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朝代的皇帝分别喜欢用什么碗?

现在的“碗”,在古代写作“盌”或“椀”,在瓷器盛行之前,古人用的碗有漆木、金银甚至玉石、玻璃等材质,用途涉及食器、酒器、茶器等。
不同朝代皇家偏爱的碗也不一样,共同点就是,都是当时最好的工匠做出的最名贵稀有的珍品。也成为代表每一个朝代流行文化和工艺水平的典型器物。
一、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漆器、金银器为主
汉初陶瓷技术尚未成熟,虽然中国在商代就已经烧出原始瓷,但因青铜器与漆器的盛行,陶瓷技艺在先秦至西汉时期,没有得到重大发展。
东汉中晚期,瓷质餐具才首次出现,工艺与设计还不成熟。因此汉朝的上流社会使用的碗多为漆器金银器
▲东汉 越窑青瓷弦纹罐 浙江省博物馆藏
漆器
西汉中期,漆器得到皇室青睐,设立专门的官营作坊生产,其中以成都漆器最为著名,近年来的考古工作也发现了不少“蜀郡西工造”的漆器。

▲西汉 彩绘漆龙鸟纹圆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汉朝,漆器的使用可谓尊贵身份的象征,漆器制作精良、种类造型丰富,有卮、杯、盘、碗等餐具,奁、盒等妆具,几、案等家具,但主要是以饮食器皿为主。
如扬州市邗[hán]江西湖胡场一号西汉墓出土的一件汉代漆碗,碗高7厘米、口径15厘米,外腹黑地朱绘的几何纹样或是仿自当时流行的绮纹,碗内心在朱地上用黑漆细勾首尾相衔的三只朱雀。
金银器
汉代的金银器中常见饰品,器皿并不多,纯金质容器更为罕见,迄今为止考古发掘中所见汉代金银器皿多为银制
汉代人有“金银为为食器可得不死”的观念,因此一些银质实用器得到重视。金银固然奢靡,但皇帝的桌上定然少不了金银制的碗。
二、唐朝(公元618-907年):金银器、瓷器
唐代之前,碗基本只有饭碗菜碗之分,唐代之后随着国力的强盛以及茶文化酒文化的兴起,又出现茶碗酒碗,而因用途不同,碗的式样也略有相异,材质主要有金银器瓷器等。
金银器
金银器的发展在唐代逐渐兴盛,中国自行制造的金银器焕发光彩,南北朝前后,进口器物已不占据主流。

▲唐 鎏金仰莲瓣圈足银碗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

唐代金银器中有的仍采用陶瓷、铜器、漆器的器型和纹样,并结合金银材质特征加以创新,有的则受西亚、中亚风格影响,带有浓厚的异域风采。各种加工技术往往综合运用,主要有锤鍱、嵌刻、鎏金等。
▲唐 鎏金双狮纹银碗 西安何家村出土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金银制的碗多出自官方,使用者多为皇室成员或显赫贵族。金银器考古中较为著名的有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唐长安兴化坊)窖藏以及1987年扶风法门地宫出土。
研究者推断前者墓主地位不亚于宰相,而后者出土器物则是唐代皇帝为供奉佛指舍利所进献的各种珍宝。

▲唐 鸳鸯莲瓣纹金碗 西安何家村出土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从唐代起,陶瓷器皿因为成本相对低廉(金银器需要用贵金属),生产效率更高(漆器耗费人工和时间),且防水性能好、耐磨坚固等优势,逐渐替代金属器、漆器等,成为主流的日常用具。
且白瓷技术在青瓷技艺之上逐渐发展,北方烧制白瓷的邢窑与南方烧制青瓷的越窑最为著名。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834~883年)诗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邢窑白瓷
邢窑窑址在今河北省邢台、内丘、临城一带,所产白瓷有粗细两类,细白瓷供宫廷及上层社会使用。
碗类器型是较为常见的,白瓷胎骨坚实致密,体态丰盈浑厚,釉色白润光洁,瓷化程度较高,扣之作金石声,玉璧形底更为唐代邢窑白釉碗的典型特征。
▲唐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玉璧形底碗的品种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带弧度;足一般宽而浅,中心凹处有的施釉,有的无釉。
邢窑瓷底款中的“盈”“大盈”“官”“翰林”等,则可能与唐代皇宫的百宝大盈库有关,为官府的定烧器

