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亦是相聚 | 明前茶

文/ 明前茶

“与父母告别的功课,是人到中年最不愿深想,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功课。”于辉说这话的时候,是两年前的中秋节,她的老父亲刚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她心里很乱,主治医生跟家属交代各种注意事项时,她只见医生的嘴在翕动,完全没听明白医生在说什么。她内心只有一个念头在轰响:我的父亲,多才多艺、永远是顶梁柱的父亲,居然要倒下了,这是多么荒诞的事情啊!

于父是南通一所大专院校中文系副教授,退休后回到乡间生活。他在老宅周围的隙地种花,用了十多年时光,将老宅改造成花园中的房子。在于辉姐弟的眼中,什么活计都难不倒父亲。他会好几种乐器;他的书法亦好,一到过年,全村的春联都归他书写;他还有一手好厨艺,于辉记得自己读博士的时候正在怀孕,那年端午节,父亲突然带着一个大背篓,出现在博士生宿舍,给于辉和室友们带来色香味俱全的硬菜:红烧鳝段、红烧蹄髈、十三香龙虾,还有一大包咸蛋黄肉粽。母亲说,全是父亲一手操办的,连咸鸭蛋也是他自己腌的。

父亲任何事一学就会,也是神奇。退休后,他迷上了视频拍摄和剪辑,将自己的乡居生活、所见所闻、花开花落都拍摄成小视频,配上音乐、配上字幕,传给远方的儿女们看。他一直是个无所不能的中年人的样子,所以,于辉虽然已经结婚生子、年届不惑,只要回到娘家,就感觉还是一个备受宠爱的少女。父亲会用自行车带着她去赶集,给她买山药蛋做的糖葫芦吃;父亲会观察卖风筝的艺人是怎样做软翅风筝的,将那些复杂的工序都记在心里,回家后,立刻去家中竹园,砍竹削篾,替女儿也做一个。他的理由是,于辉读到博士,看书看得颈椎都出了问题,抽空放放风筝,昂首向天,对改善颈椎问题大有好处。所以,只要回到娘家,于辉就能休养生息,从中年返回少年。父亲的健硕与能干,让她误以为这种生活是永恒的。

而今,命运突然在暗处发出裂帛之声。

于辉姐弟没有把病情的严重程度向父亲和盘托出,但父亲是何等聪明之人,于辉不相信能瞒过他。

表面上,父亲是豁达的,出院后,儿孙频繁地来探望,他依旧平静地带着小拖车,与母亲一早就出门买菜;他会写“秃头老于又回来了”“落拓轻奢风,说的就是我这睡裤打扮”之类的行草,裱起来、张挂起来,来调侃自己的变化,得意于在病魔收拢爪尖的时候,自己依旧从容洒脱。但知父莫若女,于辉依旧会敏锐地捕捉到父亲的一点慌张。

他的药快吃完了,新买的药刚用加急快递发货,他为此焦虑了一天;他记不起专家的名字了,满脸是迷路小孩的不踏实;包饺子,他忘了放盐……他忽来的软弱与慌张,让人揪心,是的,若不是深受病情的打击,像父亲这样坚强的人,何至于看到紫薇花的颜色由浓转淡,就落下泪来?他也不至于看到女儿在朋友圈晒出往返老家的一百多张高铁票,就忐忑不安地问:“闺女,都是我拖累了你,将来,回想起这段生活,除了劳苦,你会觉得一无所得吗?”

最后这句话提醒了于辉,她意识到,要令父亲感到安心,两代人都必须像扬去稻谷中的稗子一样,用力晃动自己的所思所想,扬去那些临近告别时分的惊慌、软弱与忧郁。她必须为每周回家探望父亲的漫漫长途,寻找新的意义。

她记起自己看过的电影《遗愿清单》,一位亿万富翁老头与一位黑人汽车修理工同样步入了生命的倒计时,他们是怎样完成生命中未了心愿的?

这个充满感伤与吸引力的命题,如今也来到了她的生活中。为了父亲的病,于辉的先生推掉了去北京进修的机会,弟弟关掉了他的麻辣烫店,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围绕在父亲身边。如果仅仅是为了陪伴父亲度过最后的时光,仅仅是面对病魔的无奈与感伤,那么,家人的探望越是频密,家人的爱越是深厚与有求必应,父亲心上累积的负疚恐怕越是沉重。

她必须想办法,让父亲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从而平静安然地接受这些为了告别的相聚。

于辉想出的办法,是与父亲一同重读《唐诗三百首》。她的理由是,作为理工科博士,她如今专门与发电厂的管道材料打交道,文学方面的记忆已经磨灭得差不多了,她想补补课。父亲听闻自己还有这等余热可以发挥,欣然应允。他特意请人在庭院中搭了一座竹木小亭子,收了农家晒干的稻草来铺盖亭顶,在亭子里安设茶几一个,软凳三两只。天气好的时候,就与女儿在里面喝茶、品诗。

父亲通晓音律,有时,他还将唐诗《春江花月夜》配上曲调,吟唱出来。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开阔,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喜悦,从“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怅惘,到“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深情……他吟唱时,于辉在一旁弹拨古琴。一曲毕,两人久久不言,沉浸在春江月夜的场景中,完全忘了尘世的种种无奈与苦痛……

从一年前的初秋开始,于辉每个周末,都会回家上一堂这样的“诗词课”。这使她想起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中,罹患渐冻症的大学教授莫利,将自己的生命当作活教材,与他的学生相约在每周二,讲述为期14堂的“生死课”。于辉私下里期待,父女俩的课,可以上得长一点,更长一点。上完唐诗,还有宋词;上完宋词,还有元曲。

