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 脑梗塞
脑梗死旧称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与其关系密切的疾病有: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休克、血压下降过快过大等。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梗死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
脑梗死作为一种突发性脑部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坏死程度因血栓部位及大小不同而有差别。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发病较急,多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并且多表现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少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梗死再发或继发出血等。
中风是中医学范畴中的概念,中风的范围要更广,包括脑梗和脑出血,西医中是指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或者脑梗后可能会留下后遗症状,影响正常的生活,平时要注意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
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这里介绍的为类中风(脑卒中)。
胡希恕讲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我们可以说这是古人的一种错误看法。拿着现在这个病就是脑血管意外,无论是脑血管出血啊、或者脑血栓形成啊,我们要治疗啊,都应该通经、祛瘀的法子,你要当风来治,治一个,死一个。但是仲景呢,只是说这么三段,没出方子,可见仲景当时对于这个脑血管意外也就是瞅着,治不了。古人认为中风,是大有问题的,我们看看怎么讲的。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这是一段。这个"风之为病"啊,就是指中风来说的,依法"当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嘛,这个大概都是这个"男左女右"的多吧。要如果"但臂不遂",只是胳膊不好使,拘急啊、疼痛啊,有得关节炎,往后、摸头都不行嘛,这类的情况啊,这是痹症, "此为痹",就是风寒湿痹的那种痹,这不是中风。那么中风证,"脉微而数",微者是虚啊,什么虚,血虚;而数微有热,就是风邪,古人这个样子看。由于血虚,风邪乘之,这才发生中风。所以脉呢,也应之"微而数",这是中风的脉,所以"中风使然"。古人就是把脑血管意外这种病,看成是中风了,这个是有问题的,底下他解释了。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他说"寸口脉",咱们现在诊脉的这个地方就叫做寸口脉,桡骨动脉。"浮而紧",这是中风的脉,他底下有解释,"紧者为寒",就是风寒之邪了。"浮者为虚",脉有外无内谓之浮了,他还是血虚。"虚寒相搏",血虚,寒邪才能在你身体上才呆得住,所以邪才留于皮肤。如果你的皮肤血不虚呢,风留不住的,古人这个看法还是对的。但是不只是这个脑溢血了,这个在皮肤不去的东西都由于这个虚,你像那个太阳中风证也是的,它由于那个虚,所以外邪,病邪也好啊,才在这里积而不去,那么这里他也讲的这个,这个在底下详细解释了。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浮者为虚",什么虚啊,"浮者血虚"。"络脉空虚"啊,在哪里虚啊?浮啊,你轻手摸,那还是络脉。古人说通四肢的大血管谓之经,大血管的支脉,小血管谓之络,用共同语言就是浅在的血管,小细血管,古人叫做络脉。这个就是络脉空虚,血少嘛。这个时候"贼邪"就是指风寒之邪了,它才"不泻",它不出去,这就由于络脉血虚啦。"或左或右,邪气反缓",也许偏于哪一侧特别虚,邪气就往那里去,去还就不动。"反缓"者,留之谓之缓了,反到留在那个地方了,谓之缓。"正气即急",这个是正不胜邪了,这是指这个血了,血虚,邪就在那里呆着了,邪留在那个地方了,这个正气急于退出,还是跑。"正气引邪,喎僻不遂",正气越退,这个邪气就越进,变成正气引邪,往里头跑,往里头走,这个时候才形成"喎僻不遂",形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邪在于络",这是在肌外层了,只是能使肌肤麻木不仁而已。那么邪到了四肢大血管里头了,这个血直退、直跑,这个邪气跟着它往前直进啊,要是"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重就是偏重了,这个不是沉,偏重,一侧重,也可以当沉讲,"重而不胜"就是所谓半身不遂了。这个血虚到哪儿,邪就走到哪儿,如果到了四肢大血管的经脉上了,就使得半身不遂了。
那么"邪入于府"呢,那就九窍不通了,九窍闭塞,那就"即不识人"了。"邪入于藏",这指的心脏来说了,这个舌主于心了,舌属心啊,舌就不能动了,而难言。"口吐涎",这个"涎",痰之粘者谓之"涎",稀薄者谓之"唾",那就是流哈喇子、粘痰,而不能说话了。这是古人的看法,这个是错的,哪儿是这个风啊,所以咱们治这个脑出血也好啊,或者脑血栓也好啊,动用风药是不行的,那越来越坏,没有治好的。这一段给治疗中风不语啊,中风半身不遂啊,祸害不小,古人的看法错了。
底下这个方子也是林亿他们附的,候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那么他说治疗风癫,就是癫痫了,癫痫也是由风来的,这都古人的看法,所以这个方子,菊花祛风嘛,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这也祛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干姜、穹穷、桂枝,这个是外散风邪,那么同时也有干姜、人参温中补虚,同时还有些补血的药物。
这个是不能治我们所说的脑溢血的这种内情况的,要如果在中风的后遗症,人真虚,用它来调理也未为不可,但也不一定就会好,所以这个方子也不对。这是林亿他们的方子,因为张仲景没出方子,你看后面就知道了。这个方子呢,古人的做法也很特别,"右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他意思是说冷食这个东西,凝聚在这个里头就不动了,填满了,风就没了,这个纯粹是臆想啊,哪儿是这个事啊。"服药即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一吃热食,都跑了,"冷食自能助药力",他是这么一个治疗的方法,这个方子真正治中风是治不了的。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风嘛。
