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东北百万日侨大遣送
李修业时任东北行辕日侨俘管理处处长(少将级)
自日俄战争胜利以后,以南满铁路为中心,日本人逐渐向各地渗透。先以旅大作起点,除向两侧伸进外,直向沈阳方面扩展,大量移居侨民。
记得沈阳日侨联络处副主任大田—郎多次向我谈到南满铁路(长春以南)日侨逐华增加的情况。1920 年,在沈阳的日侨不到5万人,而1931年九·一八以后,一年不到就增加到15万人以上。其他地方如锦州、昔口、鞍山等地的日侨人数也同样突增。“自 1931 年至 1945 年,十四五年中,为了给大东亚共荣圈打好基础,拼命地将日本人移到东三省。这个时期,来到东三省的日本人由 20余 万增加到 110 万之多,其中还不包括 30 万日本军队在内。”
日侨在东北散布的情况,完全是根据日军战略需要而部署的。一般说,在南满比较密集, 在北满比较稀少;大城市比小城市多,小城市比乡镇多。乡镇方面,有工矿企业的地方才有日侨。在乡村除有日本浪人外,很少有日侨。
根据沈阳日侨联络总处 1946 年的统计,哈尔滨、齐齐哈尔和佳木斯等地的日侨约 25至30万人;长春、吉林、沈阳、鞍山、抚顺、锦州和阜新等地的有 90 万人;旅大、营口和凤城等地约有 20 万人;另外,内蒙地区约有 12 万人,共计一百五六十万人以上。
日本投降前,先后回国的高级官员家属和富有的日本人,约有十五六万人;投降后又陆续回去约10万余人。当国民政府接收时,留在东北各地(包括旅大在内)的日侨还有110万人左右。其中妇女占70%左右,儿童占 10%,百分之四五为老弱病残,剩下才是壮年男女。
遭送这样犬量的日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既极度缺少火车、轮船和汽车,又没有足够的工作人员,特别是政治情况非常复杂,其中牵涉到中、日、美、苏等四国关系,又牽涉到国民党军和民主联军两方的关系。而且遭送又是非常复杂的工作,为要使这一工作能顺利地进行,就要拟定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计划。
散在东北各地的日本人,有百万以上,多留在东北一日,我们就要多负担一日。每人平均每天 1 斤半粮食,就要消耗 150 万斤粮食。因此必须尽一切努力,想一切方法,动员一切可能动员的人力,加速遭送。
1946 年 4月遭送开始。先把锦西附近的日侨于半个月内遣完,空出地点以便其他地区转运来的日侨居住,随时运到葫芦岛。但到沈阳及附近地区(鞍山本溪抚顺新民彰武)遭送时就发生了困难,特别是军运较忙,抽不出专用火车,只能利用回程空车,有时连空车也没有。我及时把这种情况向杜聿明长官及赵家廉参谋长汇报。杜聿明也经常关心遭送工作,他还亲自打电话要兵站司令蒋瑞清保证拨足火车以供应用。
遣送日本妇女回国在当时也是一个困难问题。与中国人同居的,做佣工的,不愿回去的日本妇女,据当时不完全的估计;约在10万人以上。我们虽然多方劝说,仍然不易解决。
我的一个卫士叫李殿举,从小在沈阳长大,日本受降后与一个日本少女同居。两人感情很好;他一再要求不遭送他的女朋友。对于他的要求,我要是同意了,就不仅违反规定,而且以后援例而来的将没法应付。于是我坚不准许,随即将这个日本女子遭走。哪知这个卫士竟开小差潜逃。两日后,葫芦岛出口站的人员查船时,发现这个卫士夹在日侨中们;副处长彭克复就把他叫下船来,向清情况后派人送来沈阳。他一见我,就痛哭哀求从宽处理。我贵骂了几句,作为开小差禁闭了几天,以后只好暂时将能遭送的人先行遭送,这些人留待以后解决。
经过三个月的时间,已将清原、抚顺、鞍山和本翼地区的日侨大致遭完,沈阳附近的也遭送了一小部分。
到了8月间,与民主联军达成了遭送协定。由于长春南北地区政局变化较大,管理处特地把火车调到长春和长春以北地区进行运送。
直到1946 年11月结束遭送工作,前后将近七个月的时间。根据葫芦岛站本处副处长彭克复的统计,共遭走约一百零几万人。
关于苏军控制的旅大地区的日侨遭送问题,始终没有达成协议。长官部指示,不必再进行交涉了,让政府外交部去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