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响当代草书创作水平的原因分析
面对草书大展(赛),如何提高当代草书创作水平,是每位草书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草书是五体书法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情和境界的艺术形式,也是书写中的最高艺术(应为之一)。书本来是一种汉字简便实用的快速写法,随着书写的不断演进发展,草书更加凸显出其艺术性、可赏性,从而便有了“一笔而成字,笔断意连,一字百态,万字皆别”的书体,南北朝时为区别于“章草”,定名为“今草”。“今草”字形变化繁多,又可分为小草与大草,因其寓情随性、书写洒脱灵动而引起众多书法爱好者的喜爱,而其中尤其以大草是最难写最具艺术性的一种书体,千百年来被称之为草书大家者却寥若晨星,以张芝、张旭、怀素和、徐渭为典型代表。如今每届书法大展(赛),虽然草书作品占据着相当的比例,但草书的创作水平却不尽人意,称得上好的作品少、精品更少。究其原因有三:
一、认识不足、门外徘徊。个别作者对草书认识肤浅,不讲究书写规矩,认为书写时任意挥洒,把笔画连起来别人不认识的书写就是草书,这种对草书的肤浅理解,在历届书法大展(赛)来稿中都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因此被拿下出局。虽然,今天的草书创作已游离实用,以抒情达意为表现手法,逐步走向纯艺术化创作道路。可是,也不是个别作者那样,脱离书写技能的磨练,忽略深入挖潜传统法帖,以无序的自由状态进行自我“艺术”表现,与真正的草书创作追求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创作远离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属性。草书艺术不仅是感性的创作,更是理性的艺术,那些不讲草法任笔为体的所谓“创作”,是对草书创作的认识误区,是制约当代草书创作水平的原因之一。
二、学养不足、后劲乏力。从历届书法大展(赛)中均可看到由文化底蕴不足而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如:在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大展作品中有四十一个错别字的硬伤;全国第五届楹联展仍然存在此类问题。如:文意不通的联语“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中的“顷”作“倾”。随意更改的联语:“数点雨声约风住,一窗花影月移来”的上句,出自李煜的《蝶恋花》,原句是“数点雨声风约住”。这样一改,不仅文意不通,而且也和“月移来”不对仗。对仗不工的联语:“入画青山华堂掩映,芳林碧树玉宇生辉”,“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空碧”宜为“碧空”),“嗜书读画居邻云鹤,煮酒品茗翰墨陶情”(“居邻云鹤”与“翰墨陶情”不对)。这种照抄中出现的硬伤错误,直接反映出作者文化素质之匮乏给书法创作带来的影响。作为一位成功的书法家不仅要有精湛的艺术功力,更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来支撑。这一点从历代书法大家中均可看到,比如张芝、王羲之、张旭、怀素、黄庭坚、张瑞图、王铎等。他们不仅是书法家,更是大学问家,草书创作如果失去文人这一最起码的前提条件,要想追寻到书法这门高级艺术的妙谛,那几乎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从书法的内在属性来审视书法,首先反映的是作者内在文化素养,而后才是其艺术性,古人说的“先文后墨”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现在书坛存在学养不足、后劲乏力是制约当代草书创作水平的原因之二。
三、浅尝辄止、不思进取。个别作者以自己的作品入了几次展、获了几次奖,或读了几篇古诗文,就认为“功成名就”了,上了“书法家的保险箱”,毋需再艰苦跋涉了,不思进取,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辍笔不干了,放弃了对书法艺术创作的“保鲜”和对传统文化素养的积累,被当代书法创作周期率搁在了艺术边缘。当面对书法大展(赛)时,心动而手不敢动,参赛又怕获不上奖丢面子,就放弃了对书法的再创作。在这一部分人中,有的把书法当作一种赚钱和牟取暴利的工具,不进行艺术研究和再创作,靠吃老本,躺在获奖证书上,整天想着孔方兄。有的在现有水平上开辟“自留地”给自己的书法风格定型,向职业书家方向转轨,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创作什么,他们是以市场需求为创作目标,具有多元创作性,这种以市场需求的多元性创作,制约了草书的创新发展。
还有个别草书高手,当有了名,有了利,特别是有了钱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创作水平已达顶峰,随便创作都是大众认可的高水平,殊不知,书法创作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不及时接收新方法、新理论、新知识,随时都有被时代淘汰的可能。古人云:“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艺术技能的积累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一旦在创作“保鲜”认识上出现“断层”,艺术的链条就很难“焊接”。但书法高手不是不知道这些道理,只是名利双收,不求进取罢了。根据“艺无止境”之理,再看看草书高手的好作品,大多数都在成名之前,成名之后,他们的精品也少了。究其原因是浅尝辄止、不思进取,轻视草书技法锤炼,脱离书法发展前沿和参赛创作,是影响当代草书创作水平提高的原因之三。