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这也祛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干姜、穹穷、桂枝,这个是外散风邪,那么同时也有干姜、人参温中补虚,同时还有些补血的药物。这个是不能治我们所说的脑溢血的这种内情况的,要如果在中风的后遗症,人真虚,用它来调理也未为不可,但也不一定就会好,所以这个方子也不对。这是林亿他们的方子,因为张仲景没出方子,你看后面就知道了。这个方子呢,古人的做法也很特别,"右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他意思是说冷食这个东西,凝聚在这个里头就不动了,填满了,风就没了,这个纯粹是臆想啊,哪儿是这个事啊。"服药即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一吃热食,都跑了,"冷食自能助药力",他是这么一个治疗的方法,这个方子真正治中风是治不了的。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当他"寸口脉迟而缓",迟是寒,缓是虚。哪儿虚呢?看这个脉的情形,"荣缓则为亡血",血管里头谓之"荣"啊,荣气在血管之内啊,你着重摁,沉取缓,这是血不足。你看我们讲这个太阳中风也是,"阳浮而阴弱",你手轻轻一摸他有脉,这叫浮脉,你使劲摁,里头一摁,这个脉不经摁,很缓弱,那就叫做阴弱,阴弱就是里头弱,里头弱是什么,他血少。所以太阳中风也是,由于出汗,血管里头的水分也被夺啊,那么他这个脉就是不经摁,他血少,你看这个伤寒脉一点也不出汗,血管里头的水分相当充实,摁这个脉管相当经摁,它紧啊。他这里说的是荣缓,那是往里头摁,这个脉没力气,没力气就血少,荣虚血少嘛, "为亡血"。"卫缓"轻手摸,这个脉就缓,那么它是中风脉。"邪气中经",一般说邪气还在表,只是在经络之间吧,那就是表证而已,风寒末及了, "则令身痒而瘾疹"。如果"心气不足",这个邪啊乘虚而内入,这和上面说的一样。这个说的是荣也缓、卫也缓,不是只说的卫缓啊。说是血既虚,又有风邪,营卫俱缓,就是浮取缓,沉取也缓。那么这个什么呢,说明血少有风来客之,所以脉迟而缓,这个迟也是有风寒的关系了。
那么如果只中于表,那身痒而瘾疹而已。瘾疹就是我们说的那些比如荨麻疹也属于这类的,你不挠,它不起来,你一挠,它起来一大片,它叫做瘾疹,这就是风寒外邪啊。那如果心气再虚,这个邪就乘虚而入。那么邪气要是入中的话,那就要影响内里的问题了, "胸满而短气"。
仲景这个书到这就完了,底下这个那也是林亿他们从旁处找的方子,仲景一个方子没有,在下面就要论述那个"历节"了,可见仲景在写这个东西啊,是因为古人有这个说法,他介绍了。那么他也没出方子,那么我们根据这个事实看啊,古人对于脑血管意外这种病是这么一种看法,还没有治疗的办法,可以说是还没有经验出来。那么这种说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那么后世治这个病啊,动辄就是祛风啊这类药物,相当有害的,那我们治这个病呢,我认为,主要要祛瘀活血。脑血管出血也是一样的,这个出血啊,在中医的观点常有淤血的关系,他好好的血管就会出血吗,尤其是高血压,你必须用血分药,同时用泻火的药,所以三黄泻心汤啊,配合桂枝茯苓丸什么都可以的,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这个又能降血压,又能够祛瘀,你不祛瘀是治不了的。现在一般还是这么讲中风,我的意思是应该改良,不对头。这个在西医的检查是相当清楚了,他不外乎一个脑血管出血,这个平时与那个高血压有关系,一个就是那个血栓形成,就这么两种情形大概。这两种情形都是血液的问题,都不是风的问题,这是肯定的。那么我们现在还来这么认识它,所以这个病就值得研究了。那么他这个书呢,也就讲这么三节,你们看这三节里面讲的,他一个方子也没出,那么后来找这些方子都不对头,找的这些方子有治"热瘫痫"的,"瘫"是一种,"痫"就是"惊痫"的痫,咱们说的羊角风的那种"痫"。那么像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这是一个精神病的问题了,也与我们现在说的这个中风证是一点也不相同的,这个方子也治不好半身不遂啊。所以林亿他们找也找不出来,各家的说法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那么底下这个"头风摩散"那更不是了,附子、盐,它治这个头痛风,就咱们说的这个偏头疼,拿这个来摩,这个与脑血管意外这个病有什么关系啊?所以这也驴唇不对马嘴。林亿在各书上找,也没找出来,没有嘛。所以中风这个问题啊,古人的看法我们也做个参考,总之如果我们治这个病,根据风来治,没有治好的。这个我也看了很多,有些就瞎吹,你看有些人就说的"一个人我给吃了多少斤的生熟地",那是骗人啊。这个脑血管意外,我们现在都看出来了,你不治,他要是不是太厉害的话,他也就落那么一个毛病了,他慢慢死,当时他死不了,那也算你治好的啊?你不治他也那样。所以他们那些病历啊,统统地这类得多,一个人怎么地,我给治疗的怎么地,现在这人还活着,可不是,还没到死的时候呢,那都不是治好了。这个我也看了很多,没见过用这个祛风药治好的,那根本不是嘛。所以他这个书也是略略的这么几节,也没深说。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那么古人认为这个历节啊,历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多发性的一种关节痛,身上关节无所不痛啊,所以他叫历节痛嘛。这种病啊,他这个关节的地方啊,是筋和骨交接的一个部位,所以与这个肝肾有关系,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咱们也就做一个参考。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俱虚,所以"脉沉而弱",沉而弱就是里虚,肝肾也都在里嘛,肝肾虚,所以脉它也沉弱,所以他说了"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这几句话是古人作文字这样说的,不是我们见到沉脉就主骨,也不是的。总而言之这个肝肾虚于内,所以脉应之沉而弱,由于肾虚所以骨弱,肾主骨嘛。筋虚呢,则筋缓,缓弱那个缓,就是弛缓不收啊。所以这样关节这个地方啊,由于这个骨和筋这个地方虚,客气邪风就容易乘虚而入关节,他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心火再气盛,那么就要出汗,古人认为火属心。如果内里有热,他就汗出,汗出又不知摄生,跑冷水里面去洗,所以"汗出入水中",如果这个寒水啊遏制了这个心热,使他不汗出,本来应该汗出嘛,这个汗就郁而为湿,留于关节呢,就为历节痛。这个历节痛啊,和一般的关节痛不一样,要出黄汗。"历节黄汗出",不光出黄汗了,他也疼啊,所以叫做历节,他是每一个关节都这样。这都是属于风湿痛、关节炎这些概括到内了,所以这个书上啊,有时说是"风湿相搏",那个关节不是整个关节,那么这个是身上整个关节,无关节不痛,所以单独搁这么一章,而且这一章讲的,总而言之也是关节疼得厉害。
把类风湿这类差不多也都归在这一章里头,这是咱们现在的话。首段提出来了,说这个病与肝肾很有关系,认为筋骨的问题嘛,所以搁这么一段,这是得这么一个病的主因,这是古人的看法,是不是这个,咱们做一个参考。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那么这个病啊,得的原因很多了。这个他说与胃有关系,就是与吃的有关系,趺阳脉这是一个胃脉了。他说"滑则谷气实",滑是一个湿热的证侯了,一个脉象了。胃实就是谷气实,就是我们说的"宿食",咱们阳明篇讲的那个"宿食"啊,就是这个谷气实。如果你再有热汗出,也得有汗不是吗?
