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了东厂,为何还要设立西厂?
东厂和西厂,这两个机构的名字一个“东”一个“西”,莫名有点背道而驰的意思,但是实则这两个机构的职能十分相似,都是直属明朝皇帝管辖的特权监察机构,也就是我们口中的特务机构。可是,既然已经有了东厂,为何明宪宗还要设立西厂呢?然而若是让明宪宗自己来讲,恐怕他只会说一句“整顿哪有取代方便”吧!
很明显,这个“整顿哪有取代方便”的对象,指的便是“东厂”。
就好比一个作家,如果他每天写作时所用的笔坏掉了,那么他是选择继续修好那只笔,还是重新从旁边拿一支笔来替换掉这个已经坏掉的笔呢?很明显从边上另外拿一只笔要更加省事。
同理,明宪宗朱见深之所以要设立“西厂”,其实就是为了能够实现制衡且逐渐取代“东厂”的目的。
明成祖朱棣画像
“东厂”的建立
“东厂”的出现,其实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的。
公元1402年,“靖难之役”结束,明成祖朱棣以一个藩王的身份登基称帝,正是政权未稳,急需统治者和官僚阶层精诚合作的时候。
可是呢,广为流传的“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的流言却让朝中的一些“旧臣”起了异心,他们开始质疑明成祖朱棣这个皇帝之位的合法性以及正统性,继而也就造成了一个君臣之间互相猜忌的局面。——《明史·列传第五十七》
如此一来,在这些“旧臣”的阳奉阴违之下,势必就会导致明成祖朱棣所下达的政治指令无法被有效的执行,会严重影响到明成祖朱棣的统治,但偏偏另外找寻贤臣也是需要时间的,短时间内根本就无法实现。
东厂身份令牌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明成祖“始设东厂,命中官剌事”,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察访这些官员忠诚度的机构,并让跟自己最亲近的宦官执掌,也就是东厂。——《明史·成祖三》
为的就是“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借以达到以一种强硬的手段来镇压官员的非议,从而起到震慑官僚基层、稳固皇权之效。——《明史·志第七十一·刑法三》
如果我们从之后“永乐盛世”的繁盛景象来看的话,相信大家也很明显的就能看出来,东厂确实对明成祖朱棣稳固政权、整顿吏治等方面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也是比较符合当时的统治者需求的。
明宪宗朱见深画像
西厂的出现
而“西厂”出现的原因,与“东厂”基本类似,同样是因为统治者对官僚阶层的不信任而生。
成化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76年,“黑眚见宫中,妖人李子龙以符术结太监韦舍私入大内,事发,伏诛”,当时的明朝官员对于这次事件的传言也是五花八门,但大体上都是以这“李子龙”想要行刺明宪宗朱见深为主。——《明史·宦官一》
大家想啊,明朝的紫禁城虽然安防手段比不上如今这般发达,但那也是一个戒备森严之地,可即便是这样,却还是被这李子龙给轻而易举的入得宫中,甚至都快跑到明宪宗的身边了,这让明宪宗朱见深怎么想?
明宪宗朱见深也正是因为这次事件的爆发而疑神疑鬼,继而也就开始对朝廷官员产生了不信任,觉得他们都不靠谱,否则也就不会出现什么“李子龙”与官员勾结,进宫暗杀的事件了。
西厂汪直示意剧照
故而,于公元1477年,明宪宗“置西厂,太监汪直提督官校刺事”,明宪宗决定要自己亲自派人去外界打探消息,设立了一个“西厂”,同时让自己的心腹太监“汪直”执掌。——《明史·宪宗二》
也就是说,“东厂”和“西厂”的作用其实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监视、侦查以及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但与此同时也就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明宪宗为何不直接去整顿东厂,而是要重新设立一个“西厂”呢?
毕竟从后面“民间斗詈鸡狗琐事,辄置重法,人情大扰。直每出,随从甚众,公卿皆避道。兵部尚书项忠不避,迫辱之,权焰出东厂上”的情况来看,西厂的弊端显然也是十分巨大的。——《明史·汪直传》
但这毕竟是后事,只是如今的我们结合后世的典籍记载才做出的结论,当时的明宪宗肯定是不知道的。
而站在明宪宗角度来看的话,相信大家会发现他整顿东厂的计划其实很难实现,甚至极有可能会因为用力过猛而导致统治者和官僚的阶层矛盾进一步激化,反而起到反效果。
明朝司礼监宦官剧照示意图
“东厂”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
毕竟当时的东厂早已经不是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的“东厂”了。
我们先来看看东厂提督的身份定位,“提督东厂,掌印太监一员......后专用司礼、秉笔第二人或第三人为之”,顾名思义,在明成祖朱棣刚刚设立东厂的时候,其实是由“司礼监”的一号人物“掌印宦官”来担任东厂提督的。——《明史·职官三》
而后随着时间的变迁,又逐渐转变成了司礼监的二号或者三号“秉笔太监”来担任。虽然表面上来看,东厂提督的身份定位是下降了,但事实上,东厂“提督”的身份以及权力其实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因为在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是没有秉笔太监的,也就是说,明成祖执政时期的司礼监还并未跟“内阁”产生瓜葛。
杨士奇画像插图
但是到了宣德年间以后,由于明宣宗“朱瞻基”对“杨士奇”等内阁大学士的重用,甚至还让他们也一并参与到了奏章的批阅事务当中,继而也就催生出了一种由内阁大学士拟定政治事务解决方案的“票拟”制度。
同时为了进一步减轻皇帝的负担,“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硃”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也随之应运而生。——《明史·志第五十·职官三》
换句话来说,永乐年间的司礼监宦官虽说有了参与朝政的权力,但大权依旧还是牢牢地执掌在统治者的手中的;但是到了宣德年间以后,司礼监中的秉笔宦官却可以直接参与到相当一部分政治事务的审核和决策过程当中。
再加上其还有着审核“票拟”的权力,间接的也就对“内阁”产生了一种制约,如果内阁大学士想要自己的“票拟”能快速通过的话,免不得就得去巴结秉笔宦官,其所代表的意义,相信就不用笔者多说了吧?
