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乡宝汤敏:科技致敬人文
最近这段时间应该是互联网来到中国后所面临的最大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大众的生活,也给很多人的美好生活追求提供了契机,可以肯定地说互联网是像发明蒸汽机、发明电一样的跨时代创举。
如果说改革开放四十年,尤其近20年来,非得要挑出一个人民崇拜的最大公约数,应该就是互联网,很多年轻人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信仰着互联网,拜互联网教、拜科技教不乏于耳。
互联网作为时代的宠儿,受到了更多的瞩目,也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互联网天生的理工基因和快速的时代需要,客观导致了互联网未能在人文社会建设上协同发展。如果将当下的上亿用户的互联网平台做个分类统计,和人文社会相关的平台应该不会超过一成,尤其是排名前十的平台几乎没有,大家或明或暗地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买卖事上。
互联网不关心买卖事不能活,但明着暗着只关心买卖事,就会像这次的史上最大互联网危机一样,成为众矢之的,也撕裂社会。如果把互联网理解成社会培养出的一个儿子,他很聪明天赋也高,获得了众多孩子中最大的宠爱,现在到了青春期有些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要讲给他听了,要让这个儿子更懂人情,更懂家庭,更懂社会,需要给他补另外一条腿的知识。毫无疑问,如此天赋异禀的儿子,不是抛弃和斩杀他,而是和他一起度过成长的烦恼,变得更强大更成熟更优秀。
可是科技怎么来搭理人文呢?如何补好这条很长时间营养不良的腿呢?人文在过去很长时间一度是无用的代名词,书生无用、人文啰嗦,搞人文的不了解科技,搞科技的懒得和文化人废话。科技强调规模化力量,在互联网世界里,人的称谓叫用户,是用数字进行编号的,是几亿用户中的一员。
一个时代之所以激励人、鼓舞人,就是因为有越来越多人去鼓舞、讴歌、缅怀、纪念这些个体人文价值。互联网能在这些场景中做些什么呢?实际上是可以有的,老奶奶的故事进一步流传、她的纪念雕像甚至纪念馆的公益众筹,是需要互联网支持的,让更多关于情感的、关于纪念的场景因为互联网而变得简单,个体的人文价值就可以如璀璨繁星一样照亮社会。
尽管现阶段科技和人文的交集并不多,也不深刻,但我们也时常听到互联网企业们说起“科技赋能人文”之类的观点。我想赋能一词用在人文之上还是不妥的,赋能有上对下、高对低的姿态,这种姿态本身就是反人文的。科技对人文应有的是致敬的姿态,科技致敬人文,科技才能在人文中获得滋养,成为更强大更成熟更优秀的自己。
还有很多人文场景是可以滋养科技的,比如报恩、纪念、互助等等人性中闪光的高频场景,既可以弥补当下互联网所面临的危局,也可以成就一批新的互联网贤达,科技以致敬的心态去走近人文、了解人文、传递人文、弘扬人文,人文会给科技更无穷的力量。
古村之友&善联网 汤敏
2020年12月14日
汤敏
古村之友创始人/理事长
爱乡宝&善联网科技创始人
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理事长
长江商学院EMBA
建国70年北大70人,深圳鹏城慈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