父亲偏爱沉郁顿挫、悲凉慷慨的杜诗。一谈起杜诗来,他忽然恢复了当年在讲台上的精神头,踱步来去,敲打案几,为于辉领悟的确切而激动,或者为于辉感受的浅近而焦急。他忘了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忘了一针自费药的价钱,忘了化疗时那翻江倒海的难受劲儿。他豁达地说,女儿,我竟然有机会重讲杜诗,我要感谢你,不知道为什么,讲起诗歌来,好像生老病死都不再那么可怕。老爸虽然没有老杜的才气,没有给你留下一首好诗,可将来,你会记起这个月夜,记得多少年前老爸是怎么跟你说到杜甫的诗,那一天你会忽然记起我来,我们就好像重逢了。

父亲终于不再为他的病如此拖累儿孙而满心歉疚了,他接受了于辉的说法:现在的人忙于生计,都聚少离多。但是老爸,你这一病,就让我们明白,人间最珍贵的是什么。既然短的是相聚,长的是分离,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可以交心的相聚就更难得,应该对这种相聚心怀感恩。

又一个秋天到了,桂花香了,剃了光头的父亲还活着。在父亲的“吟诗亭”里,父女两人围绕古诗的漫谈还在继续。于辉意识到,亲情正是像桂花一样的物事,近嗅香味浅淡,而若你在月夜下远远行来,它却像风中的蜜糖一样丝丝流淌,它如此浓烈,给你安慰,让你意识到,生之幸福,爱之幸福,是告别也泯灭不了的。


(0)

相关推荐

  • 父亲节怀想

    ​父亲生前常说 这个女儿泡的茶最好喝 您不知 您这女儿喝茶可是得了您的真传啊 记得年幼时跑得满头大汗 口干舌燥时 到家大口大口把冷开水喝完也不解渴 没冷开水啦 就偷喝父亲茶壶里的冷茶 喝过后直砸吧嘴 ...

  • 上课

    ​ 小玥成长记:上课 老爸在外面出差了几天,周末总算回家了.老爸刚进门,女儿就忙不迭地对老爸说:"爸爸,今晚我要给你上课,昨晚我已经给妈妈上过课了."老妈在旁边提醒说:" ...

  • 散文‖喝茶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说明茶是生活的必需品. 不像酒,只有在大场面才有,我常常想起来,每当勇士冲锋的时候,他们都要喝上一大碗酒,把酒碗摔碎.怒发冲冠,呐喊着,挥舞着大刀向敌人冲去,多么令人悲壮 ...

  • 一首写不完的诗 (外一首)

    一首写不完的诗 ◆丁长眉 ❈ 爸爸  您随冰雪消融 渗进女儿心田 思念在生根发芽疯长 春雨浸润 翠绿了往昔记忆 您出差归来 一双橘黄菱形图案尼龙袜 从您上衣口袋蹦出来 小女孩的美丽情愫 连同父爱荡漾心 ...

  • “明前茶”与“雨前茶”的区别

    茶树在越冬后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时间上主要以立春到谷雨前,这段时间采制的茶叶都大体称为"春茶". 明前茶.雨前茶是我国长江流域江南茶区按节气对不同阶段春茶的称呼." ...

  • 明前茶、雨前茶?对不起,那都是玄学

    04-21 00:20 撰文 | 魏水华 1848年9月,一个名叫罗伯特·福特尼的英国人登陆上海,开始了他对中国茶叶种植的考察之旅 他的第一站是以绿茶闻名的安徽黄山.在看到漫山遍野的茶树后,罗伯特高兴 ...

  • 明前茶那么多,如何分辨真假避免被坑?

    LILI 红龙丹心幸福家 今天 春风十里,不如一品春茶沉醉芳华 "自古诗人多茶客,清茗一盏酬知音."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小小的茶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琴棋 ...

  • 茶知识 | 明前茶与雨前茶的区别,建议收藏

    明前茶细嫩品质好,雨前茶品质尚好,谷雨后立夏前的茶叶一般较粗老,品质较差.越冬芽经过一整个冬天的休眠和养分积累,茶叶里有机物质十分充足,加之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使春季茶芽肥硕,物质丰富,口感鲜美爽 ...

  • 崂山春季的明前茶【崂山绿茶】好喝吗?

    所谓明前茶就是清明节之前的茶叶,这个季节的茶叶在崂山只能是大棚茶,因为北方气温低,3月份至清明节根本长不出大田露天的茶叶,因此只能是大棚茶,也是新年的第一波茶叶,一年之中开始的就是崂山的明前茶,明前茶 ...

  • 谁把明前茶捧上神坛

    公元十六世纪末的某个春天,广西布政使许应元的公子.杭州富二代圈子里著名的文艺人许次纾,在他的新书<茶疏>里,对绿茶采茶时节写下了这样的描述:"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 ...

  • 【晶莹美刊】纤夫:明前茶之二

    作者简介 纤夫: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出版文学专著4部,写诗3000余首.老来写诗全为乐. *欢迎聆听* 总编 | 晶莹 | 编辑 | 碧云 明前茶之二 作者:纤夫 一只嫩芽 被一群绿色挤兑 只好 ...

  • 明前茶和雨前茶区别在哪?为何明前茶特别贵?老茶客不喝明前茶?

    明前茶和雨前茶区别在哪?为何明前茶特别贵?老茶客不喝明前茶?

  • 明前茶,贵如金

    茶生活 有一种生活与茶有关.茶生活,立足茶人.茶事,聊聊健康茶生活. 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 ◆ ◆ 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的大部分区域地处中国南部,开春气温回升早,每年往往是在中国传统春节时就已经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