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玩味(102):千方百计钻一孔 此孔彼孔大不同

原创一夫之2020-10-25 08:47:37

文化期古玉钻孔大约有刮刻击打磨扩孔、桯钻开孔、管钻开孔、桯管复合开孔和砣具开孔(镂空)等五大类型(参见《古玉拾粹(5):文化期古玉打孔特征》),其留存的工艺特征各有特点。
为了便于分别辨识,且将上述五大类分为一型开孔:刮刻击打磨扩孔、二型开孔:桯钻开孔、三型开孔:管钻开孔、四型开孔:桯管复合开孔和五型开孔:砣具打孔(镂空)等五种型号。在研究文化期古玉开孔时特别注意玉器尺寸的把握,因为采取何种类型开孔往往与所作工玉器的大小、厚度息息相关。
仅取部分文化期古玉以为钻孔释例:
一型开孔:刮刻击打磨扩孔
红山文化玉环(图1-1),宽2.6厘米、高2.3厘米,厚0.2厘米。

图1-1A

图1-1B

由于器型极薄(0.2厘米),一般可以采取刮刻击打磨扩方式开孔。孔径约1厘米,这样的刮刻可是细致活,稍不留神就会刻裂报废,所以是以小心的刮功夫为主。
从器形内外均失圆看,为先开料磨薄(0.2厘米)后取圆成形。外缘失圆为切(磨)方成圆,内孔失圆则为刮刻击打磨扩而成型的开孔(一型)特征(图1-2)。

此类开孔均表现为失圆、孔口打磨平滑、口延极其平缓。

图1-2

二型开孔:桯钻开孔
一般较小孔径采取管钻。
红山文化玉环(图2-1),高1.6厘米,宽1.8厘米。

图2-1A

图2-1B

从A、B两面留存的喇叭口、半球形腔判断:以桯钻双面对钻完成开孔。最大孔径约0.8厘米、最小孔径约0.35厘米。器面留下两个残存痕迹:外缘切方取圆的片切痕(图2-2)和半途放弃的桯钻孔痕(图2-3)。这是一件典型的桯钻对面开孔(二型)特征。

图2-2

图2-3

齐家文化玉璜(图3-1),宽7.7厘米,厚0.6厘米。

图3-1A

图3-1B

从A、B两面留存的喇叭口、半球形腔判断:以桯钻双面对钻完成开孔。钻磨比较浅薄的一面球腔里仅留存一道苔痕,为一次到二次桯钻作工到达(图3-2),而钻磨比较深度的一面留存多道苔痕,为多次桯钻并且逐步用较小型号桯钻替换作工到达(图3-3)。

图3-2

图3-3

玉璜侧边的切割痕和打磨痕迹(图3-4)。

图3-4

这是一件典型的桯钻对面(桯具型号渐小)开孔(二型)特征。
此类开孔表现为:孔口呈圆或者接近圆(因中途更换桯具和着力点不均衡会造成圆口开扩失圆)、喇叭口、孔底部半球形腔和孔内对接位置形成蜂腰。

三型开孔:管钻开孔
一般较大孔径采取管钻。
1、管钻单面开孔
齐家文化玉璧(图4-1),高4.3厘米,宽4.6厘米,厚0.5厘米。

图4-1A

图4-1B

孔径约1.9厘米。外缘为切磨成圆,内孔为单面管钻,0.5厘米厚度的管钻一气呵成,所以管璧未见明显的旋磨痕,开钻面平滑,收钻面明显蹦缺,为管钻接近钻通时直径敲穿(图4-2)。

图4-2

璧面残留原始片切割痕迹和打磨砂痕(图4-3)。

图4-3

新石器玉环残件(图5-1),高2.5厘米,宽4.7厘米。

图5-1A

图5-1B

孔径较大,约3.9厘米。从残留苔痕和蹦缺判断应为单面管钻作工完成(图5-2)。

图5-2

残缺部分余留断缺痕(图5-3)。

图5-3

2、管钻双面对开孔
新石器玉环(图6-1),直径2.1厘米,厚0.6厘米。

图6-1A

图6-1B

孔径最宽处仅约0.4厘米,外缘为切磨成圆,内孔为双面管钻。虽然厚度0.6厘米,但是却废了很大功夫,孔内密集的旋磨痕堪为文化期管钻的痕迹标本(图6-2)。

图6-2

玉环外缘留下多个小平面,应为手持玉环直接在砺石(磨石)上磨制而成(6-3)。

图6-3

四、桯管复合开孔
部分文化期古玉采取桯、管钻复合开孔的方式,或者在同一孔上采用桯、管复合钻的方式,或者在同一器上采用桯、管复合钻的方式,不一而足。
陕西龙山文化玉璜(图7-1),宽10.6厘米,厚0.5厘米。

图7-1A

图7-1B

玉璜两端两个钻孔,其中一孔为双面桯钻(图7-2),另一孔为桯、管复合钻(一面桯钻、一面管钻配合完成)(图7-3)。

图7-2

图7-3

器面的原始打磨砂痕和自然沁入对应(图7-4)。

图7-4

五、砣具开孔(镂空)
砣具开孔是红山文化勾云形片饰器镂空(图8)的独特作工方式(参见《古玉学步(61):红山镂空砣切磨桯孔薄刃似旋涡》和《古玉学步(65): 红山砣琢良渚人龙山勾转L型》)。

图8

说明:部分图片来源于国家博物馆藏网址和公开出版图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