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快速出人头地?

作者 ‖ 清扬

2008,冰灾。

我每天在筒子楼宿舍里研究双色球走势图,研究出来数字之后,逢周二、周四、周日我都会买几块钱的彩票,然后,等待8点45分那个神奇的时刻。

妻:“中了么?全家都靠你了?”

我:“五元。”

妻:“又只中五元啊。隔壁老王说你把彩票当事业,搞起学术研究了,想发财想颠了。”

我:“我那还不是想让你早一点不住这筒子楼,买个新房子。”

妻:“不务正业,滚!”

世俗的眼光都是这样的。

一等人有权有势。

二等人有钱无权。

三等人无钱无权。

我读的是曾国藩,谈的是历史人物。论快速出人头地,曾国藩算一个。他一年四迁,十年九迁,入仕十年官至二品。

24岁,经过乡试,考中举人,来到北京,成为北漂一族。

28岁,经过殿试,考中进士。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考中。

一是在北京考进士费钱,衣食住行都要开销,一介寒士,又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老家湖南的父辈资助,或者开始借钱度日。日子过的很艰难。

二是在北京北漂,他非常想念家乡,读书又挺苦,对身心是种折磨。那些死在北京,没有考取的也大有人在。

遗憾的是,他虽然考中了进士,获得了做官的资格,但是,他只考了个三等第40名,按规矩不能进入翰林院,只能等待候补七品官。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一心想进入翰林,拜侯为相的曾国藩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了。在好朋友的再三劝慰下,他留下来参加专门面对没有进入翰林的二等、三等进士的考试——朝考。朝考是皇帝老子破格选拔优秀人才进入翰林的一种考试。

离去是潇洒, 留下来就是新生。

莫道读书苦,此为登峰路。

学得满身艺,献与帝王家。

翰林院是皇家储备大官人才的地方,说白了,皇帝老子是从这里选人出来当二品大员的。要当大官,必须进入翰林院。曾国藩也不笨,自己要什么,这个他看的明白,想的清楚。继续看下去。

28岁,参加朝考,获得了一等第二名,进入了翰林。这一经历,很多人不服,说他才能有限,靠拉的关系,这个我不是挺感兴趣。左宗棠你不服,你倒是先把三等的进士考中啊。

时来运转,曾国藩开启了火箭模式。

30岁,翰林院毕业考试,是为散馆。他考了个二等十九名,授检讨,正式领工资,七品芝麻官到手。考差,得顺天乡试磨勘官。考差就是翰林院的人,经过考试,获得出去执行全国科举考试工作资格的一种考试。

33岁,三月参加大考考试。大考是皇帝老子在翰林中破格选拔人才做官的考试,一般每五六年一次。这一年,是道光皇帝发神经没到考试年份来了个加考。曾国藩日记中写道:“知本月初十日大考,闻之甚觉惊皇。”考毕,宣榜,他得二等第一名,由从五品升正六品侍讲,跳三级。

六月,考差得差,得放四川会试主考官。以从五品身份做主考官,他的上级赵辑考试没有考过他,只能做四川会试的副主考。回京补升为正六品侍讲。

“一任主考官,百姓吃十年。”

老百姓是这么唱的,到底是怎么个情况。我们要感谢曾国藩,大清朝的历史点滴他都记载了。

“丁、戌年不考差,恐男无钱寄回。”考差也是个竞争活。据曾国藩讲,终身没有考上差的翰林大有人在。

这样的翰林,只能穷死。

曾国藩不一样,又考中了差。

1、出差补助正式收入三千多两到手,一举脱穷。

2、积累起官场人脉。作为主考官,录取了62名举人,12名副榜。这些人,按大清朝规矩,以后都是他的门生,别的不说,每年的碳敬、冰敬不会少。

“考”是老曾的法宝。

一考就中,是发家致富的最大法宝。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

37岁,大考,得二等第四名。道光皇帝把他由从四品的侍讲学士升为二品大员,连升四级。150多年前的曾氏踩的是狗屎运。入仕十年,37岁的年纪到了二品大员。大清朝的规矩,二品大员是当官的门槛,相当于现在的做官年龄限制。

茫茫人海,如我辈小民,一辈子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如郑板桥些许小曹,一辈子难以迈过二品这个门槛,进入高官大臣系列;如孔子圣人,勤勉游学,51岁方才仕鲁,为中都宰,大司寇。

“六月初二,孙荷蒙皇上破格天恩,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由从二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迁擢不次,惶悚实深。”

“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予之德薄才劣,何以堪此。”

快速升官,是曾氏的标签之一。

考,是个宝。不适合你,请吐槽。

考,考中,是曾氏的压箱底的法宝。

出人头地,请做一枚考霸。

很多人,都说曾氏吃的关系饭,那你一分钟的曾国藩都不要看,不要听,一个智质平平的你该如何考中而出人头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