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妆佛”到漆线雕,走出宗教殿堂的传统技艺如何走向世界

https://www.toutiao.com/i6801033497113788942/?group_id=6801033497113788942

原创传统活儿2020-03-07 08:01:00

喜欢传统君,点个关注呗!传统活儿每天与您分享精彩故事。

正文字数 2228丨大约阅读时间 4分钟


画面中的技艺,是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漆线雕技艺。

说起漆线雕技艺的起源,与佛教的传入和佛教造像在我国的兴起有着很大的关系。

  • 源于佛教造像

印度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的哲学、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佛教造像的兴起,极大推动了造像艺术的发展。

无论是印度的、犍陀罗的还是中国的,也无论是北传或南传的佛像、菩萨像,都会进行诸如璎珞、饰品或服装的花纹等的全身装饰。

在雕塑上,具体表现为以浮凸的线条来表现。这在早期的金铜或石雕像上面是一体成形的。

云冈石窟佛像装饰图案为一体雕刻成形

到了宋元时期,雕像制作的艺术审美要求越来越细腻,对细节的处理也越来越极致,于是就有了贴塑和沥粉技术的出现。

蓝釉梅花贴塑装饰

将另一种物质附在雕像的表面,以表现更生动细致的装饰。这是造像艺术的审美需求,也是造像技艺的一种升华。

沥粉描金龙纹装饰

然而沥粉的线条虽有粗细之分,仍是呆板而缺少弹力和变化的。

于是,受宋元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工艺的启发,用大漆调和而成的坚韧且富有弹力的漆线就应运而生了。

这种漆线精细到可以任意表现丝绸织品的花纹或错综复杂的铠甲。

漆线雕表现织品花纹

漆线雕表现铠甲纹理

  • 工艺流程

漆线雕的材料采用天然大漆、砖粉等多种材料混合而成。

砖粉、沥粉等粉原料与天然漆、熟桐油等粘合材料混合后,经过数小时的连续捶打,就形成像面团一样软硬适中,可搓、可塑的漆线团料。

备团料

生漆是我国的特产,俗称“国漆”,被誉为“国宝”,并以“涂料之王”驰名天下。

对于漆的使用距今已有7千年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朱漆木碗,漆绘陶器,发展至战国和汉代,漆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漆”“桼”两字通用,“桼”为象形文字,上从木,下从水,中间左右各一撇,表示插入树干之竹片,漆液如水由竹片导出,是漆树上分泌的树脂,古人有“百里千刀一两漆”,“滴漆入土千年不腐”之说,可见漆的使用历史自古就已经非常成熟。

漆的加入,使得团料具有柔软而有弹性的特点,可以在工匠的手里,为了表现各种图纹、形状,由手工搓成各种粗细不同的漆线。

搓线

对作品的创作设计而言,雕塑是首要的。但就漆线雕线雕艺术的特殊美感而言,漆线装饰的技艺才是关键,因而这道工序成了它的工艺名称,逐渐成了它的产品名。

在手艺纯熟的工匠手中,这些粗细不同的漆线,沿着设计好的脉络,一层层团绕,以连绵不断的线紧密地盘绕,做出层次丰富而繁复的纹样,并且重重叠叠,在光照下极为立体,以线条极尽精微地表现出卷云、柔水、繁花、缠草。

盘绕形体

配合填彩和金箔艺术,表现力就更加丰富了。漆线雕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庄重,画面栩栩如生,堪称艺苑奇葩,中国一绝。

填彩和贴金

  • 从“妆佛”到漆线雕

受到宋代泥线雕和沥粉技艺的灵感启发和影响,形成于明末清初的漆线雕技艺,到晚清时逐渐成熟,并在福建泉州安家落户。

泉州工匠们开始把这种工艺用在寺庙、神佛雕像的装饰上,俗称"妆佛"。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广泛流传。

而闽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间宗教的兴盛及神佛雕塑行业的繁荣也促成了“妆佛”这项技艺的发展成熟。

厦门南普陀寺佛像

而说起这门技艺的发扬光大,则不得不提到"西竺轩"蔡氏作坊。

泉州同安县马巷镇在300多年前是“妆佛”产业的基地。

马巷"西竺轩"蔡氏作坊有名可考的传人可追溯到清嘉庆年间第八代传人蔡善养。

到第十一代传人蔡文沛(1911年~1975年)于1950年将作坊迁至厦门,在合作化时期入股了雕塑合作社。该合作社于1970年并入厦门工艺美术厂。

而这位蔡文沛先生首次将“妆佛”用以表现历史人物并获得技艺上的广泛认可。而后,这位传承人广收学生,将家门绝技公开。

蔡文沛1958年泥胎金彩漆线雕孙悟空战杨戬

其实,“妆佛”技艺曾经面临过很严重的失传危机。

1972年佛像暂停生产,“妆佛”手艺突然面临失业和失传双重的压力。

也是在这一年,蔡氏作坊第十二代传人,也就是蔡文沛先生的儿子蔡水况灵机一动,让应用在佛像上的手艺爬上了蛋壳、瓷盘、瓷瓶。

蛋壳上的漆线雕 照片人物蔡水况

磁盘上的漆线雕 照片人物蔡水况

瓷瓶上的漆线雕 照片人物蔡水况

一经推出,这些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工艺精品,竟在交易会上引起了海内外消费者的欢迎。也是在那一年,蔡水况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这门曾以“妆佛”为名的技艺冠以新的名称——漆线雕。

蔡水况作品《叶公好龙》2001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银奖

完成了名称上的转型,一项技艺就此起死回生,但距离发扬光大还有很远的距离。拿蔡水况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我觉得,一种传统艺术要保持,最好是能让年轻人喜欢,这样它就能成功。”

除了技艺上的日臻精细,在主题题材方面也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过去漆线雕表现最好的艺术图案是龙凤,但制作的多了,大家看着会“腻”,也要想办法创新。

蔡水况先生制作以马为题材的漆线雕作品

蔡水况1995年脱胎金彩漆线雕作品《西楚霸王》

漆线雕工艺品

时代在发展,古老的漆线雕技艺也在改变。从起死回生到发扬光大,除了通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突破,还有匠心的代代传承。

专注于传人身份,打破技艺传承的老规矩,着眼于世界,方能兼容并济,在新时代的土壤中不断茁壮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