翻新”的理由有两点:一是几天前,我们同行朋友张兴居想要看《看似简单》那篇博文,但没有找到,是我帮他从原来“笔记”中找到并转给了他。找到的同时,由于张兴居对它的兴趣“传染”了我,我也就顺便看了一遍这篇博文。看后感觉,博文总体思路还是对的,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后,甚至有了“更对”的感觉!所以,值得将其拿来“翻新”一下。第二个理由是,这篇博文是在网易博客封禁最严时写的,因此博文为了逃避被封,用了很多破坏词句的标点和代号,这样让人看起来很别扭,有些原本的意思也没能准确表达,出于对博文观点的负责和对读者的负责,我有必要将其“翻新”。
说好组合配制,就得说到李彰明。
李彰明,196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目前被北京市种子管理站返聘从事小麦育种工作。
1978年,李彰明从西藏调到北京市种子公司,从事小麦新品种试验和推广工作。期间,“带手”于1987年育成出了小麦新品种,同一个组合的京411和京437。这两个小麦新品种,适宜在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等部分地区种植,表现高产、稳产和高抗。特别是京411,成为京郊第六次小麦品种更换的主栽品种,并是接替北京市小麦高产品种区域试验对照种“丰抗号”的新对照品种。
由此,李彰明也从“业余”转入了专业小麦育种行列。因此,李彰明先后获得过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两次。曾被评为北京市楷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1994年北京市政府给予他政府级嘉奖,并在全市通报表扬,号召全市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向李彰明同志学习。
我与李彰明认识是在1981年,那时他管区域试验,我开收割机,顺便就认识了,但不熟。我们俩熟悉的开始是在1997年以后。那时,我们农大3291由于是F3混系参试、审定和推广,在品种外观上有一定的程度“不纯”的表现。当时李彰明老师就拿我们农大3291“不纯”说事儿,我当然就不爱听了啦!于是,发生争论,且不只是一两次……通过争论,我们俩了相互了解了,且还逐渐成为了小麦育种的同行朋友。直到现在,我觉得在农大这些老师中,李彰明我们俩关系应该是最好——我们曾经多次共同出差看小麦、共同去漯河做小麦育种,我到他那里做沉淀值测定,甚至没事儿时到他们那儿去“采摘”……
这篇《说好组合配制》博文,应该是在我对李彰明的了解、对他的京411了解,和对博文中提到两个亲本——丰抗二号、长阳一号了解基础上写成的,因为毕竟那时我开收割机、我也是干小麦育种,了解一些区域试验品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
下边是正文——
李彰明老师育成的京411小麦品种在北京地区小麦品种高产历史上占据了多年,且还一度成为了继丰抗8号以后、中麦175 以前、北京市小麦区域试验高产组的对照品种。京411其产量的稳定和综合农艺性状的完 美让很多小麦品种望尘莫及。不能不说,那个(1990~2010)年代,李彰明老师的京411给北京地区、乃至我国北部冬麦区的小麦育种和小麦育种人设了一道坎儿、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儿。
小麦育种,特别是以高产为目标的育种做到了今天,给我们的感觉是越来越难了,一些正在推广中的高产品种摆在那里,高产表现“晾”在那里,我们从何处下手、从何处突破呢?我们手里的硬货亲本又是什么呢?它们能够委以重任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该考虑的,至少在组合配制之前需要我们考虑一下,不然只会增添或成为更多的“遗憾艺术”。
那么,就近期小麦高 产育种而言,我们的途径在哪里?基础材料或突 破口又在哪里?
这两个“哪里”和上述那些问题,是我们今天设计和实施小麦高产育种必须要考虑好的问题。我们的育种目标有了,但没有途径和突 破口,更没有适合的基础亲本材料做为支撑时,一切的一切都等于白搭。即便是我们的一些设计或计划能够勉强实施和进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也会非常渺茫。
回观近期小麦育种的历史,特别是近期的高产小麦品种育成历史和经过,我们就会很容易的发现一个规律、简单的规律:一个晚熟但产量较高、在生产上有难以利用或推广有难度的小麦品种,和一些较早熟、但产量又不是很低、比前边的晚熟品种的产量要明显偏低、且能够在生产上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相结合,其后代会出现会出现偏早熟,产量比晚熟品种略高、但远远高于另一个较早熟品种的后代品系(种)。而这些后代品种,往往是引领本地区小麦生产创“台阶”的领头品种。这些品种包括北京地区的京411,农大211,以及山东鲁麦14后代的济麦22,它们是不是都属于这一类设计组合的“系列”品种呢?