你在这时再入水中,心阳被冷水所遏制,汗不得畅出于外,郁而为湿,流到关节,所以关节历节疼,黄汗出。这一节,说你实着的,有宿食,那么这个呢,就是阳明内热有汗出的,底下没象上边说的详细了。如果汗出,你也去冷水浴,也容易得这个病,跟上边是一样的。贪凉饮冷,或者汗出当风,都可以得关节痛,咱们头前讲很多了,他底下还要讲。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少阴脉是候肾的。
那么这个"少阴脉浮而弱",弱正说肾虚血不足。肾主骨,肾虚,血虚肾不足,其骨一定弱。如果再有风,"浮则为风",再遭受外邪,外邪乘肾虚骨弱,所以叫风血相搏。这个风血,血指的肾血说的,肾血虚。这个外邪就这样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嘛。肾虚则骨弱,风邪趁着虚而入于骨,入于骨就是指关节喽,也容易发生疼痛如掣的历节痛。这又是一个,原因很多。这个肾虚血不足,再遭受外邪,也容易得这个历节痛。这又是一节。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这又是一个原因。"盛人" 就是身体挺强壮的人,挺胖的,脉不应该涩小,"脉涩小"者,总是湿盛血虚的样子。"短气,自汗出",这个短气,咱们也讲很多了,里有水的短气,自汗出又有热,就是湿热内盛,这是指喝酒人说的,喝酒人内里头有湿热了,酒这个东西蕴湿蕴热。那么内里头湿热盛,常出汗,他再不注意,汗出当风,最后说的了,也容易得"历节疼,不可屈伸"这种病,这我们讲风迟相搏,头前也讲过了。
所以出汗,出汗不要当风,人总是犯这个毛病,乘乘凉,尤其现在有电扇,吹一吹,这最坏了。这个汗一出,这个汗这个东西啊,有很多毒素,废物嘛,应该排出于液体的废物,它往外出,出外头就是汗,在内含着就是湿。如果为风所闭塞,该排出的东西排不出来了,使它郁于皮肤之内,一次不要紧,久而久之,这个东西多了,留在里头,流入关节,它就促成那个地方的发病,得风湿关节炎,更厉害的,就是历节疼。这又是一种原因,没有别的病,就是好喝酒,汗出当风,又不知道摄生,就容易得这个病。到这,举了几条,都是容易造成历节疼的。底下,就是具体证治了。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诸肢节疼痛",历节嘛,所有的肢节,即四肢关节,全都疼痛。"身体尪羸",尪,就是一种((,就是畸形,羸是瘦。人瘦,但是身体不是那么匀称,有的地方有些畸形。"脚肿如脱",脚肿得厉害,如脱,疼得厉害,不仅肿,也疼。如脱,就是行路不方便的意思。"头眩短气",这都是内里头有湿有饮有水的一种问题。胃有停水,人就头晕,所以咱们临床上常遇到的,人头晕,用苓桂术甘呐,而且得利尿。头晕的水,水往上去,常常有气上冲的毛病。由于气上冲,这个水与这个气,协着这个气一起往上冲。所以寒水这种东西,如在上边,就是说在胃了,再有气冲,影响头脑,就头眩啊头晕啊,或者头沉,这都是一个水在心下,就是在胃。那么同时呢,有水也短气,它压迫横隔膜,就呼吸困难,尤其往上冲的时候最厉害。咱们讲苓桂术甘汤,在《伤寒论》里讲了,气上冲心。"温温欲吐",胃有水,他要吐的,老要想吐,温温欲吐,并没吐出来。古人这个温温,与这个愠愠是通用的。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论语上一句话。愠,就是恼怒烦恼。就是这个恶心,咱们现在说的这个恶心,使人烦恼,烦心,就是恶心,老要吐可是不吐,所以温温欲吐。我们根据上面所讲的,总之这个关节痛,它是湿特别重,脚肿如脱,所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这个方子治关节痛,尤其脚特别肿,挺好使,也常用这个方子。他里头饮也盛,湿也盛,外边的水气也有,所以这个方子一般脚气上冲的情形也有用的机会,主要的是桂枝治上冲。
我们看看这个方子,"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他是恶心的厉害,临床上恶心的厉害,多加生姜,后世说它是散寒啊,其实它不是,它是去水气降逆,水往上逆,所以生姜它有这个作用。
"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这个方子,它仍然是桂枝汤的底,它以桂枝汤去大枣,大枣有点壅满,这个它往上冲。这种甘药不要用太多,他把大枣去了。
另外,他合用麻黄、防风,散外邪了。用桂枝这个方子的主要目的,加上麻黄、防风祛外邪的力量,一方面祛外邪,一方面治气上冲啊,不是只用麻黄剂,桂枝的量用得特别重。由于恶心得厉害,所以生姜加量。知母这个药啊,不但解烦,同时能够祛水,尤其祛下边的这个水,由于((肿大嘛,所以搁上知母。附子咱们讲过了,是祛湿解痹的,就是痹痛,它能够从皮肤外祛水气的。那么这个方子最常用了,一方面能够外解所谓风邪了,那么同时偏于治呕祛水气。
祛水,我们要是有浮肿祛水,没有不用麻黄的,不用麻黄,它要没有表证则已,要有表证更得用麻黄。但是一方面也得搁利水的药,白术也是了,同时加知母更加强祛水的力量。这个方子很常用,不一定得是历节都疼,如果下肢关节疼,有肿,这个方子就好使。
他底下又有写历节了,这个前后次序,这个书编次的时候没搞好,应该底下这段也给搁上头才对呢,在桂枝芍药知母汤以上才对,它是讲历节的原因。这个历节病不属于上边这几项,还有饮食不节,也容易造成的,他底下就说这个了。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酸入肝,过食酸就伤肝。这个筋,肝主筋,肝伤了就伤及筋,筋伤就缓而不收,迟缓了,松弛了,失去收缩的作用,所以他起名叫泄,泄与收缩是对待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平时爱吃咸的,大量吃,咸入肾,吃多了伤肾,肾主骨,也就伤骨。那么骨伤呢,就是痿而不能行,咱们说下痿,痿,指痿废,所以他"名曰枯"。"枯泄相搏",说有两种情形,由于食酸而伤筋,筋伤了缓驰不收,就是泄;另一方面,好食咸,咸者伤肾,也就伤骨,骨伤就是痿而不用,所以叫枯,枯和痿是一个意思了。筋泄,骨枯痿,这么两种情形结合到一起,"名曰断泄",泄还是上边的意思,断,就不通的意思。因为这个筋骨,都在关节这个地方,人的血液是通彻全身的,尤其现代说的循环也是,达到四肢,完了从四肢静脉回来。古人呢,在这地方也知道一点,也不是一点不知道。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由于证的方面,枯痿缓驰不收,筋骨这地方,不是说不通血液了,通,但是困难了,所以叫做断泄。这样子呢,引起不通,也不是绝对不通,要绝对不通用现在的话说就要坏死了,不是一点血液也不通了,通的,但不是畅通。由于"荣气不通,卫不独行",由于荣气不能畅通,卫气也不能独行。荣卫这两个东西,它是荣之所至,就是卫之所在,就是血管的通透作用,古人说的渺渺茫茫,看得不清楚,近代医学说得比校清楚了。尤其毛细血管,在人体表面,血管有通透作用,血管里头水份多,它往外出,内外保持恒量的。那么里头水份少,外面的咱们说的津液就往里头去。所以古人说,卫在脉外,营在脉内。它这个里头是血液,可是与外边是通的,出来血管外头就是津液,津液就是气,古人说的气就是津液,你们看内经上说,如雾露之溉,灌溉的溉啊,所以气在人身上周身是无所不在,就像雾露一样的,灌溉全身,不是我们说的呼吸气那个气,不是那个气。那么血管不到的地方,和谁通透去?卫也就没有了。
