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我们跑偏了吗?(一)| 教育评论29
作者:九九
人类学博士
最近,有不少新名词被用来形容中国教育的现状,比如“内卷”、“剧场效应”、“军备竞赛”、“高速空转”,等等(请参考本人形容教育现状,比“内卷”更形象的词可能是……),想必是因为大家对当前中国教育的种种无奈,深有体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我们是不是跑偏了呢?我想我们可以反思一下: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都谈过“教育的目的”,比较有名的如三大教育经典:柏拉图《理想国》(前427-前347)、卢梭《爱弥儿》(176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理想国》是奴隶主阶级的教育蓝图,它把教育视为少数自由民的特权,其最高目的是培养统治广大奴隶的哲学王;
《爱弥儿》在法国启蒙时代是震撼人心的,但卢梭是缺乏教育实践的理论家,其自然主义的教育纲领难以落实;
杜威则不但强于教育理论,而且富于教育经验,他呼吁民主的教育,借以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滕大春,1990)。
杜威在该书序言中指出,“本书所阐明的哲学,把民主主义的发展和科学上的实验方法、生物科学上的进化论思想以及工业的改造联系起来,旨在指出这些发展所表明的教材和教育方法方面的变革”。
杜威此书可以说是结合社会的发展,对人类历史上各种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和扬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凭借此书及此后的一些论述,杜威建立了一套具有体系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他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也因此成为了世界教育科学的中心。
关于“教育的目的”,杜威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并无目的。或者说,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他反对从外部强加的千篇一律的目的。提醒教育者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他认为:
从外面强加的教育目的的缺陷根子很深。教师从上级机关接受这些目的,上级机关又从社会上流行的目的中接受这些目的。教师把这些目的强加于儿童。第一个结果是使教师的智慧不能自由;他只许接受上级所规定的目的。教师很难免于受官厅督学、教学法指导书和规定的课程等等的支配,使他的思想不能和学生的思想以及教材紧密相连。这种对于教师经验的不信任,又反映了对学生的反应缺乏信心。学生通过由外面双重或三重的强迫接受他们的目的,他们经常处于两种目的的冲突之中,无所适从。一种是符合他们当时自己经验的目的,另一种是别人要他们默认的目的。每一个发展中的经验,都具有内在的意义,除非我们承认这个民主主义的标准,否则我们将会在思想上因适应外来目的的要求而陷于混乱。
怀特海,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是罗素的老师及同事,与罗素合著《数学原理》。他早年就读并留校于剑桥大学,中年任教于伦敦大学,晚年受聘于哈佛大学,1929年发表《教育的目的》。怀特海在该书的前言中开宗明义:
(本书)将始终贯穿一个主题,并从多个视角进行说明——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老师也必须有活跃的思想。
本书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
该书第一章第一段进一步指出:
文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人类情感的感受。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对文化毫无帮助。……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
就“大学及其作用”,怀特海认为,
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把年轻人和老年人联合在一起,对学术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
大学的责任就是——把想象力和经验完美地结合起来。
他并且大胆预测:
美国教育,引领世界;璀璨星空,远大前程。
自怀特海写此书到现在,九十年来的情形,我想我们都非常清楚,我们不得不佩服怀特海的预见能力,同时也显示他的看法是深思熟虑,言之成理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