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牛入舞台戏精彩(文/张垣)
【郁氏文化】牛入舞台戏精彩
作者||张垣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自古以来,牛儿遍地走,牛是农家宝。牛出力来牛吃草,而挤出来的是牛奶,牛的默默奉献令人称颂,因此,植根于中华肥田沃土上的戏曲艺术,当然要让这埋头苦干的牛登场亮相一展风采的,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又是何等地情有独钟牛戏。
舞台之牛往往以虚拟的写意手法刻画的,它借鉴以鞭代马的传统艺术,用鞭刻画牛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京剧小戏《小放牛》,江南名丑孙正阳扮演的小牧童挥舞着牛鞭,哼着"哪呼咿哈"的山歌登场,仿佛把牛牵上了舞台,情趣盎然。与之媲美的是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黄孝慈在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上献演的《耕耘初记》,她塑造的回乡知识青年梁志耘挥动的牛鞭,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初露锋芒就受到好评,开国总理周恩来握着她的手点赞:“你很会表演!”
舞台之牛也以演员的精彩表演体现。上世纪60年代初,在中南地区举行的现代小戏观摩盛会上,由汉剧大师陈伯华担纲的《借牛》中,就是以演员解牛绳、牵牛赶路、星夜追牛等动作,把饲养员爱牛如宝的性格刻画得层次分明。而锡剧小戏《大年夜》中号称牛大叔的模范饲养员刘阿堂,则以“耕牛不能随便打,吃食多少要准足。老牛不会说闲话,只要脾气摸得熟”的载歌载舞形式刻画老牛,雅俗共赏,颇有魅力。
与之相比,越剧经典戏《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牛则是通过诙谐风趣的唱词表现的。你看,梁山伯十八里相送祝英台的钱塘道上,英台多次巧设比喻,暗示自己窈窕淑女的身份,对山伯表露爱情,而呆头鹅山伯则无动于衷,英台即景调侃,以“对牛弹琴牛不懂,可叹你梁兄笨似牛”的唱词,再度表示心迹,却使山伯生误会,喜剧色彩跃然舞台,令观众忍俊不禁。
至于神话戏中之牛,以演员粉墨登场扮演的,往往是头戴饰有牛角的帽子,跟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的唱念做舞,黄梅戏《牛郎织女》中的金牛星,是善良忠厚助人为乐的化身,巧为牛郎织女的爱情牵线搭桥,人情味儿浓郁,挺接地气,著名演员王少舫演来,和善可亲,栩栩如生,堪称一绝。
当然也有真牛上台的牛戏。那是上世纪30年代,有个京剧名伶欲标新立异,在演《天河配》神话戏时,把牛牵上了戏台,但由于驯牛不到位,牛不但不配合剧情,反成了碍手碰脚之物,让演员尴尬起来,弄巧成拙成笑柄,因此摒弃了真牛上台的做法,老老实实按照戏曲的四功五法演牛戏,应该是明智的。
作者简介:张垣,江苏省海门天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海门市8,9,10届政协委员,1985年创办补天戏曲社,35年如一日主编社刊《补天戏苑》,该报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优秀报刊,已出千期,同时推出《戏苑女娲乐补天》《戏海拾贝勤补天》《美善天地》等五册戏曲校本读物,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