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恐怖电影面面观(四):日式恐怖片是怎么养成的?
日本的恐怖片正在走下坡路,尽管市场上每年仍有不少原创新作推出,但这些作品在剧本撰写、画面表现、吓人手法上大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其实不仅仅是日本,就连美国这样的恐怖片生产大国在该题材上的创作也是日显乏力。就拿去年上映的《招魂2》来说,这样一部剧情简单、氛围渲染平平、驱魔手段单一到不行的恐怖片在豆瓣上的评分一度逼近8.0分。因为片子并没有在国内公映,相信这个评分背后也不会有什么商业操作。或许是我本人的要求真的太高了,在恐怖片普遍创新推力不足的今天,《招魂2》也许真的算得上是一部良心之作。详细情况就放到美国篇里再说吧。我们还是说回今天的主题:谈谈日本的恐怖电影。
为什么日本人这么善于拍恐怖片呢(至少曾经是这样的)?这跟日本对鬼怪文化的崇拜有一定的关系,拜鬼在日本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传统,就像中国人拜神一样,只不过在日本人的观念里,神的地位或许并不会比鬼高了多少多少,甚至有些神明就由鬼怪直接演化而来。日本人相信,死去的鬼会庇佑现世的人,因此盂兰盆节缅怀先人也就成为了日本最大型的祭祀活动。
浮世绘中有很多关于鬼怪的刻画,据说鲁迅先生是中国第一个收藏浮世绘的知识分子
说起来这跟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四面临海、自然灾害频发的地缘特性有很大关系。追本溯原,日本的鬼怪很多都缘起于中国,《画图百鬼夜行》中的不少妖怪原型就来自于《山海经》、《搜神记》等古典志怪著作。但毕竟天朝地大物博嘛,不受资源困扰的儒家知识分子奉行了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天人观,鬼怪文化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大规模地渗透。反观日本,由于资源紧缺,政局动荡等因素,再加上统治阶层的刻意宣传,社会上下产生了对鬼神的极大恐惧心理。飞鸟时代还出现了精通阴阳道术的神职人员,平安时代的阴阳师甚至权倾朝野,日本人今天的很多禁忌也差不多是在那个时候流传下来的。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山海经》并非志怪著作,书中的记载是古人三观的真实体现;其中一个可靠依据是书中的部分珍奇异兽都真实的存在于世界上;不过这些动物很多都生活在今天的非洲地区,这是不是可以从侧面佐证非洲大陆就是人类的起源地?
《画图百鬼夜行》是江户时期鸟山石燕根据日本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传统艺术而创作的系列作品,收录范围包括鬼、妖、灵和怪,这些作品给后来的日本妖怪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京都晴明神社的安倍晴明石像。安倍晴明是平安时代中期最负盛名的阴阳师,传说中的安倍晴明不仅拥有收妖伏魔的能力,还能听懂鸟语,召唤式神为自己做事;式神是指被阴阳师役使的灵体
日本的恐怖片取材多样,有民间故事、文学著作、都市传说等等,当然还有不少优秀的现代原创剧本。总的说来,日本恐怖片大致具有以下特征:诡异的氛围营造、缓慢又不拖沓的故事节奏、注重音效渲染以及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心理暗示。当然,并不是每一部恐怖片都完全具备这四个特征,事实上不同时期的恐怖片在特征形式上也会有各自不同的侧重。
在早期的日本恐怖片中,营造诡异的氛围是恐怖片最常使用的手法,事实上我并不是很清楚这个特点是不是创作人员有意为之,但在今天看来,那个时期的日本恐怖片大都透露出一股诡异的气息,这种气息在同一时期的港式恐怖片和美式恐怖片上都是不曾见到的。
怪谈片是早期日式恐怖片的典型代表。该类型片于二战前就已经出现,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臻于全盛,七十年代又趋向消亡。此类影片以日本传统的怪谈故事为剧情蓝本,并将歌舞伎、能剧的美学融入电影之中。在技巧上,怪谈片最擅长的就是氛围意境的营造,诡异的气息由始至终弥漫着整部电影。