咱们饮食入胃,血管吸收,各细胞组织需要营养啊,那怎么去的?那就是从血管渗透出去的,把这营养成份送到周身各个细胞组织。细胞组织的废物呢,血管再把它吸收回来,所以血管内外有通透作用,正常生理也是这样的。
古人在这儿也知道一点,不知道不会说这些话的,但是不是那么确切详细,有时候在这这么说了,在那又那么说了,限于科学水平嘛,也不必给古人打掩护,但是也不必对古人说些什么不然,当时没办法,只能知道那些。毛细血管得在显微镜下走,那个时候没有显微镜,那怎么能看到毛细血管呢,看不着,可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就是粗。那么荣卫都不通了,三焦行津液啊,所以"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就是无所使的意思了。"四属断绝",就是四维不张了,不能旁灌于四旁了。所以"身体羸瘦",我们人身体这个肥啊,水份最多,就是津液。如果没有水份的灌溉,形体就要消瘦得。所以人身上一百斤,六七十斤的水份,人的瘦与缺水是很有关系的。"独足肿大",那么湿浊之气呢,因为人太虚了,它是下注,所以唯独脚肿大,身上都瘦。"黄汗出",尤其下肢爱出黄汗。这个皮肤它也虚啊,不能收摄,就出黄汗。如果"胫冷",指的小腿,那就是黄汗了,我们后头要讲的,讲水气篇,有黄汗。那么历节呢,它不是胫冷,而发热。"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黄汗出,胫冷,指的黄汗说的。黄汗是水气了,它也肿,也出黄汗,但是胫冷;这个历节呢,还是有风邪的问题,有热的关系,所以它不冷而反发热,那么这是历节。这一段他在这个地方他给黄汗、历节做个鉴别,他也是有这个意思。历节也出黄汗,所不同的,一个是胫冷,一个是反有热,反发热。那么这一段饮食偏嗜酸咸的人,也容易影响肝肾虚,肝肾虚就影响到筋骨弱了,筋缓枯痿了,就能造成这些情况,也能够导致成历节的。
这个应该搁头前,一条一条的全是说历节病的原因了。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这是最重了,"病历节不可屈伸",历节就是周身关节全疼,尤其四肢而不得屈伸,疼痛得厉害,疼痛以至于不得屈伸啊,所以拘挛痛。"乌头汤主之",这个乌头汤啊,治痹痛是最重的方剂了,不过这个方子做的非常好。主要有乌头煎,这个往后头讲,这里头也提了,这个方剂里,他用麻黄、芍药、黄芪各、甘草、乌头,他用的川乌了,不要用草乌,草乌毒太大。川乌五枚,大乌头煎里,是大乌头五个,把它弄碎,拿蜜把它煎了。蜜二升就是两小碗,把五个乌头搁在里头煎,煎取一升,两碗剩了一碗了,就别煎了,把这乌头就不要了,乌头的成份就溶解到蜜里头了,所以叫乌头煎。这就是一个药,这个治寒疝,治疼,由寒而致的疼,后头有,咱们讲寒疝那一章就有了。那么这个方剂呢,它用前四位药,祛外邪了,麻黄、芍药、黄芪、甘草。用乌头蜜煎呢,就是治历节痛。
还有一个,他也没讲在这一章,其实应该在这一章讲。有一个乌头桂枝汤,用桂枝汤加川乌,也是这个做法,就是合用乌头蜜煎,那个是治桂枝汤证的表证,而有这种历节痛的,所以身疼痛,诸药不能治他用桂枝乌头汤,后头也有,都有,我主要为了解释这个方剂。如果要是无汗,恶风还厉害,用这个,恶风厉害是黄芪的关系啊。虽然无汗,但是表虚,就是正气不足于表,要不然不搁黄芪的。用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发汗祛邪,同时用乌头蜜煎来治疼,治关节疼。蜂蜜就治疼,是甜药都缓痛。乌头一个药,跟附子一样,这一个药你们看得少了,就治湿痹拘挛不得屈伸疼痛,就治这个,就这一味药就治这个。他搁蜜煎,有道理的,一方面加强镇痛的作用,另一方面制乌头毒。古人用药,这地方都从经验来的,这怎么知道的,没法知道。这个乌头拿蜜煎之后,他怎么瞑眩状态就轻。平时也是,我们给开附子,病人就说我吃这药好晕,那就是附子毒。可是这个没有关系,只是晕,像喝醉酒似的。要是用五个乌头,那了不得了,那或者他要吐,要是搁上蜜煎呢,没有这些毛病,能解这毒。所以古人用药,那是有办法,有办法是从经验来的,这么用还增加了效能了,为他治痛了,同时还免去它的毒。这个地方都很好,后世的方药,不讲究这些。
底下这个方子啊(矾石汤是外用方,矾石,就是现在所说的明矾。把他弄弄水,洗脚,浸脚,这个治脚气。矾石二两,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这也是附方,底下全是了。这个矾石汤从哪儿搞来的?没注明,也没写附方,其实它是附方。他说治脚气冲心,矾石这个药啊,它祛湿有收敛作用。如果脚肿了,或者有点作用,但是要脚气冲心,我看治不了。
《古今录验》是个书名,在这个书里头有续命汤,宋朝林义他们把这个汤附在这个地方了。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那么在这个书里头有个续命汤,还有个大续命汤,这两个主治是相同的,"治中风痱",痱也是风邪的意思,就是中于风邪。"身体不能自收",身体不能自收持的意思,就是所谓半身不遂啊。"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人昏冒,也不知道哪个地方疼。"或拘急,不得转侧",或者身上发抽,而不得转侧。那么这个方子,真正治这种病是不行的,所以起这个名字叫续命汤,有点言过其实。这个方子我们看看他用什么药物,它是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这不是麻黄汤嘛,用麻黄汤加石膏,还有外邪呢,祛风,他这个意思还是祛风邪;另外加一些补中的药,人参干姜,温中补虚;又加上当归、川芎,强壮、补血。那么如果这个人得了外感,要是有心下痞硬,胃不好,同时有些我们现代话说贫血,严重贫血的情况,这种人得感冒,这个方子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还可用,否则这个方子是不能用的,尤其不能治中风。所以这个地方我认为都是有问题的,咱们现在对中风病这个方子千万慎用。如果真是有太阳病,这种外邪的症候,发烧啊,怕冷啊,那么同时有严重的贫血,这个方子这时候可以用,但这种病只能这么说,遇到的也很少了。真那么贫血,恐怕得少阴病,也不一定得这个东西。假设要是真是太阳病这种症候,要是真正的贫血,可以用。但是对于中风啊,口不能言啊,身体不能自收持啊,这个方子要加小心。他说得挺好,"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不让你躺下,后脊啊也不要盖太多,靠着椅子坐着。"汗出则愈",汗出就好了。"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这更成问题了,真要是哮喘,一点儿没有虚候,用这个方子可不行。所以后世医书犯这个病犯得大,这个药不是不能治咳逆上气,它解表嘛,有麻黄,能治,但是必须得有这种里也虚,同时血也真虚,不然的话,搁些温补的药,那哪儿行啊。所以哮喘啊,咳嗽啊,咳逆上气啊,这种病咱们经常见着,不能随便用这个药。它能治,它得有它的症候,不是随便这个方子就能治这个病,这是后世医书犯这个毛病。
