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爱欲正在消亡 - 读《爱欲之死》

在上一篇文章《在性越来越容易得到的年代,爱却越来越难 》中提到过,当今社会虽然在性方面越来越开放,可是人们在情感方面却似乎越来越孤寂,不愿意付出与承担责任,让爱越来越难发生。

里面提到了《爱欲之死》一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他主要研究18—20世纪的伦理学、社会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擅长于用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犀利的表述,对数字信息时代人类精神状况进行分析批判,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韩炳哲

他的这本书就重点谈到当代社会的爱欲问题,指出爱意味着消融自己、承认他者,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消极性,但这些与现代社会的强调自我、消费主义和功利相违背,于是纯粹之爱越来越难发生,社会也越来越像一个同质化的地狱。

这个观点初看还是蛮震惊的,也甚至让人有点悲观。下面就和大家具体聊聊这本书里面的精华,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爱欲消失的原因、爱欲消失的影响以及重新创造爱。

文章主要内容

为何爱欲会消失?

爱欲消失的原因,书中主要提到三点。

1. 过分自恋

何为“自恋”?“自恋”与“自爱”是不一样的。

自爱的主体以自我为出发点,与他者明确划清界限;

自恋的主体界限是模糊的,整个世界只是“自我”的一个倒影。

自爱只是单纯的接纳自己,同时又会承认和包容他者的存在;但自恋是过分关注自我,并把自我无限扩大,把自身的价值观、偏见、情绪投射到整个世界,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唯我独尊。它还会引发一些病症,忧郁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要是一个人过分自恋,爱欲是很难发生的。因为爱欲意味着忘我和自我牺牲。对于进入爱情,英文里的说法是“fall in love”,即“坠入”爱河了——不是站在上面,也不是走进里面,而是“坠入”,这可谓是一个十分贴切的说法,从字面上可以明显感受到在爱面前自我的某种衰弱感,它愿意消融自我,与对方融为一体。

反过来说,要治疗自恋与抑郁,爱欲则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它可以把我们从“同质化的地狱”,带到“他者的乌托邦”。

2.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以往传统的规训社会中,主导的控制词是“应当”:人们去做一件事情,是出于对道德和社会上的要求的服从,无论自身愿意与否。

而在现代的这个效率社会下,控制词变成了“能够”:去做一件事情不再是出于要求,而是因为自身的能力和意愿。

表面上,后者能让人更有自主性?

并不,作者就说,实际上“你能够”比“你应当”更具强迫性。因为当使用“应当”一词的视乎,代表这是外界施加到个人的力量,要是失败了,责任并不全在个人身上;但使用“能够”时,意味着行动的意志来源从外界转到个人。这下要是再达不到绩效,也就只能自负全责了,毕竟自己不可能违背自己的意志。这种对个人主动性的过分激发,也会让人更有压力,产生自我剥削。

一个例子是创业者们,他们表面很自由,无需臣服于一个约束自己的他者,但实际上他们也是一个被剥削者,只是这个剥削的来源是自己!为了谋生,他们“将自己分解为无数自由的零部件,然后向内剥削自己”,因此,在效率社会中,“剥削者同时也是被剥削者,正如加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

甚至爱与性也被绩效原则取代,人们会看重自己在其中能否得到“收支平衡”。书中就举了畅销小说《五十度灰》作为例子:

绩效原则已经统御了当今社会的所有生活领域,包括爱和性。正因如此,畅销小说《五十度灰》(Shades of Grey)里的女主人公才会惊讶于她的伴侣对于关系的要求如同“招聘广告,划定了固定的工作时间、清晰完整的任务设置和严苛明确的管理办法,以确保工作绩效和质量”

于是爱与性也变成了一种消费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允许任何消极性的存在。

在快餐式性交、邂逅后上床和舒压式做爱已经司空见惯的当代,性生活已经不存在任何消极面。消极面的缺失导致了当今爱情的枯萎,成了可消费、可计算的享乐主义的对象。人们满足于追求同好者的那份舒适,放弃了对他者的渴望。

但是,爱欲的诞生条件,恰恰与效率社会的竞争性与功利性相反,它对应“无能为力”,对应放弃自我,并且不可能收支平衡。它追求的是超越自我,而不是沉溺在消费主义所提倡的自我的享乐中。

