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九歌图》中的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 #元代绘画#
【元 · 九歌图】纸本
作者:张渥
规格:纵 28 厘米* 横602.4 厘米
馆藏:上海博物馆
历史上很多画家作过《楚辞》中《九歌》有关的绘画题材,如明代画家文徵明所作的【九歌图 · 湘君湘夫人图轴】纸本(见2018年11月22日微博)。此外,如元代画家包含赵孟頫、钱选等人也有关于《九歌图》的作品,今天我们介绍的是张渥的《九歌图》。
张渥是中国元代画家,字叔厚,号贞期生,祖籍淮南,后居杭州。其通文史,好音律,然屡举不中;仕途失意,遂寄情诗画,能 “尽自然之性”,尤其擅长人物。张渥学习李公麟的白描并且得其清丽流畅之风,擅长“铁线描”,被誉为“李龙眠后一人而已”。无论是张渥所作的佛教题材、人物还是梅兰菊竹,其线条刚劲飘逸,形神兼备生动,均收放有致。
【元 · 九歌图】纸本 张渥 作
【元 · 九歌图】纸本 张渥 作
据记载,张渥的《九歌图》有四本,但目前可见的流传于世的只有三本,分藏于上海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和美国克利夫美术馆。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版本创作于至正六年(1346)的“白描《九歌图》吴睿篆书词本”;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的版本为创作于同年十月的“临李龙眠《九歌图》吴睿隶书词本”;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馆的版本创作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的“褚奂隶书词本”。创作于至正十六或十七年的“周伯琦隶书词本”,没有流传下来,仅见于贝琼《书九歌图后》一文。
今天介绍的是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张渥所作的“白描《九歌图》吴睿篆书词本”的局部。
【元 · 九歌图】纸本 吴睿篆书
“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如图一)分别有:《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其中《国殇》一篇,主题为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其他多数篇章,则主要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
张渥《九歌图》之 东皇太一 吴睿篆书
《九歌·东皇太一》是《九歌图》的开首篇,是祭祀东皇太一的祭歌,全诗只是对祭礼仪式和祭神场面的描述,充分表达了人们对春神东皇太一的敬重、欢迎与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赐福人间,给人类的生命繁衍和农作物生长带来福音。
张渥《九歌图》之 东皇太一
图中立于前方的东皇太一头戴束髻冠。“束髻冠”是束在头顶的小冠,多为皮制,正束在发髻上,用簪贯其髻上,用緌(ruí)系在项上,初为燕居时戴,后通用于朝礼宾客、文官、学士均常戴用。东皇太一身穿交领右衽大袖衣,下着裳,以宽带束腰,领襟及袖端皆有宽缘边,佩敝膝。蔽膝又称“绂(fú)”,即遮盖大服至膝盖的服饰,形式围裙而狭长,下成斧形。身前这个敝膝象征权威,并用不同质料、色泽、纹样区别人物的等级。《汉书·东方朔传》中记载:“后数日,上临山林,主自执宰敝膝,道入登阶就坐。” 东皇太一脚穿翘头履。
张渥《九歌图》之 东皇太一 (局部)
身后女子应为侍女,头梳飞仙髻。飞仙髻为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此发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的少女。
侍女手持掌扇,称“谑”,是仪仗中的一种。由宫女执掌,一般来说,古代帝王身后宫女所执的有两柄“掌扇”,最早的时候是夏天用以驱敢蚊虫和清凉用的,因实用为主,故没有那么大,到唐朝的时候逐渐演变成大的扇子,作用不单是驱敢蚊虫和风凉,也成了尊贵与威严的象征。在宋代以后更加作为装饰,常放在宝座后面的架上。侍女颈上装饰有项饰,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叠,披帛绕肩搭臂,优雅飘逸。
张渥《九歌图》之 云中君
《九歌·云中君》是《九歌图》的第二篇。云中君是云中之神。在神话中,云神名叫丰隆,又名屏翳( yì),诗中对云的飘忽回环的形象给予了生动的描写,这首诗表现出人对云神的乞盼、思念,与神对人礼敬的报答。
张渥《九歌图》之 云中君 (局部)
图中云中君穿着与东皇太一相似,头戴束髻冠,内着中单,身穿交领右衽大袖衣,戴方心曲领,下着裳。身后侍从鬼面人身,佩戴耳饰,颈带璎珞项钏,饰臂钏,两眼瞪圆,上半身赤裸,下着兽皮裙;层层叠叠的带子缠绕腰身,悬挂肩臂增加了动感。
张渥《九歌图》之 云中君 吴睿篆书
#元代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