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次清教授:中医临床治病什么时候“更方”,什么时候不“更方”?

在医疗上“效不更方”和“不效更方”依理似无非议,但在实际临床中是更方好、还是不更方好?

当更而不更,不当更而更,或当更而更之不当,其尺度如何掌握,无论是初涉杏林的新秀,还是久经战场的老将,常因辨析不清,把握不准而有所失误。

如何避免问题的发生,先从“效不更方”谈起。

01

效不更方

这是中医临床经常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常作为尊重他人医疗成果的一种医德。如果对服之有效的方药一概不加分析、无限度地盲目使用,在治疗上常因超越病机、药过病所而失误。因此,要坚守“效不更方”时,应当考虑以下几点:

1.患者服药后,部分症状改善,有的症状消失,而疾病病因、病机的实质没有改变。

如服补心丹后,口干咽燥、口舌生疮、盗汗遗精、心悸失眠、便干尿赤等症状,有的改善有的消失,而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肾阴不足、心火亢盛的本质未变。

2.次要症状改善或消失,而主要症状无明显好转。

如服补心丹后,虚热盗汗、口干咽燥、头晕目眩、口舌生疮、大便干结等症状有所改善或部分消失,而虚烦不眠、心悸不宁、梦遗滑精的主症仍在。

3.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均有改善,部分症状消失,而未能达到治愈。

具有上述条件之一者,都应坚守“效不更方”的原则,否则,即便有效,也要考虑更方。

02

效要更方

“效不更方”在情理之中,而“效要更方”在常规之外,所以如果没有十分把握,往往容易出现失误。因此,“效要更方”必须认清以下几点:

1.或有症状已解,必有症状未消除。

例如,由脾胃气虚引起的头痛、发热,采用顺气和中汤或补中益气汤后,头痛、发热的或有症状已解,而面色㿠白、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脉虚等脾胃虚弱的必有症状没有消除。

前方对头痛、发热的治疗虽然有效,但也必须改用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的四君子汤来固复本证。如果仍用前方,继服川芎、细辛、蔓荆子等辛散祛痛的药物,仍用升麻、柴胡升提清阳的方法,不但无益,反而会耗散气血,干扰气机,促成新的病证。

2.疾病的阶段不同,治疗方法各异。

如治疗肾阴阳两虚而偏于阴虚的病证,用甘温补阴、育阴涵阳的左归丸,可使阴虚阳亢的症状消失,而要填精补髓、恢复真元,必须改用阴阳双补的肾气丸或大补元煎。如果坚持“效不更方”,继续使用滋补肾阴的药物,势必导致阳虚阴寒的病证出现。

3.疾病由原始病因引起新的病因,发生另一种病变。

如因肝气郁结引起的胁肋疼痛、寒热往来,又进一步由气滞发展至血瘀,由血瘀而引起发热,采用疏肝理气的方法,可显一时之效,停药后症状又可复发。这时必须改用活血化瘀的血府逐瘀汤,治疗后因后果的病证。如果不识次第,认为前方有效便继续服用,可因病深药浅而贻误病机。

4.脏腑同病,病异而症同,病证混淆。

如病人既有胸膈痞闷、脘腹嘈杂的“郁证”,又有胸阳痹阻、胸闷胸痛的“胸痹”,这时采用行气解郁的方法,或宣痹通阳的方法,皆可改善或消除部分症状,看来有效,实际有得有失。

因为行气解郁的越鞠丸只适于“郁证”,而不适于“胸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则善于宣痹通阳,而不适于行气解郁。遇到这种情况,“间者并行”的方法似可考虑,但不如按疾病的先后缓急,采用“甚者独行”的方法有利。

因为这两种病证,不但在症状表现上可相互混杂,而且郁证可以诱发胸痹,胸痹可以加深郁证。因而分别治疗,可以识别哪些症状是郁证引起的,哪些症状是胸痹引起的,有利于分清疾病的界限,集中药力,逐个解决。对此证有效,彼证更方的依据就在于此。但是,有的病证更方也不见效,那就要考虑下一个问题。

03

不效更方

不效更方,看起来容易,实际上要改得准确,并不是一念所得。首先要考虑不效的原因在哪里,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方证相违