▲唐五代 邢窑「大盈」款茶瓯 香港佳士得拍品

越窑青瓷
越窑窑址在今浙江余姚、慈溪一带,所产青瓷胎骨较薄而质地细腻,造型丰富而纹样秀美,釉水肥润而色泽青黄。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越窑青瓷碗多作茶具,如冰似玉,可衬茶汤之绿,尤为茶人喜用,陆羽在《茶经》中品评各地茶具时将其定为上品。

▲唐 侈口秘色瓷碗 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

大约晚唐时期越窑开始生产赫赫有名的秘色瓷,秘色瓷产量极少,珍贵异常,是进贡宫廷的特制瓷器精品,在胎釉成分及烧制工艺等方面均异于一般越窑青瓷。

▲唐 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碗  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

目前出土的较为著名的秘色瓷碗有法门寺地宫出土秘色瓷碗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的秘色瓷莲花碗等。

▲五代 秘色瓷莲花温碗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 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三、宋朝(公元960-1279年):汝窑、官窑、建窑

▲宋徽宗(1082-1135)《文会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建窑黒釉瓷

点茶、斗茶文化在两宋的繁盛促成专烧黒釉茶碗的建窑崛起,建窑窑址在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所烧茶碗在宋代文献中称为“瓯”或“盏”,今人统称“建盏”

▲南宋 建窑银兔毫盏,大英博物馆藏

宋代点茶出茶汤沫呈乳白色,建盏的绀黑釉色可衬茶汤之白,便于观茶色、验水痕,而稳重的铁胎在竹筅茶匙击拂时能保持稳定,还能保温。

曾任福建转运使的蔡襄(1012-1067)在给上呈皇帝御览的《茶录》中将其奉为上品茶具。

▲左:宋代建窑兔毫束口盏 日本林原美术馆藏;

右:蔡襄《茶录》,茶盏篇(明喻政辑《茶书》21种,万历41年自序刊本)

建盏因此成为宋代宫廷指定的御用茶盏,和同为建州生产的北苑贡茶一同进贡宫廷。只是在承接官烧任务的同时,没有禁止民烧的建盏,和专门设立的官窑性质不同。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一句,就是对建窑兔毫盏的称誉,他在茶论中还详细记述建盏的使用心得。

建盏的釉色非人工装饰,而是自然形成,入窑之前都是一样的坯釉,出窑之后形成不同的斑纹。
宋代建盏的经典名贵釉色除兔毫外,还有鹧鸪斑、曜变斑、乌金釉等。这种独特的烧制技艺,被公认为黑釉瓷的巅峰代表。也让建盏称为宋代点茶首选茶器。
▲南宋 建窑油滴盏(星建盏) 日本德川美术馆藏
▲被日本文化厅定为国宝级文物的四只宋代建盏,均为南宋时期作品。
汝窑瓷
汝窑因北宋时在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创办而得名,北宋后期设立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汝官窑,不以器型和胎装饰见长,而是专注纯粹如玉的青色,以独特青色成为青瓷之首。
可惜烧制时期极短,一般认为在20年左右,南宋时,官汝已经难寻,保存至今的不过百件。

