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惩戒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加油站”
王营
“如果我再犯错误,拔3根头发!”“如果我再犯错误,做值日3天!”在上海某校电脑教室的黑板右侧有这样一个墙面,上面贴满了黄色便签条,写下一些“自罚条款”,署名是“某某班某某同学”。面对这张“罚则榜”,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建议,“你现在把它都贴成黄色的,如果孩子改正了,是不是可以换成红色?一个月以后,“耻辱榜”变了样,这块墙面的标题改成了“小小成长榜”,两个月后更是换成了记录孩子们种种进步的照片墙。
读了这则报道,笔者想起一则小故事。一个人脾气不好,问父亲怎么改,父亲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院子的栅栏上钉上一颗钉子。”过了几天,他又告诉父亲:“我已经好几天没有钉钉子了,这些天都没发脾气。”父亲很高兴,又告诉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那么就拔掉一颗钉子。”过了些日子,他又告诉父亲:“我把钉子拔完了,现在坏脾气改掉了。”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说:“你看,虽然钉子拔掉了,但是钉孔都留在上面。你要记住,你伤害了别人的情感是会在别人心上留下伤痕的。”
从让学生写下“自罚条款”的“耻辱榜”,到孩子改正错误后的“成长榜”,再到记录孩子种种进步的“照片墙”,这样的教育惩戒方式,与故事中的父亲采取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采用做“减法”的方式纠正孩子的错误,遵循理解、尊重、反思、激励的自我教育原则,是有利于孩子改正错误的“绿色惩罚”。
人是在不断犯错和改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做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还要通过必要的惩戒,让学生改正错误,并从中汲取教训,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养分。
2021年初,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强调了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
教师可以对学生实施惩戒,但要尊重、爱护学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否则,不仅会给学生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会造成学生心灵上的创伤。对此,有学者指出:“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而秘诀是真爱,让爱产生教育的智慧。”
教育惩戒不是对犯错误的学生非打即骂,也不是讽刺挖苦,而是要“基于教育目的”,强调“育人属性”。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我们不必挥舞手中的棍棒和教鞭,更不能施以“冷眼”和“讥笑”,要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激发“正能量”,让学生逐渐减少因犯错而积累的“负能量”。教育惩戒不是让学生产生“耻辱感”,而是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加油站”。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