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一年最佳的进补时机到了
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18:02:12
农历十一(冬)月初七
太阳黄经270°,斗指子
冬至节气交节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至」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
冬至时阴极达到之至,太阳到了最南端,也就是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就是日短之至,冬至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也是一年中希望的开始。此后阳光直射位置开始向北回移,夜晚渐短,白天渐长。
古人会在冬至送鞋,它是藏之终,生之始,故也称“亚岁”或“小年”,重要性仅次于除夕。
岁月要走过,所以,亚岁迎祥,履长纳庆,送鞋是为纳更多的吉祥。
希望已经萌芽
一年的时光行至冬至,自然界阴气达到极致,阳气开始生长,春天自然就不远了,杜甫有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身体的阳气也像粒种子一样开始发芽了。自冬至起,藏入地下的阳气,渐渐回升,代表一年阴阳运动新的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自然界的所有生物就像地下的种子一样,在准备焕发新的生机。天地已经在悄然变化,万物的变化也有与之对应的三候。
一候 蚯蚓结
12月21日~12月24日
土中的蚯蚓蜷缩着身体,弯弯曲曲,如同打结了一般。
二候 糜角解
12月25日~12月29日
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渐消退而解角。
三候 水泉动
12月30日~1月4日
由于藏入地下的阳气回升,此时山中的泉水开始流动。
阴极而阳的说法也运用到了天气的预测中,简单来说:冬至如果是阴天的话,过年就是晴天;如果反之,过年就有可能是阴天,甚至下雪。大家不妨到春节,再来印证一下这个说法是否准确。
初生的阳气需要呵护
“冬至一阳生”,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
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是一天中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而冬至在的子月是一年中自然、人体初生的时间。
「一阳初生,其气渐夭,如草木萌动,易于伤伐」。阳气像刚发芽的幼苗,刚孕育的生灵,最容易被伤到,阳气刚刚萌动,需仔细呵护。
寒冷的天气使机体御寒能力下降,感冒、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纷纷来袭,究其原因还是寒邪太盛,若正气不足,招架无力,很容易中招。
“冬三月,干冷冻皮肉,湿冷冻筋骨”;北方有冷冽的寒风。南方,穿得再厚也能感受湿冷的寒意。
受寒就是耗损阳气!阳气刚初生就受伤,一冻就冷一整年。
此时出门一定要做好防护,尤其是头部、腹背和手足。前胸、后背应该是集万千宠爱的地方,这里有着肺、心脏、脾胃等重要脏器,万一受寒,心脏病、咳嗽哮喘、胃痛腹泻就会让你“难过一冬”。
受寒了怎么办?
对于阳虚、怕冷的朋友,最温补的方法就是——晒太阳!
需要注意的是,能有效补阳的方式是晒背部。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是“阳脉之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
方法:在中午找一个向阳的窗边晒晒后背,全身都会很温暖。
艾灸神阙,驱寒散瘀
冬至是阴极一阳生的时候,最适合养生灸,利用艾灸升发阳气,驱寒、活血散瘀、祛湿。
神阙穴(肚脐)是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
冬至日起连续9天白天灸神阙穴(肚脐处)。让人体顺从自然界的阳生之气,灸之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
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各种虚劳百损,壮一身元阳,来年少生病。
方法是:
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不要烫到皮肤,以皮肤能耐受并出现局部皮肤温热潮红为度。
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35:1黄金蕲艾绒,火力温而不燥,温暖你的身体↑
如果不方便在白天艾灸,也不喜欢烟,可以做李无忌大夫的暖宫操。
上热下寒的朋友要小心!
冬至的卦象是复卦,“一阳生”的卦象,上面都是阴爻,代表寒冷,最下面一爻由阴变阳,是从地底刚刚发生来的,一个阳能开始生长。
冬至日,一阳始生,此时肾精不足者,最易发病。其病上热下寒,上焦会突然出现各种热症,比如咽喉突然肿痛、突然眼目赤红、头痛、耳痛、牙痛等等,但是脚和膝盖往往冰凉……
一直到来年开春,甚至到春夏之交,会特别明显,上火、失眠的问题最容易加重。
肾水不足,无法涵养肾阳,冬至日肾阳稍微一增加,火就上奔了。
要注意!此时不能清热,清热下半身会更冷。中医多是补肾精,配合滋阴的药物,然后加少少一点肉桂,引火下行。
上热下寒体质的朋友可以用精桂归元粉。
黑芝麻+桑葚+黄精:都是擅长补肾填精的药食同源材料,从根源补充肾精,平衡身体的火气。
山药+肉桂:健脾胃补肾,补肾的同时还能引火下行改善上火症状。
不仅适合改善这个节气加重的上热下寒问题,还很适合冬季养阴补肾的身体需求。
少思则心火自降,寡欲则肾水自生。
少想,静心寡欲,让身体安安静静的休息,心火就能降下来,肾水自生,改善上热下寒。
封藏与静
冬至标志着已经进入“生”的状态,但冬天的本质还是“藏”!上热下寒、总是上火的朋友,就是阳气没有藏好在下焦,都跑出来了。
阳气藏不住,随意外泄,刚出生“火苗”就会被过度消耗,还没有长大就虚了。
“嘻夏至日,困冬至夜”,养护这个初生的火苗,最好的办法就是睡觉、睡好觉:早睡晚起,睡好午觉。
睡好觉就是大补冬至!顺时养阴,收敛心阳。
不仅要会睡,还要会吃。
“冬至饺子,夏至面”为什么要吃“饺子、面”这类面食呢?
