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尽家财百万,乡人称他“败家子”,没有酒喝发明“暖足”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东关头18号的吴敬梓纪念馆。
吴敬梓纪念馆,占地约800平方米,坐北朝南。
吴敬梓纪念馆二进院楹联:失意何妨千载笔,倾心自有一河风。
吴敬梓故居院子,参天古树与花墙竹篱错落成趣。
吴敬梓纪念馆初开放时收5元门票费,现在免费参观。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东关头18号的吴敬梓纪念馆,是一座江南建筑风格的四合院子,占地约800平方米,院内参天古树与花墙竹篱错落成趣。馆内首次还原了吴敬梓的生平经历,并再现《儒林外史》中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据介绍,这座纪念馆最为接近历史上吴敬梓住宅“秦淮水亭”的位置。在秦淮水亭,吴敬梓先后居住了19年之久,他在这里创作完成了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吴敬梓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借高先生对杜少卿的批评,描绘出他自己的精神面貌来:他这儿子就更胡说,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却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不到十年内,把六七万银子弄得精光。天长县站不住,搬在南京城里,日日携着乃眷上酒馆吃酒,手里拿着一个铜盏子,就像讨饭的一般。
吴敬梓(1701年—1754后)并非出身贫寒之家,恰恰相反,他出生于一个很有钱的官僚地主家庭,18岁中秀才,是个少年得志的贵家公子。家族中有进士、举人等功名以及出仕的官员十四五人,贡生、秀才之类还不计在内,可谓是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
在吴敬梓23岁时,他父亲因得罪上司而丢官回家,不久就病死了。在父亲丢官的前前后后,吴敬梓见到了官场中互相倾轧的丑恶。他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族人欺他这一房势单力孤,蓄意加以侵夺,这使他看到人情世态的凉薄,并由此产生了对家族的厌恶和反抗的情绪。慷慨好施、不善持家的吴敬梓在30岁以前,就将田产房产全部卖光,是族人眼中“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的败家子。
身无分文的吴敬梓在33岁时移居南京,开始了他的卖文生涯,经常过着衣不保暖、食不果腹的困苦生活。据说,每到冬天,吴敬梓因无钱买酒御寒,便邀请好友夜间一起“绕城暖足”,乘月色绕着南京城墙走,直到天亮,走进水西门而散。
吴敬梓对当时官场的黑暗、士人追求功名的丑恶及世俗的浅陋深恶痛绝,于是把满肚子的愤世嫉俗寄托于文学创作中,写成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全书五十六章,由多个生动的故事串联起来,是封建社会一幅真实的生活画卷。穷困潦倒的生活过早地夺去了吴敬梓的生命,他在完成《儒林外史》后不久,就病死了,活了五十三岁。
每个时代都会有那么一段“外史”,而吴敬梓用一支妙笔写下了自己的时代。《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代表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在国外被翻译为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