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成为这个时代和社会共同的大学

作者:许 莹

9月8日,由中国影协指导、电影艺术杂志社主办的纪录电影《大学》研讨会在京举行。《大学》呈现了四位人物在2018至2020年间所经历的重要人生转折:刚刚度过18岁生日的“00后”考生严韫洲历经高考,一波三折地考入心仪学府;水利系博士毕业生宋云天挥别象牙塔,经历一番艰难抉择后,更坚定了自己“造福一方百姓”的理想;旅美十年的“哈勃学者”蔡峥入职天文系,带回一个“仰望星空”的大胆尝试;环境学院的钱易院士在83岁时迎来了她的荣休仪式,但她依然躬耕于三尺讲台,步履不停。

据导演孙虹介绍,纪录电影《大学》项目于2018年启动,超过100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以110分钟的成片与观众朋友们见面。主创团队采用直接电影的方式拍摄该片,作为观察者和记录者,努力等待生活中精彩瞬间和精彩故事的发生。孙虹谈到,镜头展现了当代青年人的精神样貌,他们的状态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此外,片名中的“大学”二字,并不只是一个机构或一所学校,它是我们每个人的大学、每个人的求学时光、每个人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片子呈现大学的精神。”中国影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作为该片监制,分享了《大学》创作之初的想法,“我们写大学,一定要走出清华,去探寻这个时代和社会共同的大学。”

与会专家认为,影片通过四位主人公进清华、守清华、来清华、离清华的四种状态,体现出奋斗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严韫洲进清华时怀着期待和憧憬的心情,通过层层选拔一路奋斗;钱易老师守清华,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因人而彰;蔡峥博士来清华时体现了初心的回归,他放弃美国名校毅然回归祖国,力图让中国天文事业赶超世界一流的科学求索令人动容;宋云天离开清华扎根基层,愿为萤火发一点光的奉献精神在这名青年党员身上得到了印证。也有专家建议,该片的厚重感还可得到进一步加强,对于清华人的命运同社会改革、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还有更多可待挖掘的空间。(许 莹)

来源: 文艺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