爱,不能是一场算计。否则,那顶多只是以爱情的名义进行的市场交易。真正的爱情被扼杀其中。

3. 想象力的缺失

在信息时代,只要动动手指,我们随时可以知道想要知道的一切,并轻松与任何一个人实现零距离般的即时交流。

这在方便了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某种消极的影响:想象力在慢慢消失。因为信息量与想象力是成反比的。

距离和信息匮乏能很好地调动人们的想象力,让人将事物理想化。例如遥远的星空能激发人无尽的遐想,于是产生了无数的诗歌、绘画和艺术;福楼拜的那本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正是通过对视觉的回避,激起人们情欲的想象。

因此当信息过分密集,想象力被压抑的时候,爱欲的产生也就变得越来越难。

新的通信媒体并没有让想象力插上翅膀,相反,它们造成的信息密集,特别是视觉信息的密集,压抑了想象力。超高清视觉效果对想象力无益,色情片就是通过将视觉信息无限倍地扩大来毁掉人们对情欲的想象的。

爱欲消失的影响

爱欲的消亡,对很多方面都存在影响。比较明显的是性,而更深层地,对理性和灵魂也产生了影响。

1. 性退化成色情

这里看到令人震撼的一点是:色情≠性!

性爱是有生命力的、触达到内在深层的,而色情只是赤裸裸的性行为,是原始的动物性表现。

现代社会,人们对性的态度在开始变得宽容和开放,性也没有以前那么多禁忌了。因此,在爱欲不断消亡的当下,性面临的主要威胁并不是传统的道德观念,而更有可能毁于色情——被剥夺掉的生命力与深层体验、去掉了神秘,变成了单纯的“运动”,变成了一种展示工具。例如,“ghs(搞黄色)”已经成了一种全民娱乐方式,公众人物也承担着被消费色相的功能。

性爱是“双人舞”,彼此互相抚摸、满足和融合;而色情只是“独舞”,在面对色情制品时,人们只是单纯地追求自我满足,不会与对象产生任何互动,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自恋倾向。

色情的伤风败俗之处不在于它含有太多的性内容,而在于它其实与性无关。今天,对性构成威胁的不是“纯粹理性”,即反对快感、认为性行为“不洁”的观点,而是色情。

这个时候,再多的性,又有什么意思呢?

2. 让激情与理性退化

柏拉图的爱欲说认为,爱欲是万物之源,它指引着灵魂的所有部分:欲望、激情和理性

但如今,欲望占了灵魂体验的很大一部分,激情与理性都渐渐退却了。灵魂的体验也就变得单一。

现代人所谓的“激情”,顶多只是由不快而引起的暂时愤怒,并非古希腊人那种不顾一切要破旧立新的愤怒。

而理性也退化了。“退化成以数据为基础的运算,而那些无法计算的、不同寻常的事件则不在其运算范畴之内。”

理性与爱欲,表面上似乎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毫不关联,但实际上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爱欲,可以让理性充满力量,它刺激了思考,让思考因为不安而充满活力。

这让我想起《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面说到的一个问题:现代科技和人文价值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有时会让人觉得科技是冰冷的,乃至会产生焦虑。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要逃避科技,而是要打破传统的二分法——让科技与人文、理性和艺术重新融合起来,带着爱投入到科技创造中,让主客合一。就像乔布斯说的:“苹果之所以能与人们产生共鸣,是因为在我们的创新中深藏着一种人文精神”。

与人文的融合,能让理性和科技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这背后少不了爱欲的推动。

重新创造爱

惟有爱,才能真正拯救精神和心灵,拯救性,拯救理性,让生命更有激情。

《与神对话》中说到,爱,实际就是无限、永恒、自由,它们都是相同的东西。爱欲,带领人们穿过纷繁的表象,到达灵魂的深层,获得真正深层的愉悦、激情和平和。

要想感受纯粹之爱,我们就必须有勇气消融自我的边界,感受他者的存在,与他者融为一体。

具体来说,是超越自己头脑里纷繁的思绪,把感官从自我身上扩展到他人;

是从为己变成为人,时刻想着自己能为别人创造什么价值;

是内心保持敞开,忘掉功利和算计;

是时刻的感恩与祝福;

是意识到“我们皆是一体”。

最后,愿爱重新充盈我们的内心,注入新鲜的能量,让生命真正发生转变。

我是@瑞君的情爱探索,公众号「G小姐的自由世界」,持续输出关于爱和情感的相关内容,带你从深处了解性与爱。如果对您有启发,欢迎点赞、评论、关注,有任何建议也欢迎私信提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