抛开恐怖元素,怪谈片注重古典美感的场面调度与视觉营造,并将日本传统歌舞伎、能剧融入其中
歌舞伎表演;有别于艺伎表演,歌舞伎为清一色的男性演员;对于习惯了传统戏剧表演的中国观众来说,歌舞伎看起来或许会有一种恐怖诡异的感觉
以影片《怪谈》为例,该片由四个小故事组成,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雪女》的故事。雪女是居住在深山中的女妖,她常常把进入雪山的男子吸引到没人的地方与他接吻,接吻的同时将其完全冰冻起来,取走其灵魂食用。一天她碰上了到山中砍柴的山野吉,出于爱慕,不忍杀害山野吉的雪女留下了不准泄露秘密的口信,山野吉答应了誓约。后来山野吉成亲生子。多年后的雪夜,山野吉端凝起贤惠的妻子时,竟发觉她与当年的雪女有几分神似,遂讲起了往事。不料妻子说我就是雪女,丈夫顿时脸色惨白。
《怪谈》中的四个故事均取材于日本的民间传说,原作者为小泉八云,该片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小泉八云原名拉夫卡迪奥·赫恩,是一名爱尔兰裔日本作家。出于对日本文化的喜爱,小泉八云写过不少向西方介绍日本的书籍,他本人还是日本怪谈文学的鼻祖
故事在看的时候并不觉得有多么恐怖,但每个镜头、每个画面的刻画就是有一种莫名的吊诡和压抑。从人物的妆容到背景音乐,再到故事本身,在我看来,营造诡异氛围会更添影片的神秘和恐怖感,《怪谈》从第一个故事《黑发》开始就奠定了这样的基调。其实不仅仅是恐怖片,那个年代的其它类型片也会给人这样的感觉,比如《鬼婆》这种探究人性欲望,话剧感还很强烈的惊悚剧情片。在90年代初,日本富士电视台出品、发行了《世界奇妙物语》,它是一部由多个小故事组成并且风格多样的单元剧,很多故事在今天看来仍然脑洞十足,其中也不乏像《雪山凶灵》这样充满诡异气氛、又很烧脑的恐怖故事。
《鬼婆》是一部批判战争、探究人性欲望的惊悚剧情电影,片中赤裸裸的场面刻画让人不禁觉得人性的丑恶竟然可以达到如此程度
剧情推进节奏慢也是日式恐怖片的一大特点。因为其它类型的日本电影看得并不多,所以我不太能确定这是不是多数日式电影的共同特征,在我看过的一些文艺片、动作片(日式)来说,它们的节奏也都是偏慢的。但是我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把日本恐怖片进行横向比较后得出来的结论。
日式恐怖片对场景的细节刻画是很详细的,包括所处环境、物品道具以及人物的行为动作、神情跟情绪变化,而且往往还会通过多个特写镜头来分别展现。日式恐怖片还经常使用多个段落故事的分段式结构,从而慢慢地给观众理清影片的背景故事。此外,日本人说话普遍显得“慢条斯理”,某种程度上也会让人感觉影片的节奏变慢。
这个特征表现在其它类型片中或许会觉得很拖沓,但在恐怖片里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基本上多数日式恐怖片对节奏的把控还是很成功的,比如观众很熟悉的《午夜凶灵》。影片一开始就用两名女学生的视角把诅咒录像带的传闻带给观众,并且在人物便当之前对她的一系列动作和神情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包括讲故事、接电话、开冰箱、关电视、倒水喝水,以及最后正式领便当等等,整个过程将近7分钟,但看起来却丝毫不显得拖沓,相反每一个细节都像是为营造恐怖效果而生,有种一气呵成的感觉。类似的细节刻画也出现在影片中女主第一次看录像带的时候。
从讲故事、接电话、开冰箱、关电视、倒水喝水,以及最后狗带,整个过程将近7分钟,但看起来丝毫不显得拖沓,相反每一个细节似乎都是为营造恐怖效果而生
其它的恐怖电影包括之前看过的《怪谈新耳袋》、《鬼来电》、《死魂曲》、《东瀛鬼咒》等都具备这样的特征,具体就不再一一列举。这几部电影也是个人认为的比较新手向的恐怖电影,对于想看日式恐怖片但又不敢轻易尝试的人来说最为适用了。
音乐、音效是恐怖片必备的两大因素。如果关掉恐怖片的声音,在只看画面的情况下,你会发现影片的恐怖感大大降低,倘若给它配上不合时宜的BGM,可能还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喜感。在常规套路下,日式恐怖片也通过音乐来营造气氛,有所分别的是,相比较其它地区的恐怖片,日式恐怖片更擅于使用音效来表现恐怖和压抑的效果。