通过以上简单分析草书创作现状,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使草书走出创作困境,提高创作水平:
途径一,克服任笔为体的毛病,努力深入传统。首先,要提高认草、知草的能力,克服书写中的随意性。草书创作不同于其他书体,草书采用了大量的化繁为简的书写方法,把许多类似的偏旁部首,都用同一种符号来代替,所以,进行草书创作时要使自己的书写入帖、入规,不能随心所欲纵情挥写,所谓“草书出格,神仙不识”,这个“格”就是草书中的规矩,草书创作不按照草法规矩书写的草字就是错字,草书的基本功就是熟记部首和符号的互借,必须将互借符号熟记在胸,才能在创作时得心应手。各级书协组织应建立长期的低价位的或免费的书法培训中心,让那些因经济收入低的书法爱好者也能得到规范化书法训练,这种带有普及性质的培训形式,就是打基础、练内功、提高肤浅作者认草、知草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对草书艺术认识水平和创作水平的有效措施。其次,向古人学习要经常化、求深化,是每位书法者的终身之事,要深入挖掘传统宝藏,入古要深,要会通古人精髓,不可一日不临帖,不可一日不读帖,读帖、临帖、创作相结合才能生悟。清代书法大家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创作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典范,只有深刻体会练技巧,反复实践再认识,才能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才能做到形神兼备,才能使草书创作有所发展。再次,要把握草书特点,深刻体会笔法在草书中的使转,还要重点体会方笔和圆笔在草书创作中的巧妙运用。作品中不能全用方笔,也不能全用圆笔,只有搭配合理才能令作品生辉,提、按、顿、挫是书法线条的韵律表现,没有提、按、顿、挫,书法就失去了其韵律美。行笔时要注意笔速的疾迟,上字末笔与下字首笔呼应或相牵,线条的粗细变化,若断若连,虚实笔法都要恰到好处。长画悠扬,短笔铿锵,这也是草书的线条特点。第四,进行草书创作时,书写内容必须熟记心中,这样创作时才能气韵流畅,章法自然,否则,就不会出现心得其妙,笔始入神的效果。熟记草字符号,熟练掌握字法结构和用笔,在锤炼线条质量和章法构成的同时,更要注重用墨的变化,用墨上的突破也是提高当代草书创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另外,对古人的传统法帖,今人只有学之、用之、熟练把握之,夯实传统基础后,再松开束缚的镣铐,灵活运用传统进行抒情创作。否则,没有坚实的传统书法基础,是难以提高书法创作水平的。只有以传统为基础,才能克服任笔为体的创作现象,才能提高在草书大赛中的创作水平。
途径二,加强文化修养,提高创作水平。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形式,草书创作是以文化修养做支撑的线条艺术,面对草书作者中的学养问题,学养不足成为制约当代草书创作水平的瓶颈,只有在学养上加强修炼,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创作水平,学养是一切艺术的母体,脱离学养的草书创作,最终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二适先生曾说:“光写字不读书是字匠。”可见文化修养对一位书家来说是多么至关重要。书法自古以来,都是围绕着文化这个核心来运行的,那种对书法技术层面的学习以及对书法线条表层的审美,只是一种肤浅的体悟。对书法的真正理解,是隐含在书法艺术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超乎笔画之外的玄妙,是一个幽深无尽的文化世界,因此书法创作若离开了文化的概念,将失去它一切耀眼的光辉。书写水平和文学修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无法分开,互动共赢,相得益彰。就目前书法大赛中因文学修养不足直接影响到草书创作水平的现象来看,要提高草书创作水平,不但要刻苦临池,精于临摹,练好“字内功”;更要研究书理,博通书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加强思想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修好“字外功”。所谓“字外功”,即学养,主要指书法家的文化艺术修养。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应该是书法家思想境界和文化艺术修养的总和。因为各种科学文化和艺术之间,都是彼此相通、互为渗透、相互作用的。书法理论可以启发创作灵性,多读诗书可以培养气韵、培育情致,因此,书法家必须使自己具有广泛的艺术修养、丰富的知识积累、宽广的眼界和胸怀,才是提高草书创作水平的前提,古今书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都已充分证明,文化艺术修养是学习书法及进行书艺创作的首要条件。“学富”五要中,有三要是讲书法家修养的。