辨证时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认识不清,或被假象所迷惑,治疗时采用了与病证相反的方法。如虚证误用泻法,实证误用补法,寒证投以凉剂,热证用了温药如属这类情况,病人服药后不但不见效果,反而出现恶心呕吐、昏瞀瞑眩、满闷腹泻、汗出肢冷等危急证候。

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实而误补,犹可解救;虚而误泻,莫可挽回”,“阳证热劫,阴可复;阴证投凉,阳即熄”的不同后果。

另外,服药后见到这种反应,更不能抱有“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的希望,一错再错,延误病机。必须采用反其道而行之的解救措施,纠正逆乱,稳定病情,而后调治。

的确,有的患者即便方药对证,服药后可出现一时性瞑眩不适的症状,但反应消失后,病情明显好转。这和药证相反,病证急剧加重的表现是不同的。

2.方药组合失宜。

①病重药轻,不及病所。如阴阳两虚、真元不足的病证,应该使用肾气丸、大补元煎之类的重剂补益阴阳,化生肾气,却用了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轻剂。

②病轻药重,过于伤正。如肺不布津、肠失滑润的大便秘结,宜用肃肺化痰、润肠通便的五仁橘皮汤,而用了滋阴润燥的增液汤。阴津不足的大便秘结,应当使用滋阴润燥的增液汤,却用了泻热通便的承气汤。

③病证虚实混淆,方药主次颠倒。如湿邪中阻,病因脾虚不运,治疗应当采用健脾为主化湿为次的香砂六君子汤,却用了化湿为主健脾为次的藿朴复苓汤。

④法对方不对。如营卫失调、阴不恋阳的“自汗症”,使用的是调和营卫、益阴敛汗的方法,而采用的方剂却是玉屏风散。

⑤方对量不符。如左金丸证,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不是6:1,当归补血汤中,当归的用量多于黄芪。上述种种治法,服药后不可能见效,但也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也可能有的症状见好,有的症状变坏,这也和药证相反,所有的症状都见加重有所不同。不效更方是理所当然的,但有些疾病,在治疗中即便不见效果,也不宜随意更方,下而再谈这个问题。

04

不效不更方

有的疾病,发展至真元亏乏,沉疴痼疾,治疗时即便药证相符,“而积日之虚,岂能暂补所能挽回”,近期难以显效。再因医无定见,患者求愈心切,一不见效,便要易方更医,结果越改越错,最后归咎于病证疑难,复杂缠手,而失去施治信心。

因此,医生对久虚正衰和沉疴痼疾的病人,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和长期施治的规划,否则,常因“不效更方”而失误。

对久虚的病证,辨证时只要能够把握阴虚阳乘、阳衰阴犯的因果关系和气虚而滞、血少气衰的相互作用,服药之后主观上没有不适的感觉,客观上不见不良现象,说明治法适宜,调补得当,“王道无近功”,即使疗效不显,也不要更方易法,待胃气始苏,肾元渐复,远期疗效自然显现。

例如治疗阳衰阴乘、右心衰竭的阴水证,初用真武汤合五苓散温阳利水的方法,可获明显疗效,乃至归复到四逆加人参汤、六味回阳饮、济生肾气丸等温阳固正、调节整体的方法时,则缓慢的效果一时难以得见。如果认为方不见效而改用其它方法,不但久治之功效废于一旦,而且阳衰水犯的现象又可重现。所以对阳气虚衰的病证,纠正阳衰以后,进入燮理阴阳、调和气血之时,只要服药平妥,不效不要急于更方,必待阳生阴长、气行血活而后效。

对积滞的辨证,关键在于分清气、血、痰、湿积滞的先后、新久,确立攻逐、消补的施治方法。服药后只要没有明显乏力、食减、患处疼痛加剧的表现,证明攻伐无过,补无偏执,必待正气渐复,积滞渐消,始见后效。