今天的《说好组合配制》,说的就是李章明老师配制和选育出京411小麦品种的这个亲本组合——74长1×丰抗2号。
没错!组合思路看似是晚熟配早熟没错,但育种家李彰明老师有与我们很多人有不同之处!我们很多同行面对一个晚熟品种(亲本),不是或不愿在生产品种或区域试验品种里边找早熟亲本(品种),而是去了自己的亲本圃去找,甚至去找了那些极早目标性状明显的亲本材料,最终可能这个组合后代的早熟性提高了不少,但高产性却没了,与育成品种无缘。我们自己想一想,过程中,是不是这样呢?
在前言中我们说了,配制'74长1×丰抗2号'这个组合时,李章明老师还不是专业搞小麦育种的人士,他当时只是北京市小麦区域试验的管理人员,这个组合是李彰明老师在“闲暇”之余配制的,或还是他的“处女座”呢!我这样说,就厉害了,就这一个组合,人家就抱了“大金娃娃”。是巧合?还是其它?我们有必要捯一捯根儿。
'74长1×丰抗2号'组合中的丰抗2号,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培育的含有“洛类”抗源和丰产源的较晚熟小麦品种。其产量在当时北京市小麦区域试验中表现很高,就是太晚。我记得在收获这个小区时,由于籽粒含水分高,收割机的输种通道总是会被“胖胖”的籽粒堵塞,得需要停机清理,也就是要我们将籽粒从收割机中掏出。另外,又由于这个品种茎秆量大、含水量高,使得收获时收割机的负荷增大、发动机变音,堵塞与这些都有关系。
丰抗2号的突出优点就是高产,丰抗2号的突出缺点就是晚熟。
于是,小麦区域试验的管理人员——李彰明老师,在将这些看在了眼里的同时,就有“地方”下手了!其就是选择一个早熟亲本!太简单啦!就是晚熟×早熟这样一个简单的组合思路。而我怀疑,面对晚熟的丰抗二号,要找到一个早熟亲本来配制,可能当时也有别人有同样的思路。可不同的是,这些“别人”他们不是利用了在小麦区域试验中或生产推广品种,而是找了比74长一更早熟的一些“目标”亲本,譬如03253、03256和早5等。这些都是当时亲本材料中的早熟类。这些材料,它们除了早的“目标”性状非常突出以外,产量性状不行,农艺表现也较差,这与理论上的组合配制原则相悖。而李彰明老师选用的74长1,则是一个既早熟,产量又不很低的品种。其当年是在参加与丰抗二号同组的区域试验,后来被北京市审定通过,成为了一个早熟推广品种。
京411的选育成功,特别是这个“4长1×丰抗2号”组合的配制成功,我觉得不都是偶然,其中有太多必然的成分。这些“必然”就在于,李彰明老师有多年与小麦打交道的经历,有对小麦品种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特别是能够把握参试品种存在的主要优缺点,在评价品种或利用亲本时,不光只着眼在亲本的“目标”性状上,而是抓住主要产量性状不放松,……如此,才有了简单思路、简单组合不简单的结果。
在小麦育种中,非常简单的目标、简单的设计容易成功。这些简单,包括对晚熟的改良,对高秆的改良,对小籽粒性状的改良等。可能这些改良所对应的目标性状简单,组配和选择实施起来比较容易,可见性也强,所以在我们还没有很高级选择手段或方式、全靠眼力和感觉育种的今天,成效会较为明显。甚至,在改良简单性状的同时,如同京411一样,其较复杂的产量性状也得到了加强,这是“搂草打兔子”的好事儿!相反,那些总是想要一下子改变很多性状的思路或组合,往往倒是很难成功。对于这些,我的意思是一步步来,就像从丰抗二号到京411,再由京411到中麦175一样,叫“品种阶梯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