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识趣(92):莫迷标签假与真 辨仿还需练眼睛

原创一夫之2020-07-29 11:56:19

古玉真伪辨,重在赏玩味。

只有带着清而净的“玩”古之心去赏与识,才能辨察于毫末,否则往往不经意间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有些“古玉”看上去很是那么一回事,几乎无懈可击。如藏友提供的一件(图1):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一件琮式玉管,形制中规中矩、简化的神兽纹历历分明(图2):

图2

自然开片的冰片纹沁入肌理,为真自然沁(图3):

图3

土蚀斑呈现自然蚀态,为真自然蚀(参见《古玉学步(168):千载沧桑似梦幻参差嶙峋土蚀斑

》)、土蚀集散程度与沁入关系一致,沁蚀伴生完美的自然结合(图4):

图4

至此,这件琮式玉管展现出几近完美的真古特征,几乎无懈可击了。

假仿遍地、一真难求。

能遇真古是藏者的幸运,能相见者可饱眼福、能上手者则与真古缘分非常。

可是,即便如此就鉴真吗?隐隐觉得似乎还有哪些不妥之处。

仔细想来,还是过于草率了;走马观花凭感觉,定然有失严谨的态度,玩太过而赏不足就难免遗漏了。

重新审察不留余地、静心品味则端倪毕现:原来仍然是仿品一件。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仿工虽智难能无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件琮式玉管见真在土蚀斑上,而仿古的破绽仍然在土蚀斑上。

这件土蚀斑的状态为自然蚀成无疑,这也是最容易见真打眼的“看点”所在,即使老辣的玩家稍有疏忽也会认仿为真,“药性”非常。

但是,这件琮式玉管从形制上看,土蚀的状态已经土蚀到严重“塌缩”了,这里的塌缩就是鉴定真伪的“命门”所在。

古玉塌缩不可仿,塌缩上面有文章(参见《古玉学步(4):图说古玉塌缩不可仿》)。真古玉严重的土蚀会形成塌缩,塌缩虽空但形意(玉件本来形制或者形制作意)尚在,仿古就无法完备器形作意了。

这件琮式玉管蚀重的部分琮体已经缺失——一侧琮体棱角不全。如此小体量规格的玉件,不会发生物理意义上的棱角蹦缺,只有发生蚀缺产生玉体流失;而玉体流失的塌缩必然遗留玉体原来的形体或者形体趋向,这样完全棱角缺失的状态,唯有形制之前已经发生的料缺才能发生——这是一件选用自然风化老料的土蚀边皮的仿古之作(图5),其缺失部分非细致入微所能观摩发现。

图5

何以见得?

多处塌缩严重部位深处所见本应该塌缩掉的阴刻线,说明这是在塌缩料上的作工(参见《古玉学步(55):切莫见洞就认“真”斑上作工要辨清》)——自然态上工,而非工上自然态(图6)。

图6

其余料、工上仿点所在不再一一赘述。

这是一件非常逼真的高端仿古,仿古水平已经非常了得,如果再经过几年刻意人为摸玩包浆,即使老辣玩家也不一定就能辨识其仿了。当然,毕竟仍然破绽所在,假不成真(参见《古玉学步(123):赏古在心静细仔方见真》)

这是一件较高级别文物商店的出售品,莫迷标签假与真,辨仿还需练眼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