例如治疗气虚不能行血,右心衰竭所致的肝瘀血或心源性肝硬化,运用温阳利水方法后,阳复肿消,而胁下胀痛、腹满、不思饮食的症状一时不易改善。如症属积滞未坚的肝瘀血,每当祛其湿,补其气,调其血,导达经脉,荣卫流畅,则瘀血自消。如症属癥积坚实、正气衰败的肝硬化,必须坚守久虚缓补、久实缓攻、固扶正气、养血柔肝、攻补兼施的方法,始得后效。

如果一不见效,即改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膈下逐瘀汤,这样不但不会有效,反而可因攻伐太过,气衰血滞而出现神疲乏力、食欲顿减、肝区胀痛的不良后果。所以治疗一些慢性疾病,不能坚持有法守方、着眼于整体的恢复,常是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总之一句话,用药如用兵,医生临阵,务必有一清醒的头脑,以免在更方问题上心无定见,束手无策。

· END ·
(0)

相关推荐

  • 类中风

    5 类似中风的8种病证·类中风 指类似中风的8种病证,<医宗必读>分为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气中.食中.恶中[1].这些病证临床表现类似中风,但实非中风[1]. 5.1 火中 火中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9

    现代八纲等所例举的症状具有的病机要素值与病机十九条相类似,都是从理论上对具体症状进行单一病机要素意义的抽象,即将具有病位要素标识意义的症状归纳在表.里,将具有病性要素标识意义的症状归纳在寒热.虚实等, ...

  • 1、临床中医家周次清之冠心病.doc

    冠 心 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是西医学病名.中医学文献中所记述的'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卒心痛'等,非常类似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早在<内经>中就有类 ...

  • 治疗心脑血管病,国家级名老中医周次清教授...

    治疗心脑血管病,国家级名老中医周次清教授有一经验方:益心健脑汤!经其多年加减使用,疗效确切. 药物组成:黄芪,葛根,桑寄生,丹参,生山楂,川芎. 功效:补气活血,益心健脑. 临床主要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 ...

  • 从阴阳到伤寒,再到中医临床治病

    阴阳: 中医,是有理论的,不能说中医经验,比方给你一个病例,没有治过,就不会治了?不是吧,你只要掌握好中医的理论,就能解决好临床遇到的问题.懂了阴阳,懂了六气,懂了五行,懂了四季春夏秋冬,生长收藏,懂 ...

  • 中医临床治病方剂集(丸剂篇)下

    [二十一.失眠] 黑芝麻丸黑芝麻30g,天麻.焦黄柏各丑2g,补骨脂15g,焦枣仁.枸杞子各24g,血茸片1.5g.将上药共研细面,炼蜜为丸,早晚各服4.5g,开水送下.功效滋阴平肝安神.主治头痛失眠 ...

  • 中医临床治病方剂集(丸剂篇)上

    丸剂是指中药细粉或中药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可分为水丸.蜜丸.糊丸.蜡丸.浓缩丸和微丸等类型.丸剂也是中成药中古老剂型之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已出现了丸剂的 ...

  • 周次清:中医的血虚、西医的贫血,它俩是一回事儿吗?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导读:中医和西医的概念不能混淆,需要解释清楚哦! 血虚与贫血,不但在词义上有些相似,而且在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又有些重合交叉,因此,有人常把血虚与贫血 ...

  • 中医临床治病方法

    八法布阵治病技,未病先治是圣人. 推拿按摩针灸术,外治招法近百门. 三焦卫营六经辨,冬伤于寒春病温. 一.医家临床治病"八法" 1.汗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q ...

  • 纯干货:中医临床治病精髓,你能读懂就是“医生” !!!

    导读:中医治病精髓,就藏在这100句话中. 1.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2.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3.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4.无 ...

  • 【周次清:内科临床惯用秘验方】

    周次清1925年出生于山东省莱西县,1936年辍学回家跟族伯周鸣岐学习中医.1942年考入莱西县立中学,毕业后,经亲友资助,在青岛市开设了"新生药社".195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成 ...

  • 中医临床常用配伍方法:“角药”,肿瘤治方...

    中医临床常用配伍方法:"角药",肿瘤治方中很常见.可起主要作用,亦可单独成方.   很多对中医学熟悉的人都听说过"药对",也就是两味药一组,或寒热相伍.或气血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