我们就通过《咒怨》系列来简单说明好了。其实抛开恐怖效果不谈,这部电影的音效制作真的很出色,没有获得相关奖项真的太可惜了。《咒怨》最出彩的音效设计就在枷椰子的出场时刻,伴随着枷椰子的登场,观众总能听到一连歇斯底里“呃”的声音,声音低沉又似乎充满怨念。
尽管看《咒怨》也有一些年头了,但对枷椰子的出场方式至今仍记忆犹新
不仅仅是音效,影片在枷椰子登场时的一些镜头表现技巧也很值得研究。《咒怨2》中有一段女学生跟枷椰子的对手戏,全程让人看得直捏一把汗。镜头视角一直在旁观者和女学生两者之间进行切换,通过女学生越肩式的第三人称视角使得观众的代入感非常强烈。特别是当女学生被锁在门内时,此刻镜头运用得更是讨巧,观众跟随着女学生的视线移向楼梯,伴随着歇斯底里“呃”的声音以及摩擦地板的爬行声,枷椰子突然探头出现,不由的让人感到窒息和绝望。
此外,在表现突如其来的恐怖画面时,日式恐怖片也更经常使用音效来营造恐怖感,这种技法在恐怖片中其实相当常见,基本上各地区的恐怖片都会采用。所不同的是,美式恐怖片或港式恐怖片会先习惯于使用音乐进行氛围渲染,日式恐怖片则不然,单纯靠音效,往往还是一瞬间的音效。
关于心理暗示,我在专题第二篇文章《谈恐怖片效果的延伸》中已有详细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日式恐怖片很擅长心理暗示,具体表现就是让观众在观影后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因为电影的某些桥段而产生心理暗示,从而带来恐惧感。它的具体做法也很简单,就是把电影的故事情节设计得更加生活化和接地气化。
以《鬼水凶灵》为例。故事的起源是一栋天花板渗水的二手公寓,试想一下,天花板渗水不过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再普遍不过的现象,我高中时期住的学校宿舍因为老旧也出现过渗水的情况。然而,影片的恐怖故事就隐藏在渗水的背后,当你以后也遇到相同的情况时,是否会因为似曾相识的情境产生类似的心理暗示呢?
不少人认为《鬼水凶灵》是一部披着恐怖片外衣的温情片;故事中的母亲为了救出女儿,愿意牺牲自己永世陪伴着鬼女孩;长大后的女儿渐渐懂得,妈妈其实并没有丢失,而是在某个地方永远守护着她
在《世界奇妙物语》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灵异APP》的单元故事,故事的女主角纱织因学生推荐下载了一款名为《灵异APP》的拍摄软件,该APP的作用是在拍摄时成生一个鬼魂,以实现恶搞的效果。好奇的纱织觉得非常好玩,拿着手机使劲拍拍拍。某天深夜,纱织收到了APP更新的提示,困意十足的女主没有细思更新说明就点了APP升级。第二天,纱织又用这款软件开始各种花样他拍和自拍。慢慢地,纱织发现每一个她拍过的人都会因为意外而死去,正当纱织感到伤心难过时,她惊奇地发现除了自己之外,其他学生的《灵异APP》都没有收到更新提示,最恐怖的是APP的更新说明上赫然写着所有拍摄到的人都会真的死去,纱织顿时傻了眼,因为APP最后一个拍摄对象便是她自己。
《灵异APP》效果展示,这个故事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NO ZUO NO DIE
故事看完之后我心里也是泛起了一股寒意,因为类似的APP在IOS、安卓平台上是真实存在的。故事其实很有警世意义,在智能手机快速发展的今天,垃圾、流氓、病毒软件越来越多,其中不乏诈骗、窃取用户隐私的恶意软件。话说下次你还敢不看更新说明就升级APP吗?你还敢再去随便尝试奇奇怪怪的应用吗?
曾经,Instagram的更新日志就像迷一样存在
日式恐怖片注重心理恐惧,这也是它跟美式恐怖片注重画面冲击的根本区别。这种心理恐惧不仅仅体现在影视作品上,在相同题材的日式电子游戏中也很常见,比如日本一款很知名的恐怖游戏《寂静岭》。当它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时,原作中长于营造心理恐怖的特点竟然被电影很好的保留了下来,这个结果还是令人蛮意外的,什么时候美式恐怖片也变得这么日式风了?
详情我们就放在下一期的美式恐怖片里再具体说说吧。在下一期的专题文章中,我还将为大家介绍来自西方神秘的黑魔法巫术以及轰动一时的安娜丽丝驱魔事件,当然还有相关的电影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