因为小麦甘凉,入心、脾、肾经,有养心除烦,健脾益肾之功。吃小麦除了大补心气以外,也可以帮助入睡。
静
可能您一年忙忙碌碌,亏待了身体,那么冬至时节最需要静下心来。
放下心上的人和事,放下手上的东西,冬至这一天,让心安安静静的休养一下。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古代的官方政策真的很养生。
冬至前后停止一切工作,以便所有人安心静养。朝廷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后世一直到清朝,乾隆皇帝仍然会在冬至时斋戒闭关。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年寿最高的皇帝。他养生有道,深谙冬至时节要抛开平时日理万机的忙碌,闭关静养的重要性。
冬至时节为什么要静养呢?
因为这个时候如果劳心、劳力,最伤心脏。
这个时候如果外出感受风寒,损伤心阳,或者引发肺部感染,也会影响心脏健康。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中风”增多。
平时体虚的人,要开始静养了,一般是冬至前后三天,虚的人建议休养七天。
同时保持心平气和,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抑郁。
冬至:最佳的进补时机
《黄帝内经》:“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阳是阴的生成之力,阴是阳的生化之源。 只有阴补足了,阳气才有源头,化生更多。
为了给阳气加餐,身体在这时候也会自己偷偷给胃肠加把力,让胃肠功能变强,更好的吸收外来的营养,发挥滋补功效。
冬至前后,既是身体需要进补,喂养初生的阳气,帮助它在新的一年强壮、密实。也是身体胃肠最强,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发挥进补最高效果的时候,是一年中最佳的进补时机。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给身体进补,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气,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冬季在五脏中对应肾脏,而肾主封藏,肾藏精主生长、生殖等功能,也是阳气升发的关键,在阳气初生的冬至,补肾最重要。
1、养肾——少咸多苦
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
若冬季咸味吃多了,会使偏亢的肾水更亢,导致心阳的力量减弱,身体水液代谢问题加重,多湿多浮肿等,这时应多吃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抗御过亢的肾水。
2、养肾阴:肾阳才有根
“秋冬养阴”。中医重视肾阳,但只有肾阴足,肾阳才有源头。
尤其今年冬天天气寒冷干燥,鼻咽干燥、皮肤缺水,上火问题特别多。
可以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材,比如黑芝麻、黑豆、荸荠、藕、萝卜、白菜、猕猴桃、柚子、桔子等滋阴去燥的食物。
多用梨、银耳、百合、沙参、玉竹、西洋参等煲煲汤。
3、食宜温,固脾胃
今年天气毕竟太冷,除了养阴,也要适当吃些温热的食物,温阳散寒。比如羊肉、牛肉、鸽子肉、猪肚等,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
尤其推荐多吃山药、板栗、莲子等,这些都是健脾补肾的食物。
现在脾胃不好的人太多了,吃的再好,身体不吸收也是白补。为了更好地吸收进补的食物,在补肾补阳的同时一定要健脾胃。
冬至正值岁末年初,很快就会迎来元旦,聚会多、火锅、辛辣、酒也多。这时候胃口也好,什么都想吃,什么都能吃。
暴饮暴食,或者吃的忽多忽少,吃完在暖洋洋的屋子里一坐,脾胃就累坏了。
很多人本来脾胃就不好,进补的都进了肚子,身体却没有吃到。
补肾的人多,养脾胃的人少,补了一冬,除了痰湿,就是湿热、上火、积食,根本没有补到身体里。
今年冬天本就是上火高发季。如果脾胃再堵了,火就更多了。
吃了过多的食物,积聚在胃肠里,导致上火,称为“食火”。如果你经常精神不振,尤其每到下午三四点体力下降很快,到了夜晚却烦躁、疲劳不易入睡,这是因为体内痰湿代谢废物太多,需要“通肠道”。
脾胃弱,无法把身体的垃圾清理干净,带出体外。就容易堵在胃肠里,堆在身体里,堆出痰湿、湿热、痘痘、疙瘩、肥胖……
脾胃虚,吸收差,不能提供身体所需要的物质支持,长久以往,身体的外表和末梢最容易失去光泽,皮肤暗淡,头发干枯。
冬季进补一定要保证脾胃又通又强。饭后来1-2颗陈皮山楂球就可以帮你把食物消化彻底了。
这个陈皮山楂球有八种食材构成👇
宽城铁山楂+麦芽:健脾开胃、促进消化、活血化瘀
三年陈陈皮:健脾理气,燥湿化痰
山药+红枣:补中益气、健肺脾肾
茯苓:健脾利湿、养心脾
六者合之,疏通中焦脾胃,让脾胃运转起来,特别适合脾虚、湿气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痰多的人。
酸甜可口的山楂,老人和小孩都可以吃,长期吃胃口好,胃也会很舒服,排便规律,小腹松软但有内腹肌(不用力软绵绵,用力硬邦邦)。
只有胃肠通,脾强健,身体吸收好,才能更好的滋养初生的阳气。
养生,只需顺应时令,遵循“冬藏”养生之道,做到多“储蓄”、少“透支”,就能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