《千金》三黄汤,《千金》里有一种方剂,叫三黄汤。也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主要的还是关节疼,百节疼痛嘛,就是遭受风邪,关节疼痛,或者人烦热,恶寒,心也乱,心乱就指心烦,就是烦。一天也不想吃东西,可以用,千金里是这么讲的,可以用三黄汤。我们看看三黄汤有什么药呢,麻黄、独活、细辛、黄芪、黄芩,这个药的组成,在孙思邈的时候,这个药比校简单,还不像后来。这个方子用细辛、黄芪,治关节疼是有可能的。这个黄芪啊,有恶风特别厉害的这种关节疼,黄芪都可以用,但是对这个风必须特别敏感。咱们就说这个正不足于表啊,无论风邪也好,湿也好,在体表,你不吃这个黄芪它祛不了,你发汗更不行。这个细辛呢,它跟附子对关节拘急痛的疗效差不多,那么这两个药就是治百节疼痛的。另外,麻黄、独活、黄芩,它是发表解热的法子,也有外表,也有表证,要不然也是不行的。不过他这个药,份量都轻,都几分几分的,这个几分,古人一两是四分。你看这麻黄呢,也就一两多一点,一两多一点搁现在也就一钱多一点,拿着咱的克数算,就30 克。独活这个药发汗没多大力量,它是一个有点类似葛根的药,它是一种滋润性的,清凉性的这么一种发汗药,也发汗,但是发汗的作用不大。黄芩又有一点解热解烦。这就是有外证,有表证,不汗出,但是恶风恶寒,相当地甚,同时百节疼痛,可以用这个方子,这是根据这个药物这么分析。
不像他说那个,中风了,头前搁个中风两个字,大概林亿就看到中风就给弄到中风这一章来了,它总是还说得风湿相搏这种中风,不过这个方子还挺简当。它底下有些加味有些乱了。他说"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这没有什么道理,心热只能加黄连。这个黄连,黄芩呐,泻心汤不也大黄配上黄连、黄芩嘛,心热加什么大黄,心热就指的心烦热,所以这个加味呀,有些地方不怎么太好。"腹满加枳实",这是没问题的,加枳实加厚朴,上下都满的话,这都没问题。"气逆加人参三分",这不对了,气逆怎么能加人参呢?气逆只能加半夏生姜这类的药。这个人参是补虚的,补虚不一定气逆,中虚不一定气逆,这个有人参证都是心下痞硬。"悸加牡蛎三分",悸指心悸,牡蛎还能治悸、动,这倒可以。"渴加栝蒌根",也行,栝蒌根的渴,有两种,津液虚的渴,加栝蒌根就对;要真是阳明有热的渴,那非加石膏不可,加栝蒌根也不对,所以加味也不是随便写在这个地方。"先有寒,加附子一枚",加附子治百节疼痛,这还行的,这没有什么大问题。
这是三黄汤,三黄汤这名字起的,就是黄芪、黄芩和麻黄,三个黄,所以起名叫三黄汤。底下这个《近效方》术附汤,《近效方》也是一部医书的名字,那里头有一个术附汤。其实这个术附汤咱们讲过了,就是桂枝附子汤去桂加附,就是那个方子,可搁在这一解释,就一点儿也不对头了,它治什么呢,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这说得驴唇不对马嘴了,那么这个方子是治关节疼,没有表证。咱们在《伤寒论》里讲的是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不得屈伸,它用桂枝附子汤主之。如果小便数,大便干,它去桂加术,就是这个方子。它这没有表证了,咱们头前研究很多了,小便不利,影响表不解,它这小便数,大概没有表证了,尤其小便数,丧失津液了,丧失体液了。由于小便数,造成了大便干,更不能发汗了,所以把桂枝去了。那为什么加术啊?这个附子、术治小便频数,同时附子、术也能够治湿痹,外有湿痹,内里头还丧失津液这么一种病。所以加上附子、术,使得小便利,变成不让它小便那么利。所以老人的小便频数,用真武汤挺好使,那里头不也有附子术嘛,就是利尿药配合附子,能治小便频数。如果小便不频数了,津液自然恢复,大便也就不干了。没有表,把桂枝去了,不让发汗。有附子、术,也能治痹痛。它是这么个方剂,这么个用意。也就是我们在治关节炎的时候,就是咱们说痹痛这一类的病,没有表证,如果他有小便利,或小便不利而致使关节疼,没有别的,这个方子可以用的。并不像他说的,头眩这个还是对的,为什么,它有术,这个术是个温性药,咱们都知道,白术健脾,健脾就是健胃了。
胃这个脏器啊,喜躁不喜湿,胃停水,不愿意吃东西,所以咱们说白术健脾,就从这一点看的。那么胃停水,头爱晕,我们方才讲的,这个白术,专去胃水的,它是温性药。可胃要是没水用它是不行的,那么这个方剂主头晕或者有可能。旁的,谓之头晕,苦极,也不至于到那个分子上。"不知食味",也是冲着术说的,就是脾胃虚,术能够健脾。它是这么样看的,这是理想,实质不是这样的,不一定他就是一天一点儿东西不吃。它后面又没有表证,这一类的关节疼,不至于那个样子。所以经过后世对这个方药的解释,有些自己理想在里搁着呢。它这个方子有些特别了,加上引子了,加上姜五片,枣一枚,这也没什么关系,要如果有点恶心,可以加点姜,加大枣,没什么大用意。可见这是后世的做法了,后世都是要姜枣做药引子,大概每副药后面都是姜几片,大枣几个。原方子里头有姜枣,它在这个方子里头一起,它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叫桂枝附子汤,他把这个变成药引子了,搁在后头了,这都不合法。原方就是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就这几味药,它就是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你们回头看看《伤寒论》就是这个方子。
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这个崔氏八味丸,这个药本来是在仲景书里头,可能这个方子最原始的是崔氏的家传的方子,所以叫崔氏八味丸。这个方子呢,大概也在《近效方》里头,《近效方》里头,也有这个药,叫崔氏八味丸,书名没写,当然是根据上头。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这个就脚气冲心了。我们用这个肾气丸啊,主要治下焦,它有个特殊症候,就是少腹这个地方,少腹不仁,不仁就是麻痹,这个主要就是附子和生地的作用,有点血痹的这种情况。这个少腹不仁,是用肾气丸的一个主要症候,这个我们要记得,或者小腹这个地方特别虚软无力,这都是用八味肾气丸的一种症候,所以古人管它叫肾气丸,它治下焦虚寒的。这个方剂讲过的了, "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肾气丸这个方子头前有了,在《伤寒论》里也有了。主要这个方子,它一方面治血痹,用大量的地黄,同时也治烦热,另外,最大的作用就是山茱萸这个药,山茱萸是一个收敛强壮药,这个药收敛的很,起强壮作用,与山药配伍到一起,尤其能够健胃强中。那么泽泻、茯苓呢,祛湿的,利尿药,配合到附子,可以治湿痹。
