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考点丨“后真相”时代下的舆论特点及引导策略

核心概念解析

一、“后真相时代”定义(名词解释可直接套用)

在这个时代,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很次要了。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想听和想看的东西。谎话、流言、绯闻在网络上广泛的流传,呈现出真相的样子。相较于主流媒体,网民们更愿意相信彼此,如出现与自己立场相悖的证据,人们倾向于无视这些信息。有个流行于父母辈的等式:微信里说的>朋友群里说的>新闻里说的。

获知真相的成本太高,人们普遍采取“避重就轻”的原则来应对事实,因此情感就显得廉价而又易于满足人的认知缺陷,事实自然就不那么重要了。“后真相”与两件国际事件密切相关,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大选,两场事件带给人们的共同观感是,在形塑公共舆论上,诉诸情感和个人理念可能比客观事实更加有效。


二、“后真相”时代出现的原因(重点考查内容)

(一)社交媒体赋予人们话语权,刺激信息的传播需求

社交媒体的属性充分刺激了人们的需求,释放了人们的欲望,满足了人们在传统媒体时代无法实现的信息传播、意见表达以及社交需求。(刺激需求)

(二)社群化传播下,社会成员倾向于观点固化

社交媒体聚合了相同观点、兴趣的人们,形成了网络社群。网络社群以兴趣、观点、情感、价值观等为共同规范和连接纽带,和社群化传播互为条件。

社交媒体的信息生产者利用算法机制精准地生产和推送信息,这不仅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社群化的信息兴趣和需求,而且还加固了社群。社群化传播很可能使社群成员生活在信息孤岛之中,强化其各种认识甚至偏见,成为加剧“后真相”的推动力。


三、“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的特点

(一)传授关系更加复杂,理性讨论让位于情感诉求

一方面,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海量化以及传播者对于进入传播渠道信息的随意性,使得普通民众很难有获取和驾驭这些信息的能力,并从中分析抽取真相,因此在一个舆论事件中,公众更多地停留在对于新闻本身的情感消费上。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垄断,在事件推进的过程中,多元化的声音和更多的细节涌现,导致大众媒体上的新闻报道常常出现“反转”,如美国大选中传统媒体的失势。真相能否被揭示的期待被“坐等反转”的看客心理冲淡。网民群体缺乏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媒介素养不高,面对舆论热点,容易受到群体情绪的感染,形成盲目跟风站队的情绪化表达。

(二)传播生态转变下的舆论失焦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社交媒体的日益崛起,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信息内容的碎片化、传播速度的实时性和传播范围的圈层性等特点。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受众的信息需求更加简便和快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受众无法了解全面的信息,在热点事件中,容易造成舆论偏颇的现象。信息内容的碎片化意味着文本要素的不完整性和零散性,在语境缺失、逻辑混乱、刻意突出或隐藏某些重要信息的新闻报道中,容易造成观点的分化,以及引起某一强烈的情感指向。

(三)持续周期短,舆论热点转移速度快

一般情况下,一个网络事件的爆发需要历经四个阶段:潜伏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四个阶段的持续时间被压缩,在一个新闻事件中舆论热点尚未尘埃落定便被另一个所取代。凯文·凯利曾说:“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受众对于一个问题持续关注度的周期越来越短,对于形成社会共识与进行舆论引导增加了难度。

在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更倾向用娱乐和戏谑的方式表达意见和看法,而非严肃认真的态度,这种以情绪为主导的方式,对于舆论的演进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情绪化的表达则削弱了理性讨论对于热点事件的正向影响,主观臆测往往造成对于事实的错误解读,真相在变动纷呈中扑朔迷离,呈现出“后真相”的景象。

除了注意力经济和情绪化表达的二重因素,场景的变动也使舆论热点表现出转移速度快的特点,移动互联网下营造的各种场景对于热点事件的关注、社会心理的建构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自媒体平台上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轻松娱乐如以明星八卦为主题,沉重严肃如以官民冲突为主题,给人以强烈的在场感和沉浸感。场景的更新和变换,创造了新的参与主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舆论的关注点和表达方式。一方面,这种自我更新为舆论场注入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前者未尽,后者接续”的现象,网民的注意力被消耗,舆论热点中的诉求与问题也未能解决。