▲北宋 汝窑天青釉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釉色以纯正的天青釉为尊,采用芝麻钉裹足满釉支烧,胎体呈香灰色,传说曾以玛瑙(其实成分也就是二氧化硅)入釉,釉面有冰裂纹、鱼鳞状开片。汝窑瓷器以釉色之美为胜,外在纹饰较少。
▲北宋汝窑天青釉茶盏(碗) 香港佳士得2018年 成交价约5000万人民币
汝瓷不是以胎装饰为先的瓷器,器型相对简练,碗为常见器型,根据腹部深浅、形状差异可分为5型,釉色、造型方面均各具特色。
官窑瓷
南宋官窑是继北宋汝窑覆灭之后建起的另一官窑,窑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主要窑址有乌龟山南麓郊坛下官窑遗址以及凤凰山老虎洞修内司官窑遗址。
官窑瓷器于造型与釉色上均有明显的仿汝特征,造型简洁端庄、致雅脱俗,釉色莹澈如玉,以粉青、天青、米黄者为上。釉面多有开片,釉厚者开大片冰裂纹,釉薄者开小片,观之疏朗自然。
▲南宋 官窑葵口碗 纽约佳士得2010年拍品 成交价约1002万人民币
而汝窑碗中的大部分器型如敞口浅腹碗、直口碗、撇口碗等在南宋官窑中均能找到相同或相似款,此外官窑也烧造一些器型与汝窑相异的碗,如葵口碗等。
▲南宋 官窑青瓷葵口茶盏(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官窑青瓷酒盏(碗) 台北故宫

交流购盏

微信id:18094150062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青花瓷和甜白釉
明清时期,茶碗、酒碗逐渐改称为是茶钟与酒钟。而以“碗”为称者,通常是指菜碗与饭碗,用来指称茶具与酒具的例子,是不多的。

▲明永乐 甜白暗花双龙纹茶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彼时的瓷碗、尤其是青花瓷碗喜用诗词、小说、戏曲中的人物故事为饰,如明清工艺品中颇为流行的装饰题材《赤壁赋》,原为宫廷所取,后亦在民间盛行不衰。

▲明万历 青花经文观音菩萨图碗 “皇明万历四十四年岁次丙辰仲冬月吉日精造”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瓷
青花瓷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外观质朴大方、风格清新明快,被视为中国瓷器的典型代表。原始青花源于唐代,但真正成熟的青花瓷始见于元代景德镇,明清时期青花瓷发展到极盛。
▲明永乐 青花菊瓣纹碗 清宫旧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朝设立专门为朝廷制瓷的景德镇御器厂,生产的明永乐、宣德等时期的青花瓷为当时瓷器中的上等精品,胎质致密而釉水肥厚,器型形制不胜枚举,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游鱼等。
▲明弘治 青花荷塘游龙纹碗 “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其中,青花瓷碗形制各异、各有千秋,较具代表性的有鸡心碗卧足碗葵口碗高足碗、斗笠形碗、直口肥体大碗、撇口碗、墩子式碗等。

▲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 《大明成化年制》款 香港苏富比2013年拍品 成交价约1.1亿人民币

▲明宣德(1399-1435) 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碗 香港苏富比 成交价约2亿人民币

▲明成化 青花团花纹卧足碗 双行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 青花海水云龙纹高足碗 《大明宣德年制》款 香港苏富比2019年 成交价约6800万人民币
甜白釉
甜白釉也是明代景德镇官窑烧造的宫廷用器,创烧于永乐年间(1403-1424),据说须历经70余道工序,以胎薄釉润为特征,享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的美誉,堪称白瓷中的极品。

▲明永乐 甜白釉暗花「四季花卉」圆撇口碗 香港苏富比2013年拍品 成交价约483万人民币

甜白釉碗有大中小不同规格,小型碗一般口径在10厘米左右。
有的口沿向外张侈,唇沿尖薄;有的为直口,唇沿和器壁一样厚,下腹微收,平底圈足,圈足比盘碟类器物的圈足较高。整个器物包括圈足内都施釉。
▲明永乐 甜白釉暗花菊瓣碗 香港苏富比2013年 成交价约145万人民币
甜白釉除普通形制的碗类以外也有高足碗,一般口径在15厘米左右,与日常饮食用具碗结构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口部向外张侈比较厉害,腹体较宽、较浅,平底,下安高足,足沿略向外张侈,使碗放置平稳。