所以这个药又能治血痹,又能治湿痹。那么同时他有虚脱的一种情况,所以这个药也治小便频,饮一斗,小便也一斗,他就是虚得很,松驰无力,组织上也没有收摄的力量了,这个时候也可以用它。那么有桂枝,有桂枝也治气上冲。那么这个附子,量用的相当的小,没有这个附子,上边这些,连地黄,山茱萸,薯蓣,这些补药都不起作用。附子这个药,看看方剂上研究得了,它能够,机能陈衰到一个相当的程度,非附子不能把它振兴起来。附子这个药,阴寒客冷到极点了,也得大量用它。就是一般机能陈衰,阴证没有不用它的,它就能够使机能陈衰让它恢复,它能起这个作用,不是光祛寒而已。象八味肾气丸这个药,它没有什么祛寒的药,它这个主要的还是一个血液津液虚,同时又有小便不利,血痹不行等等的这种情况,都参杂在一起。那么主要这个机能陈衰呢,无论是,我们后头到妇科还讲的,它这个转胞病,输尿管松弛了,使输尿管不那么通畅了,了戾,吃附子使机能仍然紧张起来,输卵管不那么褶咧了,小便就可以通了,那有讲,所以附子是起这个作用的。现在咱们的六味地黄丸,就把桂枝附子两个药拿掉了,这什么也不当了,当然是滋补还是有些作用,它有大量生地、山茱萸还是起这个作用。但是对这个,还说治下焦,补肾,就补不了肾了,到哪补肾去。这个药咱们讲过很多了,也叫肾气丸,也叫做八味丸,名字挺多。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节风,下焦脚弱。这个方子,在《千金方》里,越婢加术汤,本来不治这个。在《千金方》里,把它列到这了,所以林亿他们,也就根据《千金方》的说法,把它列到这了。
"治肉极",五脏有五劳五伤嘛,六腑各有极,这个肉极,就是脾,肉属胃了,脾胃都主肌肉嘛,就是极热极寒,在肉上有这个病。这个肉,虽然在外,但也属于内里头脏腑,肉极,说的是热。"热则身体津脱",热,腠理开,津液往外跑,出大汗。"腠理开,汗大泄",怎么来的呢,"历风气",遭受恶历、严历的风气,这是孙思邈的看法,才有这个情况。
越婢汤,本来就治身无大热汗自出,身有水气,发肿,咱们治风湿,后头有的,就是张仲景那个说法。孙思邈的说法,也是汗大出,他说这个是肉极热的关系,这个腠理也开了,这个原因哪儿来的呢,就是受了历风气了,这是孙思邈的解释。怎么解释也好,我们用这个药,它是既表,有表不解,内里头又有热,跟这个麻杏石甘汤一样。他表不解,应该恶寒,但有里热,反不恶热。"下焦脚弱",这也指脚气病说的。
脚气病,咱们……它这个属于热极,在底下说的也很好,"恶风加附子一枚炮",不是只恶风的问题,如果这个越婢加术汤证,越婢加术汤证是什么,就身上浮肿,汗出,有表证,这就是越婢加术汤的症候,小便不利有水肿,同时要是关节痛的话,加附子。这在临床也常用的,我们治关节痛,有几种,一种咱们说偏于这个风啦,就是表证,有桂枝汤证,也有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呢,用桂枝汤加术附,麻黄汤证,我一般爱用葛根汤加术,葛根汤的药较的好,葛根汤利用它发汗啊,它不那么严重,不像麻黄汤,当然用麻黄汤也是可以的,我爱用葛根汤,一个它是没有汗,那么这么一种风湿关节痛,我们最常用的方子,用葛根汤加术。有汗脉较的弱,用桂枝汤加术附,桂枝汤加术附和那个有桂枝附子汤的主治,差不多,我经常用,如果有肿,肿的厉害,这个方很好使。我们要是一直得用啊,六两麻黄觉得就像多的了,现在是三六一十八克了,可以少点用,但是不能够少过十二克以下,那就配伍不过来了,里面有石膏,麻黄石膏配合到一起,不大出汗,甚至于自汗出,它这里跟本就有自汗出嘛,肿的厉害,大致都是这个方。
所以这个方,也治很多的类风湿的,这类风湿关节肿的多啊,甚至于关节变形,这个方应用的机会很多,我们上面讲的那个,桂枝芍药知母汤,要只限于足下肿,那么是关节都痛,人再比较瘦,再有些恶心,用那个桂枝芍药知母汤,和越婢加术附,相仿这两个方子,但是这个偏于治热,那个它没有石膏,那个我也加过石膏,有时候加石膏和这个起得作用就差不多了,我加石膏是为治风湿热,就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石膏,一般的风湿热,有的热不退挺好使。那么一般的关节痛啊,就这么几项,有表证,有汗出的,有无汗的,有浮肿的,浮肿的我们用越婢汤加术附,无汗的用葛根汤加术附,有汗的、汗自出的用桂枝汤加术附,这是很普通的,如果恶风特别敏感,你要加黄芪。
辨《陈士铎:中风》
中风之症,世人以风治之,误之甚矣。盖中风之症,乃人阳气虚与阴气涸而中之也,何尝有风哉。人见其疾之忽然而来,有如暴风疾雨,遂以风名之。其实乃中气而作中风也。治之法,一治风,无不死者,必须治气,始能有效。然而中气不同也。内有中阳气之虚,有中阴气之涸,又不可不辨也。中阳气之虚者奈何?其有一时卒倒,口吐白沫,痰声如鼾,目直视,胡言乱语者,阳症也。若中阴气之涸者,亦一时卒倒,目不知人,时而躁,时而静,欲睡不能言,痰如锯,吐不绝,口中流涎不止,盖阴症也。二症亦相同者,均不知人,最难辨。而最易辨也。易辨者何?辨之眼而已矣。眼直视者,气虚也;眼双闭不开者,阴虚也。二症皆能遗尿手撒,皆不治之症也。然而遗尿手撒,亦可治之,大约十人中亦可救四五者,非尽不可救也。倘阳虚而中者,用三生饮,必须用人参二两或三两,始可回生。与其日后用之,不若乘其欲绝未绝之顷多用人参,可转死回生之易也。至治阴虚而中者,又不可纯用三生饮。古无专方留下,我今酌一奇方,以救世人之阴虚中风者,神效。方名十宝丹。一剂即回春也。此方俱是纯阴之剂,然又何以兼用人参?不知无阳则阴无以生,必须加参为佐使,则阴生于阳之中,而阳回于阴之内,两相须而两相成也。苟或舍三生饮以救阳虚之中风,而改用祛风祛痰之药,我未见能生者。即或用三生饮矣,而少用人参,多加祛痰之品,即或不死,未有不成半支风与偏枯等症。以三生饮治阴虚中风,亦无不死者。苟听吾言,用吾之方,自庆生全。倘怪吾药品之多,改重为轻,恐难免半支偏枯之症矣。愿人敬守吾训。盖吾之方必须照吾分两以治,初中之时,不可妄自加减。或用此方之后,以病人脾胃之弱量为加减,亦未为不可。但切不可加入风药一味,以杀人于俄顷也。慎之慎之。
十宝丹
麦冬三两 熟地三两 山萸二两 白芥子二钱 人参五钱 菖蒲一钱 茯苓五钱 五味三钱 丹皮二钱 水煎服。
知易子:中风是风,不会错的,驱邪祛风就不是祛风药可以做到的了,属于错误思维。疼痛药止疼痛、风药治风、祛湿药祛湿气都是误区。你们记住这个话:扶正本身就是驱邪。理解这个,才能明白。把扶正祛邪分开理解,是药物使用的最大误区,是埋中医大坑,是脱离本草的表现。照他们的思维,吃了我们的大补药方后拉肚子,就会无法理解了。这个文章作者对正邪分不清楚,药物使用原理也不太懂,错上加错,反而回到了中医道路上来了。他使用了扶正药物,减轻了中风症状,没有被错误理论牵扯,没有一根筋,实属不易。中风,是毒素垃圾堵塞了血脉,不补气行气推开堵塞怎么能治疗呢?祛风药,恰好是散气的,所以会加重病情,会出现他说的问题了。药物,其使用在于气,用的是药气,药气调补的是三阴三阳正气,正气调足了,邪气就无处躲藏了。所以扶正本身就是驱邪,可不是什么药治什么病那一套歪把子中医了。中风血会很燥,散失卫气,十宝丹< 麦冬三两 熟地三两 山萸二两 白芥子二钱 人参五钱 菖蒲一钱 茯苓五钱 五味三钱 丹皮二钱 水煎服>这个方子是滋血阴除燥的,保住卫气不散失。他说的什么阴证阳证,纯属胡扯。阴证用阴性药 怎么去平衡?阳证用阳性药,怎么去平衡?他说的阴证中风,其实是阳证,血液燥火大,滋阴药奏效了;他说的阳证,其实是阴证,血液毒素多、凝固了,所以阳性药三生饮奏效。这样才是正确的阴阳。他们颠倒阴阳,后世怎么能明白他们说啥呢?“阴阳平衡,以平为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了。所以这些所谓大名医,自己知道怎么用,别人按照他说的使用,就会出问题了。为啥呢?他们颠倒了阴阳,指鹿为马,所以中医成了随时自相矛盾的诡辩一族了。大家跟着知易子老师学习很多年的,会出现这样情况么,是不是始终如一、没有任何矛盾呢?
