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引导、处理原则
一、第一时间原则
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可以抢占舆论先机,避免谣言,掌握舆论主动权。否则,在舆论上就会陷入被动。
在危机发生后,公众的大脑对于事件一片空白,心中有许多疑问,如果得不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公众就只能进行猜测和推断或到处打听小道消息,人们往往会做出夸大性的猜测和推断,产生恐慌,甚至还会出现不理智的行为。因此,能否及时填补公众大脑的空白对避免慌乱,稳定民心非常重要。
什么是“第一时间”?现在很难对其进行具体的规定。但总的要求就是出现突发事件后,反应要迅速。迅速到足以杜绝谣言的出现和传播。
现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从时效和内容上向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更快、更及时。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操作?有一个技巧叫“阶段式新闻发布”,即分阶段连续新闻发布。在事件发生之初,有多少信息就提供多少信息,少不要紧,关键在于及时,明了,让记者有东西可报。如告知发生了何事,何时发生、在何地、涉及何人,伤亡情况,政府的态度和措施等等,做到这些就基本能把握舆论导向的主动权。在这之后,再根据事件的进展情况,不断地新闻发布。
二、公开透明原则
公开透明的本质和灵魂在于及时把握公众的信息需求,最大程度满足公众知情权,达到解疑释惑、消除误解和矛盾的效果。
越公开透明,公众获得的信息越多,社会上的谣言就越少,公众对有关部门的信任度就越高。
三、第三方原则
危机发生后,争取权威的第三方出来为你说话是危机公关能否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公众在危机中追求的是真实、公正,与危机没有直接联系的“第三方”人士说的话更容易让人觉得真实、公正。
危机发生后,当事机构自己及时出面说明情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仅仅自己出面往往是不够的。要想有说服力,获得公众信任,最后化解危机,常常还必须借助第三方的力量。从近年来国内外政府和企业一些危机公关案例上看,我们发现许多组织危机公关之所以失败就是没有权威的第三方及时出面为它说话,为它正名,如巨能钙有毒危机。而有些组织的危机公关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有第三方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出现信任危机时,第三方的声音更加重要,对化解危机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自己的解释,鸣冤叫屈,辩解往往没有作用。说得越多,言辞越激烈往往不但没有说服力,并且还会有负面效果。
从危机公关的角度,不同的组织应借重不同的第三方力量。对企业来说主要有两种:一是权威机构,如政府部门、质检部门、行业协会、专业机构、消费者协会等;二是权威人士,如公关专家、行业专家等。另外,媒体,消费者等都是重要的第三方力量。对政府来说,就是老百姓,媒体特别是网民、专家学者,海外华人华侨,外国政府政要、学者、主流媒体及专栏作家等等。
四、坦诚原则
坦诚的态度是化解危机最好的策略。
坦诚包括:诚意、诚恳、诚实。有了这三诚,危机就易化解。
诚意,即及时向公众说明情意,必要时致以歉意,以赢得同情和理解。
诚恳,即不回避问题和错误,敢于负责任,特别是能正确面对和回应负面报道和谣言。
诚实,即不说谎。我们会原谅一个人的错误,但不会原谅一个人说谎。许多人深陷危机之中,难以自拔,就是因为人们你不能原谅他的不诚实,因为他的诚信出了问题。
坦诚原则有几个内在要求。其中,一是要能正确对待和回应负面报道。二是不能说谎。
五、情感原则
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成功处理网络热炒事件,离不开主客观诸多因素的促成。内因方面,政府部门的态度是关键,积极应对才有可能将问题化解,回避是没有任何出路的。积极应对也不是以息事宁人为目的,而要勇于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分析问题,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外因方面,网络推手的态度是关键,线下沟通才有可能遏制事态的恶化,排斥和打击只会适得其反。线下沟通也不仅仅是“烟酒了难”,只要态度诚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般还是能化干戈为玉帛。
六、口径一致原则
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各部门各说各话,互相矛盾。各部门表态无序,混乱往往会造成公众的困惑、猜疑和恐慌,并引发新的危机。我们发现许多失败的危机公关案例都与表态混乱有关,让人莫衷一是,最后丧失公众信任。
为了避免出现表态混乱,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应由新闻发言人或指定的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表态,做到用“一个声音说话”,确保形成有效的对外沟通渠道,其他人员应该回避擅自对媒体乱表态。
二是表态应该事先认真准备,力求科学,严谨,避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三是要拟定统一的表态口径,如主要领导需要表态,也应按口径表态。
七、留有余地原则
一是话不要说得绝对,二是不要过度承诺,三是尽量不要首先就让一把手出来面对媒体,否则有被陷入舆论被动的危险。
1、说话要留有余地
2、不要过度承诺
3、除非特大突发事件,尽量不要让一把手在第一时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