明朝官员
如此一来,如果明宪宗想要整顿东厂的话,也就相当于在整顿整个朝堂秩序,毕竟其中的牵扯实在是太多了。
大家想啊,明宪宗想要整顿东厂,那他首先就得替换掉“东厂提督”吧?
可是东厂提督却是由司礼监的“秉笔宦官”来担任的,且秉笔宦官的背后势必还会站着几位“内阁大学士”,而内阁的权力本就因“杨士奇”等人的被重用而与日俱增,其它官员势必也会去交好。因此也就形成了一张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网。
就好比我们看到地面上有一块小石头,在地面之下看不到的地方其实还连着一座山,现在如果让你将这个小石头拿走,你能拿得动吗?自然是拿不动的。
明宪宗设立“西厂”,借以达到制衡并逐渐取代“东厂”的目的
所以,对明宪宗而言,与其在那费力不讨好的跟“东厂”硬碰硬,还不如去想方设法的切断东厂和内阁之间的联系来的划算。
肩负着切断“东厂”与内阁之间联系使命的“西厂”也就这样应运而生。同时,为了让西厂更方便的完成这个使命,明宪宗给西厂的权力也是要远大于东厂。
明朝锦衣卫剧照
当初明成祖朱棣设立东厂后,对东厂权力的设定仅仅只是“与锦衣卫均权势”,也就是由东厂负责暗访侦查,然后由锦衣卫实施抓捕工作。——《明史·刑法三》
但是这“西厂”除了侦查权力以外,还额外有着抓捕之权,赫然是将“锦衣卫”以及“东厂”的职权合二为一,甚至达到了一种不用向皇帝奏请,就可以直接实施抓捕审讯的程度。
诸如汪直在出任西厂提督之时,就曾亲自审讯过“建宁卫指挥杨晔”,可是因为“杨晔”承担不住审讯的痛苦,所以便“妄言寄金于其叔父兵部主事士伟所”,想要拖延时间,可结果呢,“直不复奏请,捕士伟下狱,并掠其妻孥”,汪直直接就派人过去将“士伟”给抓了。根本就不用向皇帝奏请。——《明史·宦官一》
要知道,“兵部主事”再怎么着也是一个“正六品”的官职,就算是放在清朝,那也是一个介于“知县”和“知府”之间的角色,虽算不上位高权重,但也足以算的上是一个大官了。
《龙门飞甲》剧照插图
正应了现代影视作品《龙门飞甲》中的那句话,“东厂管得了的我要管,东厂管不了的我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虽然略带艺术夸张,但也足以表现出西厂的权力之大。
如此一来,也就相当于“西厂”其实是凌驾于“东厂”之上的,虽然表面上看是同级,也都是直属于皇帝管辖的“特务机构”,但在实际的权势地位上,“西厂”无疑能对“东厂”造成极大的制衡和压制。
继而也就可以让明宪宗在实现对外界消息的掌控之余,还能间接的实现对“东厂”的打压,顺利的辅助明宪宗实现巩固皇权的目的。再加上“汪直”本身就是明宪宗的心腹,若是“东厂”想要反击的话,恐怕还真不是那么容易。
西厂提督剧照插图
综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难看出,明宪宗设立“西厂”的目的并不只是单纯的想要掌控外界消息,从而保证自身的安全。
他更深层次的想法,其实还是想借着这个机会来想方设法的整顿朝政,想要收回已经逐渐被宦官以及内阁分化的“皇权”,也就是想要实现“巩固皇权”、遏制“皇权旁落”危机的目的。
但奈何大宦官“汪直”的野心太大,仗着明宪宗所赋予的西厂提督身份制造出了大量的冤假错案,犯了众怒,这才使得明宪宗的一切构想都付诸于东流。
而后被“大学士商辂与万安、刘珝、刘吉奏其状”,趁机反将一军,逼的明宪宗“不得已,罢西厂,使怀恩数直罪而宥之,令归御马监,调韦瑛边卫,散诸旗校还锦衣。”——《明史·宦官一》
虽然没过多久明宪宗便“诏复开西厂”,但却已经失去了先机,朝中大臣对汪直也是异议颇多,“请仍罢西厂”,使得“西厂”依旧没能起到本该有的效果,继而也就如昙花一现一般,在绽放出了短暂的光彩后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彻底的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明史·宦官一》
不过若是单论西厂对明宪宗自身安全以及情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的话,属实还是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的,毕竟其本身就是个替明宪宗打探情报的特务机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