小磊:他的辨别阴阳,没有涉及四诊,就依照症状判断,还有很多篇章都是如此。
知易子:按照我们易道医标准,他属于药童子水平,还没真正入门的。在养生堂,我们几乎都是阳性手法调理,可不管什么阴证阳证,统统都好了,为啥呢?不管阴阳了么?不是的。那是因为他们所说的阴证阳证,其实都是风寒所致:很阴的风寒,在肝部、肾部,就会出来所谓阳证,燥火出来了;在脾部、肺部,就会出来所谓阴证,水湿严重;在心部,可阴可阳。风寒化热,则阳证;风寒凝固,则阴证多,所以,热(火)湿 燥 暑 四邪 都是风寒产生出来的,抓住了风寒,百分之七八十疾病都会被抓住了,我们养生堂,大量的排除风寒,痊愈了各种疾病的很多重症患者,道理在这。
倪海厦脑中风:
千金方-三黄汤、小续命汤、白术附子汤;
1.口能言者;麻黄25克 独活20克 细辛10克 黄芪15克 黄芩15克。
2.不能言者;麻黄15克 桂枝25克 杏仁15克 石膏25-40克 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当归15克 川芎15克 干姜10克。
3.极度眩晕者;白术25-40克 炮附子40-60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2片大枣6枚。
颜面神径麻痹
三十五岁男性,平时很健壮,五天前突然面部左半边歪斜,言语 蹇涩,担心是不是中风,前来就诊。
脉浮大,食欲一般,大小便正常,余无其他不适。
我诊断为颜面神经麻痹,投予了续命汤五日药量。药物服完后又 来诊,明显好转,变化很大,与治疗前比,判若两人。继续给予七日 药量,后未再来诊。在该患者的店铺里工作的另外一人来看病,遂问病 情,此人回答说,用药后很快好转,以后就痊愈了,与平时没有两样。
续命汤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附方中出现的处方,我常 用于脑软化症,在该病例则应用于颜面神经麻痹。
附录:续命汤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方药:[古今录验续命汤]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约16克)。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原文: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味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读方笔记之一:此方际上就是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加减。但这个方子是出自《古今录验续命汤》,时间比张促景写《伤寒杂病论》早,更比晚唐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的四物汤早,是仲景所收集的验方。因此,我们说续命汤是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加减,正确来说,应该是这个方包含着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原理。
读方笔记之二:胡希恕与李可有不同观点。胡老认为,这个药方难以治疗我们平时所说的中风病,在临床上治中风病要慎用这个方子。胡老说,古人将脑血管意外认为风邪中人,有待思考。胡老更说,这是古人的错误认识,临床脑血管意外或脑血栓形成,若真以被祛风药治之,万无一愈。但实战大家李可却认为这个方子治中风很好,并曾用此方加减治愈其本人所患的中风病。疗效是硬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李可用此方治愈过中风病,就说明这个方子能治中风病。
读方笔记之三:确有效果。我的一个朋友,也曾用此方治疗他年近八十的姑姑和年近六十的表哥,也取得较好效果。也证明了这个方子的疗效。
读方笔记之四:病位在表,关键在通。近日读毛进军所著《经方心得》,有进一步感悟。毛进军认为,中风病的病位在表,病机就是8个字:营卫郁闭,络虚邪滞。病机的关键就是“不通” ,因此,不论是外邪犯表,还是内伤出表,治疗上都要以表证为重点,就要用《古今录验》续命汤来治风为主,开泄表闭,透达营卫,祛风能络。
读方笔记之五:随证治之。以解表为重点治疗中风病,与六经辨证并不矛盾。表则解之,中半表里则和之,里则或温之或下之或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重点在表证,自然要用解表之法。
读方笔记之六:胡希恕与李可的治法,是在“通”的前提下的不同阶段治法。清代名医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卷二.中风》中说:“华岫云曰:凡肢体拘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此本体先虚,风阳夹痰火雍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各和。
治法,急则先开关,继则益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徐灵胎曰:此数语是总诀)”,读了这段话,有恍然大悟之感觉。在治法在,首先要解表,要先“开关”,先解紧急的病症,然后再“益气充血,盈脉络通利”。胡老之治法,在于第二阶段:补气血,盈脉络通利。李可之治法,续命汤之治法,则在第一阶段,先解表,先“开关”。所谓“治法,急则先开关,继则益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第一步,先“开关”,先解其表;第二步益气充血去瘀,再解其内。
读方笔记之七:以“通”为核心,表则解之。逊思邈在《千金要方.诸风》中说“依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效如神”。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风第二》中说:“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逊思邈说的是大小续命汤能通治中风,有很好的效果。陈修园说的是治中风要以“通”为主,其中的闭证,首先续命汤。
读方笔记之八: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葛根汤等,都有过案例证明能治中风偏枯。其实质就是以“通”为主,其中又以解表为主。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的名方,也是以“通”为主,但却不是以“解表”为主,而是以“去瘀为主,在治法上应属第二阶段。
读方笔记之九:《古今录验》续命汤的主证是太阳伤寒,合证是太阴,兼内热。血虚,经络不通。续命汤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芎,杏仁),以麻黄汤为主,发汗解表为主;合麻杏石甘汤、干姜甘草汤、四物汤加减。总体是发汗解表、清里热、护胃气、活血通络。麻黄汤合麻否石甘汤解表清热,干姜甘草汤加人参护胃气,四物汤加减补血通经。以六经辨证析之,则是以太阳伤寒为主证,以有内热而胃气偏虚,血虚,经络不通为合证。从这个方子看出古人对客观用药的严谨态度,一切以机体反应存在的客观实际出发来选方用药,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病,用是药,做到对证用药,对病用药。本方中,以太阳伤寒为主证,就用麻黄汤;有内热,就合麻杏石甘汤;胃气偏弱,就用干姜甘草汤加人参;血虚则以当归补之,经络有碍则以川芎通之。
