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0后博士生的手记:科研人如何“磨”出一篇好的论文?
作者:jay——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准博士,硕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热爱思考,希望与大家多多交流。
来源:经管之家。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来源。
在科研“打工人”的世界中,无论是从实验中寻找数据的理工科,还是从文献中寻找资料的文科生都绕不开写论文的话题,这是作为一个研究生或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论文写的好,科研压力相应地也会小很多,科研能力突出可以使我们在综合素质、获奖与升学等方面更具有优势。那么一篇好的论文是如何提炼出来的呢?
1
文献阅读
在社科领域,尽管有时候会涉及到实证调查等,但很多时候都会采用文献法来做科研,通过大量阅读来找寻自己的兴趣点或者方向。当我们不确定科研的研究方向或者主题时可以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来解决此困惑;当我们想写小论文但又无法确定大标题的时候,科研通过阅读来找找想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学术兴趣点。当我们草拟论文框架的时候,需要阅读以帮助我们搭建一个合乎逻辑的论文框架,使框架言之有物,能够看出来学术水平或者确实是下了功夫;当我们写作无从下笔或者很难一气呵成的时候,文献阅读会给予我们重新写下去的动力与灵感。为了能够确定文章的题目,需要对本专业或者学科的文献进行大量地阅读,常见的文献包括但是不限于书籍、期刊、报纸等。有研究历史的同学,比如我的同学每周还要去省市级档案馆看电子版资料,挖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对于他们来说是课题研究的首要条件。
2
选题与框架审慎并重
选题不是突然从大脑里闪现的,而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质变而来的。选题的恰当与否并不是完全主观的,也会受到社会环境与读者群体的影响,合理的选题能够让我们有更加坚实的动力研究下去,而不恰当的选题即便最终写出来了,不符合期刊编辑的正常选题范围,很有可能也是徒劳一场,白白地浪费自己的心血和时间。因此,好的题目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能够有一个新颖合理的选题,大量地阅读是第一步。在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上,人文社科除了要积累阅读量外,还应当关注对本专业的研究历史与前沿动态有一定的了解,可以从学科的顶级或者好的期刊中去了解,考察学者的拟题内容、方向、热点、技巧和方法,从他们的题目中就可以基本看出文章的创新度和水平。一方面,选题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点来深入的探究,对其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总结该兴趣点目前的一个研究现状,是否还存在未解决的问题,可以从哪些思路和空间入手,该兴趣点与当下现实社会是否相符,值不值得深挖,可以做支撑的材料是否全面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客观考虑的情况。另一方面,对热点的追踪,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理论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要经过实践生活的检验,换句话说,科研人所做的理论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对现实有现实意义和价值,能够切实的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选题要谨慎,是否有内容可写,是否能保质保量,在科研起步阶段,在拟定文章标题的时候,尽量选择小的题目,由小见大,把小的问题讲清楚就已经很不错了,做到“小题大作,大题小做”。在一篇文章没有写出来之前,框架的拟定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功底的,在硕士开题报告中,其中有一项就是根据毕业论文的题目来拟定二、三级标题,整个标题的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初步的框架,在框架的拟定中尽量不要带标点符号,而且要言之有物,能够体现出来你是认真看了文献的,标题虽然简单,但是精炼地包含了最重要内容。
3
撰写内容与修改
在论文正文撰写的部分应当要注意逻辑,提前安排好各个部分下面的若干段落的主要内容要写什么,也就是说在每个三级标题下要写什么内容,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这些内容能够为三级标题提供什么样的支撑服务,最后写出来的内容是否在三级标题的范围内。在若干段落的写作中,尽量不要把中心句在每一段的第一句就直接表露出来,只要逻辑是合理的,可以让读者去顺着你的逻辑思路去细细品味你的文章,而不是第一句就直接给读者灌输。在段落的各个句子之间也是要进行一个逻辑的安排,而不是围绕段落的中心意思混着写,写到哪里就是哪里,只要是与中心句相关的话语就乱堆一气,这其实是不太恰当的。正文的各级标题相比一级标题比较细微,因此,在正文边撰写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与资料。论文的修改是一个细心的活,需要静下心来沉浸式修改,同时,还要尽量保持一颗客观的视角对文章进行修改,减少个人情绪,先入为主,不然就很难察觉文章中的细小错误,重点检查文章逻辑、语句使用、标点符号等。修改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自我检查需要更加谨慎才能找出错误,同时,也要反复多次的修改,每一遍看自己的文章可能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当然,一般来说,每多改一次就会使整体文章更加完善。此外,如果确实是改腻了,可以放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阅读与修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