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大意之“少阳篇”
少阳病者,邪气在表里之间,其经循胁络胆,故少阳受邪,胆即病。《内经》曰:少阳主胆。此之谓也。
此或从太阳传,或从阳明经传,或少阳直中,或三阴病阳复热胜,邪气浮,客于此经。皆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所致也。
其证口苦、咽干、目眩,而兼耳聋、舌上黄白、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痛、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证,其脉弦或紧者是也。凡诸病见此证一二者,不问何病,皆名少阳病,当就此篇求其病原治法。
一、太阳少阳合病并病治法
太阳、少阳合病者,谓太阳脉浮、头痛、恶寒等证,与少阳脉弦、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证相合兼病者也。若先见太阳证,后见少阳证者,谓之太阳、少阳并病也。
仲景立例示法,则言合病、并病,若太阳多,少阳少,则言太阳病及伤寒。其言虽不同,而其实皆二经脉证兼见者也。
(小编:这句的意思是,仲景他老人家举例示范时候称“合病”“并病”,但是通常如果是太阳证多、少阳证少的时候,则会直接称为“太阳病”或“伤寒”,虽然称呼不同,但其实都是两经脉证都有的情况。)
凡太阳伤寒证,而脉弦细者,为属少阳。弦者,少阳血弱之脉;细者,少阳气尽之脉。此因脾胃虚弱,太阳、少阳二经受病之所致也,故今虽不见其证,后必当为少阳病,故虽见太阳表证不可发汗,但宜用小建中汤辈补其内。
其内调和,为少阳本证,当用小柴胡汤。
若为太阳、少阳合病,随证治之。其治法大抵有四:
一曰太阳、少阳二经受邪者,舍太阳取少阳,以小柴胡汤主之,单解少阳,则太阳之邪自解;
二曰太阳、少阳二经受邪,而太阳之邪尚盛,少阳之邪未盛者,当兼治二经,柴胡桂枝汤、柴胡去人参加桂枝汤,随证择用;
三曰少阳热盛,脾胃由是弱,清气不升而作下利,表气由是不和,假兼太阳证者,但凉胆热、补脾胃,则表证自除,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随证择用;
四曰太阳、少阳二经受邪,其邪盛作痞滞者,刺大椎、肺腧、肝腧以通经气,内服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以解其邪,虽有表证不可发汗,虽有里证不可下。
二、少阳病半表里热无里虚证者当和解之
半表里热者,口苦,咽干,目眩,舌上白黄,小便黄赤,饮食喜冷恶热,而兼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痛、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证,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其脉弦或紧,而有根有神者是也。如是而无一里虚证者,宜清凉和解,小柴胡汤主之。若有余证,随证加减。加减法见于本经。若胸胁满而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往来寒热,心烦者,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若一有里虚证者,不可用此二方。凡诸病一见少阳证,则虽有表证不可发汗,虽有上实证不可吐,虽有里证不可下(小编:统统和解之)。
三、少阳病兼里虚者当先补之
凡口舌和,小便清,舌缩言涩,四肢怠惰,身体困倦,阳脉涩、阴脉弦,脉洪大而无根,脉结、促、厥、代、滑、数、微、涩、芤、革,寸脉微弱,关脉微弱,尺脉微弱,脉迟而无力,饮食好温热恶寒冷,渴饮水而呕或哕,食谷而哕或呕,下利清谷,手足厥冷,大汗出,筋惕肉瞤,战慄,腹中雷鸣,小便多利,遗尿,腹中急痛,凡少阳病见此证、此脉一二者,不可用柴胡汤。
又大汗出后、大吐后、大下后、用渗利后、用寒凉攻伐后、用消导耗燥后,虽有少阳证,不可用柴胡汤,当先温补其内,小建中汤、炙甘草汤、吴茱萸汤、四逆汤、真武汤、八味丸、乌梅丸、黄连汤,后人八物汤、大补汤、益气汤、六君子汤、逍遥散之辈,随证择用。用之虽其内调和而少阳证未罢,乃可用柴胡汤,若变作他证,则随证治之。
此外还有“少阳病夹里滞治法”“热入血室治法”等情况的详细治法说明,受限于篇幅,不一一详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购书参阅,书中除作者内藤希哲构建的理论框架外,张耕铭的注评对内藤原著的内容或解释、或补充、或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言辞精当,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