读方笔记之十:《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小续命汤方一,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阴合病。小续命汤方一(麻黄,防已,人参,黄芩,桂心,白芍,甘草,川芎,杏仁,防风,附子,生姜),以麻黄汤合桂枝汤解表,以四逆人参汤温里,川芎通经络,防风去风,防已去湿,黄芩去热。原文说“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有四逆人参汤作基础,当然不会虚。至于所说的“治猝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都是中风所出现的一些通症,不必太追究。主要懂得其为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阴合病。
读方笔记之十一::《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小续命汤方二。方药:麻黄,桂枝,甘草各二两,生姜五两,人参,川芎,白术,附子,防已,芍药,黄芩各一两,防风一两半。用法:上十二味嗲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主治:治中风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四肢缓急,遗失便,利此,此与大续命汤同,偏宜产后失血,并老人小儿。心得:此以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解其表开其关,又以四逆人参汤、桂附理中汤扶其阳救其里。由此看出,少阴太阴合病是也。当有少阴病之“脉细微,但欲寐”之特点,又有桂枝加附子汤之有汗之特点。更有阴证虚寒证的特点。
高血压、脑中风的病因分析(倪海厦)
在1998年7月2日, 美国电视新闻报导一则医学消息,由美国心脏血管学会公布的资料,其中叙述一位得到中风的人,他遵照医师的处方,按时服用西药降血压剂,结果仍然中风,但医 师却不去讨论为何中风?高血压因何而来?为何按时服用高血压药却仍然得到中风?降血压药为何无法预防中风?却只说了人因脑部血管破裂,而发生中风,如果停服降血压药,则有5到7倍的机率更容易得到中风,诸君试想,如果一位已按时服用降血压药的人都得到中风,不服也中风,这代表什麽?答案是,你肯定会中风,不论你服药与否。
由於目前西医并不知道高血压真正的成因,只是消极的利用一些排水药,来降低血压,殊不知服了排水药,把好的水也排出去了,血管壁中存有大量的水,以维持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这是上帝创造人的时候,就已留下的预防措施,因为人的一生常会面临一些紧急状况,如车祸丶抢劫丶火灾丶动怒等意外事件发生, 这些都会使人的血压升高,其目的是提供必要的额外能源,来应付瞬间发生的意外事件,使人能承受严厉的考验,而不致发生病变而特别设计的,因此人的血压本来就有很大的上下升降空间存在,一旦发生血压高,它不是病,是一种警讯,有可能是外在环境引起的,也有可能是身体内部病变引起的,必须追根究底的彻查原因, 而不是以消灭此一讯号为荣,殊不知它是人体自卫的现象,一旦消除了,连自卫的能力也丧失了。更且服用降血压药排出了正常的水,为了补充丧失的水份,一般医 师都建议病人在服药期间必须多喝水,这表示所有医师都知道病人会丧失正常的水,对身体有副作用,可是又不确定副作用在那里。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正常的水,存在各部位,但它的来源却不同,因饮水而得到的水,是进入淋巴丶内分泌等系统,但此水须经过胃的热,气化以後方可受用,而进入血管壁及组织内的水,却必须来自食物中的水,如蔬菜丶肉类丶面包等都有水,此水经过小肠的热与湿,消化了以後,方可进入血管中与组织中,并且是脑部血管不可缺的,人一旦服用了西药来降血压,所丧失的津液必自上而下,如同饮水机一般,水从下方流出,上方水位自然下降的道理一样,因此服用越多降血压药,则脑部血管就越缺水,也就越乾燥丶易裂,而听医师建议多喝水,却不知饮水并不能补充血管壁的水,换言之,长期服用西药的病人,绝对比一般不服药的人,更容易 得到中风才对,才合理,而且血管壁因为失水而弹性不佳,加上血压下降,必然导致性无能丶阳不举,因此我敢断言,所有服降血压药丶降血糖药,必然无性功能, 就因此而来的。
根据我临床的经验发现,人体中的代谢情形与自然界完全一样,自然界中岩石与水是最重的,一旦人体有过重的压力存在必然令血压上升,结果发现人类得到高血压,绝大多数只有三种成因,1∶胆结石或发炎;2∶肾结石 3∶积水,
第一丶第二种造成高血压的原因,大家可以利用汉唐-14及汉唐-26即可解决,包含眼压过高在内。至於第三种的积水问题,就是肝阳上亢 , 肾阳不足造成的,必须要用汉唐-23, 因为这里所谓积水,并非一般看得到的四肢或腹腔丶胸腔的积水,而是有积水环绕着血管,或停积在肌肉中。这就好像一个人潜水时会受到来自水的压力一样,一旦 水包围着血管,血管无法正常舒张,就导致血压上升,如同偏头痛一样,全世界的医生都知道是因为脑部两侧血管过小,血流无法流畅的通过所造成,但因不知此血管变小乃因外在过多水的屯积,而令血管缩小的,因此只一昧的要病人服用血管扩张剂,来暂时性的舒解头痛,至於越吃越重的原因是,第一∶西医不知水自何来, 第二∶所有化学药品进入身体後,其结果必生出不必要的水,因此血管外的水就越来越多,也就造成越服越重药剂的恶性循环。HT-23的设计就在针对血管外的水,不旦要排出来,且同时要补回正常的水,才可做到完全去除高血压,以真正达到预防中风的效果。
中风之前会有四大徵兆第一∶手前三指麻或足前三趾麻,第二∶双脚极冰冷,第三∶项部强硬,影响入眠,以上三种表示三个月之内,会发生中风,第四∶足胫 骨前,自膝向外侧麻到足踝,表示二星期内,必生中风,当然每个人因饮食及生活环境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徵兆出现,以上四因是绝大多数人在中风之前有的症状, 是依据统计来的。如有疑问,可以请教中医师,因为中医就是被训练成如何解读人体症状的医师,所以良好的中医必然可以事先预防其发生,发生後也有很好的治疗 方法,最好在半年
之内.时间越快越好,超过半年,就很难完全治好了。中医并可在治好後,有很好的方法预防二次中风,大家常见有第一次中风的人,很容易在一年之内,再发第二次,这表示一般医师所知的防范措施是 不足够的,这是最佳证明。
同时病人必须时常做运动或劳力工作,保持身体汗水代谢的流畅,保持心情开朗,不要失去你的幽默感,不可长期待在冷气房中,不可在大汗时立刻跳入冷水中,流汗时务令汗透达,不可利用任何外在环境来强力止汗,这都是高血压的成因。
(摘自倪海厦《汉唐药方全集》)
博主感言:
以往人们总以为血管变小变窄是因为血管中的垃圾堆积在血管壁上的缘故。倪师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血管变小乃因外在过多水的屯积的压力而令血管缩小。 能够看到这个原因真是让人佩服,血管壁上为什么会堆积垃圾,就是因为血液流速缓慢,血流为什么缓慢,因为积水压迫血管使血管变小。所以我想到有一种人最容易得心肌梗塞的疾病,A型血+短粗胖+没脖子。大概A型血液本来比较粘稠,这种人的体征一般都是绷得紧紧的,显然是体内积水过多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