四、后真相时代下的舆论引导策略

(一)主动引领舆论,专业媒体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新媒体出现后,伴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公民新闻意识的日益崛起挑战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地位。原先封闭、层级和单向的新闻生产过程被打破,以平权、多向、分享为特征的自由发声时代到来。然而,随着公民新闻的进一步发展,弊端也逐渐显露:在公共领域内情感宣泄多、理性讨论少,弱势群体权利抗争渠道依然有限,低质量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真假难辨。

因此,专业媒体客观真实地解读、系统全面地报道在众声喧哗的时代里是不可或缺的。在后真相时代,社会舆论的引导,“真相”的探寻离不开专业媒体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

(二)避免情绪化煽动,意见领袖承担社会责任

在热点事件中,网络意见领袖对于舆论走向发挥着重要影响。在舆论场域中,意见领袖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舆论的脉搏,他们轻率的人格攻击、极端化的言论以及感性至上的简单评判,容易煽动网民的非理性情绪,拥有的粉丝越多,产生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因此,避免断章取义、控制负面情绪,有理性、有态度的评论和转发是后真相时代下网络意见领袖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

后真相时代下,意见领袖对于网民情绪的操纵和掌控,比之前更加容易,在舆论引导中占据着重要一席。因此,能成为“公共意识和公共利益的看门人”“社会正义和世道良知的守护人”“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言人”的意见领袖是一个理智、健全社会的呼唤。

(三)坚持理性对话,促进两个舆论场融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意见表达门槛,社交平台汇聚了大量粉丝和新兴的意见领袖,民间舆论场已经发展成一股重要的舆论力量,与官方舆论场交汇融合。因此,后真相时代下处理好官方和民间舆论场之间的关系是舆论引导的关键。具体而言:

首先,应坚持公共利益为导向,公共利益的存在是两个舆论场整合和共振的前提,也是社会共同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舆论力量,能够消解和纠正舆论场中偏激和消极的部分。

其次,应当坚持在互动之上进行理性对话,意见和建议的良好沟通,有利于舆论内部的话语畅通、团结和稳定,降低网络中噪音的分贝。而要实施理性对话,网民应努力提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官方应当在表达策略上着手,让老百姓看得懂、能接受、更亲切。

(四)增强辨别力,提升网民自身媒介素养

“去中心化”的自媒体传播时代,自媒体的出现不仅冲击了传统大众传媒的发展格局,而且推动了信息传播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多元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公众的媒介素养也应当与时俱进,在传播力、生产力,特别是辨别力上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

在传统媒体时代下公民的媒介素养在于对媒体的内容呈现和价值所做的判断,而在真实程度难以保障、虚假信息泛滥的互联网环境中,公众的信息分享便捷性得到凸显,但也在另一方面对于其辨别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尚在进行中的热点事件,不加鉴别地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带来舆论的乱象和真相的跑偏。

历年真题解析

  1. 名词解释:后真相(2018暨大、2018复旦、2020中山、2020兰大)

  2. 论述题:什么是“后真相”,在后真相时代专业媒体如何防治新闻失实(2018浙传)

  3. 论述题:阐述后真相的含义和看法(2018安大)

  4. 论述题:阐述后真相的特征、影响和挑战(2018北大)

  5. 论述题:举例论述,后真相时代该如何理解新闻真实(2020中传)

考察偏向解析:

后真相有多重要,小铎应该不需要多说了,从近三年的真题来看,既会考察单独的名词解释,也会与新闻真实、新闻失实、新闻专业主义等新闻学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且以论述题为主,分值较高

崽崽们在复习时,既要掌握后真相的含义、特点、影响等基础知识,还要明晰后真相给新闻事实和新闻业带来的影响,并提供相关的解决措施!

相关论文拓展

  1. 论“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其引导对策——程仕波《思想理论教育》

  2.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特点及引导策略——以“江歌案”为例 ——余沐芩《信阳师范学院学报》(深度阅读)

  3. 后真相时代对舆论场的反思——众声喧哗下的真相失焦——张佳怡《视听》

  4. 后真相时代:新话语空间下的舆论新生态——李茜茜《新闻论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