一个人在掌握书法技巧之后,书艺水平的高低,则要看学识的深浅。古人云:“胸中有书,下笔自然不俗。”这里说的胸中有书,除了预想字形和设计书势以外,还包括书写者的文学修养。近代柳亚子、弘一法师的书法功夫并不高,但他们文学造诣精深,胸中有书,趣味自然流于笔端,被称之为一代文人书家。纵观历史上的大书法家,无一例外都是大诗人、大学者。我们当代书坛所缺乏的恰恰是“兼文墨”这两手。书家没有深厚广博的文学素养,书法是上不去的。我记得罗杨先生说过一句话:“书到深处是文化,书到极致靠修养。”一语道破了书法艺术的创作真谛。书法技巧通过磨炼是可以无限接近的,而心灵的丰富程度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今天比高低时,只有学问是深不可测的,你达到多高,前面都还有高峰,比如:李白、杜甫、屈原、陶渊明,他们这种高峰就是文学艺术人类思维的发展的标志性高度,对书法创作来说,只要从中吸取一部分,甚至是很少一部分,就能使书法创作点石成金。由此可见,文学修养不仅能提高草书艺术的品位性,也是提高草书创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所以,文化修养才是提高草书创作的根本,读书与写字,应“两手都要抓”,而且两手都要硬,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做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途径三,完善会员机制,增加创作动力。首先,要改变有些作者对入几次展、获几次奖,就以为进了“书法家保险箱”的观念。中国书法家协会应建立会员等级制,每年根据会员参赛入展情况,调整会员等级(就像文艺界的一级演员、二级演员那样),制定会员等级差制度,是调动那些光想吃老本,不思创作的作者的措施,还可调动曾有创作成绩的草书高手参与大赛创作的积极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适当的外部压力,能激发一个民族的活力。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有历史上著名的“李广射虎”的故事……这一切都说明,危机、挑战,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创作的动力。使浅尝辄止、不思进取作者也投入到参赛创作中来,以提高草书大赛的创作水平。其次,还需要建立建全创作激励机制,使作者真正从书法参展中得到益处,从而提高参与书法创作者的积极性。大家都知道,一位成功的书法家,所付出的与其收益的是不成正比的。所以,笔者认为,只要是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展览,入围以上的作者都应得到适当的回报,九届国展给入围作者提供了一个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条件,那么,在物质上也应设立一定的奖励,这种激励创作措施还应拓展到各级书协,以此来推动全民参与书法创作活动,提高当代草书创作水平。再次,中国书法家协会树立全国范围的书法名城、名市和兰亭中学,这种普及到乡镇基层的做法,不仅能使书法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广泛传播、宣传书法信息,以点带面普及到全国城、乡,给信息闭塞的弱势人群提供一个参与的机会,尽可能让全国大多数人都知道、都参与,从而筑牢普及基础,繁荣书法创作,只有普及基础打厚实了,才能真正创造出书法艺术领域的金字塔,才能真正提高草书的创作水平。否则,缺少大众参与的书法艺术,就会像戏曲一样走向濒危。
草书大赛在即,全国有多少万个国家级、省级“书法家”会员,然而真正能够称得上草书大家的却没有多少,只是戴了一顶“书法家”的帽子、自我感觉良好罢了。翻翻二十多年来的大展作品集,便会生出颇多感叹,当初有多少曾经红极一时的书坛人物被淘汰出局,而始终挺立潮头的书坛常青树多属紧紧拉住古贤之手不放松的人,都是讲究取法取径有一定学问的人,都是在古人法帖中始终寻找有别于古人的点滴表现,来完善自己草书创作的人。对于过去虽然是功底深厚的创作高手,面对当今书坛创变频率这么快,如不及时给自己补充创作营养,大脑中的创作思维就会“缺氧”,就会在急剧增长的审美时代中将书法人才的价值“蒸发”。就拿春节晚会来说吧,年年有创新,年年都有部分观众评价认为今不如昔,这种评价,缘于人们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里,国民文化素质不断提升,思维不断开阔,审美标准也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水平上,对文化艺术的欣赏,也由传统型向品位型转变,平庸的艺术已不能满足大众与时俱进的欣赏水平。草书是高品位艺术,不能在低层面创作徘徊,否则,“就像发动机缸内的气门,上上下下十分忙乎,就是没有新高度”(胡抗美先生语),只有使草书创作紧跟艺术发展前沿,向经典深层掘进,草书才能变得更“好看”、更贴近大众审美观,以招回观众,才是草书应该具备的创作方向,也才是自己永葆创作青春常在的有效途径。
从以上现状分析和解决途径中得出如下结论:草书创作不同于其他书体,它是由线条符号表现的文字造型,其表现性和艺术性,都是作者内在情感的释放。所以,草书作者只有具备娴熟的书写技巧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及对草书大展(赛)的参与意识,才是提高当代草书创作水平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