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女人》之爱花(39):丹江水,那是移民的眼泪……
67
丹江水不等人。一点一点地涨,直逼爱花的家门口。再不搬,水就进院了。
汽车来了。王一东、李爱花把打捆好的家具、衣物、粮食搬上了汽车。还有一头小马驹,生产队分财产时分的。章马车赶了一辈子马车,最疼的就是马。他养马、训马、用马,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马不吃夜草不肥。每天夜里,马车总要起来给马添料。马爱干净。马车闲时,先用扫帚把马身上的脏物扫下,再用一把大梳子,把马鬃、马尾细细地梳一遍。干干净净的马,看着舒心,用着称心。马车训马,不是用鞭子抽,而是与马交谈,亲切地谈,耐心地谈,就像是老师教学生一样,谆谆善诱。这样训出的马,聪明,通人性。队的老马要生马驹了。马车抱床被子,守在马棚里。小马驹出生了,一匹枣红色的小马驹,浑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一双大大的水灵灵的眼睛,惊诧地望着马车。马车高兴,爱怜。一天见不到小马驹,心里就象少个什么似的,吃不下饭,睡不下觉。队里分财产时,马车什么都没要,就要了这只小马驹。一来,马驹小,价低,请得动。二来呢,马车与马打了一辈子交道,不能没有马。现在,马车不在了,留下了这匹小马驹,爱花特别地疼爱。一东把马驹抱上车。爱花用一床被子盖在了小马驹的身上。汽车跑得快,车上风大,爱花怕马驹受凉。
到了古井镇古井村,汽车直接开到了爱花的新家。这是一排青砖瓦房,队里突击盖的。墙是湿的。门窗、柱子、檩条、椽子都是用湿木头做的。用湿木头做的门,被风一吹,便裂开了缝,能塞进一个手指头。屋内,潮气很大。六间房,爱花跟二伯章大河两家,各三间房。中间,共用一堵山墙。李爱花把两间侧房从中用薄子隔了,分做四个小房间。自己跟一东住一间,雪莲跟茶卡住一间,一间做厨房,一间做马圈。收拾停当,一家人便开始了新的生活。
引丹工程上马了,一东参加了引丹工程大会战。引丹工程是丹江口水库建设的重要附属工程之一。毛主席在视察黄河时对水利部部长林一山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可以借一点嘛!”这就是南水北调工程最早的构思。那个时候,国家正处于10年动乱时期,加之国家财力薄弱,没办法把这个构思变成现实。丹江口水库建成后,丹江水完全可以自流邓县。这对于水资源缺乏的邓县,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南阳地区准备实施这项规模宏大的引丹江水工程。报告送到国务院。周总理在报告上批示:“远景南水北调,近景引丹灌溉!”就这样,引丹工程上马了。南阳地区组织了10万民工,实施了引丹工程大会战。一东搬到古井镇,正赶上这次工程。队长赵吉娃带领村里的男劳力,背上了被窝卷,赶往九重陶岔渠首工地。
男人们走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小孩子。
进入冬季,爱花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爱花托着一个大肚子,每天早晨要到村里的老井上去排队挑水。
村里几百人就这一口深井。传说,这口井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刘秀在没有当皇帝前,被王莽追杀。刘秀逃命跑到这里,又饥又渴。大槐树下,住着一对老人。刘秀便跑过去,讨点水喝。老大娘拿出一个瓦盆,里面盛满了水。出门槛时,摔了一跤。瓦盆丢在地上,摔烂了。里面的水也洒到了地上。老大娘哭了。刘秀经过问询,知道这里是一个水贵如油的地方。这点水,是老头子跑了20余里提回来的。刘秀仰天道:“这里要是能有口井,那该多好啊!”话音一落,瓦盆烂的地方,便涌出了水。清清的泉水咕噜咕噜地往外冒。刘秀走后,人们便在此打了一口井。这个村也改名叫古井村。后来,村中的人增加了,人们想再打一口井。打了许多口,没有一口有水的,只好作罢。在古井村,排队挑水成了人们每天必修的课题。
爱花每天早晨去排队挑水。一挑水回来,太阳就爬到屋顶了。家里孩子饿得哭,小马驹在圈里叫。爱花狠不得一个人分成两个人用。(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
通联: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民路县委大院一号楼3楼县文联 田野(收)
邮编:474450 电话:13569243979 0377—6922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