▲明永乐 甜白釉暗花八吉祥高足碗 双行四字篆书印款 香港苏富比2016年 成交价约506万人民币

五、清朝(公元1936-1912年):仿宋瓷器与各种彩绘瓷
仿宋瓷器

时尚是个圈,瓷器的审美也是一个圈,清朝有前卫的花式瓷器,也有崇尚复古的风向,宋瓷器型追摹青铜器,明清瓷器又仿效宋汝、官、哥、钧及龙泉窑。

清代前期,特别从雍正朝开始,在仿制汝、官、哥、钧釉的工艺上卓有成就。清朝皇帝所用御碗中自然也有不少仿宋制品。

▲清乾隆 仿哥釉花口碗 (一对) 北京保利2014年拍品 成交价36.8万人民币

仿汝器物在淡天蓝或粉青色的釉面上隐现细微的鱼子纹小开片,胎、釉都极细腻,色泽淡雅柔和,整体颇具宋韵。

而宋汝与仿汝区别之处在于,一是釉的不同:宋汝釉面失透[注]、厚润安定,而仿汝釉面透亮、清澈晶莹。二是器型的各异:宋汝多盘、碗、奁等小件,仿汝还有瓶、洗之类大件。

▲清乾隆 仿汝釉大碗《大清乾隆年制》款  香港苏富比2018年拍品 成交价约105万人民币

[注]失透:烧成釉表面在冷却时析出细微结晶物质,使其失去透光性,此类釉称为失透釉,失透釉的釉面或釉中可能都存在冷却时析出的细微结晶。

除仿汝外,雍正、乾隆两朝仿宋官窑器也成果显著,失透的灰蓝色釉面点缀本色纹片,其中一些典型器物如仿桃式洗有时等竟能达到真仿难辨的程度。

▲清乾隆 仿官釉葵口碗 北京保利2019年拍品 成交价46万RMB

彩绘瓷
除了仿宋的单色釉瓷,清朝的彩绘瓷也可谓百花齐放。彩绘瓷可分釉下彩、釉上彩与斗彩
明清时期的彩绘瓷得到长足发展,康、雍、乾三朝的珐琅彩粉彩更是将中国彩瓷推向了顶峰,清朝皇帝所用御碗自然也被各色各样的彩绘瓷占据泰半。
釉上彩是在高烧制过的瓷器釉面上彩绘纹饰,再经第二次的低温烧制而成的彩绘瓷。早在宋代磁州窑就把这一工艺发扬光大,到明清时期的粉彩、五彩、珐琅彩等将釉上彩发展到极高水平。

粉彩瓷

▲清雍正 粉彩葫芦纹碗 “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光绪 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  “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同治 黄地粉彩万寿无疆纹碗(同治时期御窑厂为慈禧太后祝寿所订烧的瓷器之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珐琅彩

▲清康熙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康熙御制”图章式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画珐琅莲花盖碗 “康熙御制”楷书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相对于“表绘”的釉上彩,釉下彩是“里绘”,须先在成型坯胎上描绘纹饰后再上釉,最后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指青花、釉里红而言。

青花瓷

▲清康熙 青花加彩花鸟纹碗  “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光绪 青花松鼠葡萄纹碗  “大清光绪年制”双行六字款 北京故宫

釉里红

▲清雍正 青花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 北京保利2018年 成交价184万人民币
▲清雍正 柠檬黄釉里红三鱼碗“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北京嘉德2011年拍品 成交价264.5万人民币

斗彩瓷

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的结合,创烧于宣德(公元1426-1435年),成熟于成化(公元1465-1487年)。
斗彩瓷的生产在清代得到了大力推广,雍、乾时期的斗彩竭力模仿明成化的遗风,施彩单薄,填彩准确,制作精细,造型千姿百态。
▲清乾隆 斗彩鸳鸯卧莲碗 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咸丰 斗彩描金缠枝花纹碗 楷书体“大清咸丰年制”双行六字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