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己百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二法
于己百教授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有独到的经验,指出小儿厌食症常由“胃热”(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或“脾虚”(中气不足,脾胃纳运失调)引起。前者多由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所致。于己百教授治疗本病立“清胃”“健脾”之法,选用经验方“小儿清胃增食煮散”“小儿健脾增食煮散”治之。
胃热型
主证:纳呆纳差,喜食冷饮,大便干结或便秘不行,好动不静,眠少急躁,舌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弦滑。此型临床较为多见,常见于阳热体质或平素喜食零食的小儿。
治法:清胃降气,消食导滞。
处方:小儿清胃增食煮散。黄芩10g,黄连6g,焦栀子10g,砂仁6g,鸡内金10g,焦山楂15g,炒麦芽15g,神曲15g,莱菔子15g,枳实10g,厚朴10g,炙甘草10g。
煎服:上药粉碎,分装于4个纱布袋中,沸水冲泡或冷水煎煮后服用,每次1袋,每日4次。
方义:本方以黄连解毒汤、小承气汤为主,加开胃消食、行气导滞之品而成。黄连解毒汤(去黄柏)泻火解毒,导热下行;小承气汤(去大黄)清热泻下,消痞除满。鸡内金、砂仁“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滇南本草》)、“醒脾,养胃,通滞气”(《本草纲目》);焦山楂、炒麦芽与神曲合称“焦三仙”,消食开胃,是治疗食积、食滞的必用之品;莱菔子既消食,又行气,主治消化不良,食积食滞,或伤食,脘腹胀满,嗳气吞酸等。
常见加减:嗳气,加代赭石20g,降气除噫;脘腹胀满,加木香10g、白芷12g,行气散郁;苔黄腻者,加藿香10g、薏苡仁15g,化湿醒胃;便秘较甚,加大黄(后下)6g,通腑泻热;胃热较甚,加蒲公英20g、连翘20g,清解胃热。
脾虚型
主证:食欲不振,纳谷不香,多食则脘痞腹胀,懒言少语,喜静不动,大便溏薄或有飧泄,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弱。此型常见于身体素质较差或大病、久病之后的小儿。
治法:健脾益气,消食开胃。
处方:小儿健脾增食煮散。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2g,炙甘草10g,陈皮10g,砂仁6g,焦山楂15g,炒麦芽15g,神曲15g,鸡内金15g。
煎服:上药粉碎,分装于4个纱布袋中,沸水冲泡或冷水煎煮后服用,每次1袋,每日4次。
方义:本方为香砂六君子汤加消食开胃之品而成。香砂六君子汤(去半夏、木香)出自《古今名医方论》,具益气化痰、行气化滞之功,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所致呕吐痞满、不思饮食、脘腹胀痛、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等证。于教授取本方之“四君子”益气健脾,以治病本;陈皮、砂仁行气导滞、开胃醒脾,以治病标;更有鸡内金、“焦三仙”消食开胃,以散食邪,特别是白术与鸡内金组成的对药健脾益胃,促进纳运,是治疗脾虚纳呆的最佳配伍。所以全方合用,即具健脾益胃、消食化滞、增强纳运的综合功效。
常见加减:脘腹胀满,去炙甘草,加木香10g、香附10g,行气除胀;便溏泄泻,加炮姜10g,温中健脾止泻;病在夏季或夹有湿邪而舌苔腻者,加藿香10g、扁豆15g、陈皮10g,清暑化湿,行气开胃;易于出汗,加黄芪20g、桑叶15g、浮小麦15g,益气固表,敛汗止汗。
案一
张某,女,5岁。1999年11月8日初诊。患儿以纳呆纳差、大便干结1个月为主诉。家长诉说小女生性好动,平素喜食生冷饮食,近1个月来纳呆纳差,大便干结、几日一行,服用江中消食片等药,效果不显,故来诊治。于教授诊之,舌红苔薄黄,脉滑数。病属纳呆。辨为胃腑热甚、受纳失职。治宜清胃通腑降气、消食导滞开胃,用验方清胃增食煮散治之。
处方:黄芩10g,黄连6g,焦栀子10g,陈皮10g,砂仁6g,焦山楂15g,炒麦芽15g,神曲12g,莱菔子15g,枳实10g,槟榔10g,蒲公英20g。上药粉碎,分装于4个纱布袋中,沸水冲泡或冷水煎煮后服用,1袋/次,4袋/日。
服上药4剂,纳食增加,大便变软、1日1行,舌红减轻。加鸡内金15g,再服6剂,纳食复常,大便自调,舌淡红、苔薄白,病告痊愈。
案二
王某,男,6岁。1998年元月8日初诊。患儿1个月前患急性胃肠炎治愈后纳呆纳差、纳谷不香,渐次出现懒言少动、头晕头痛、大便稀软不成形,服用中西药物,疗效不显,所以特来于教授处治疗。刻诊:神情淡漠,面黄肌瘦,舌淡,脉沉细。病属纳呆,证为脾虚气弱、运化失调。治当补脾益胃、升清降浊、开胃醒脾,用验方健脾增食煮散治之。
处方:黄芪20g,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2g,炙甘草10g,陈皮10g,砂仁6g,炒麦芽15g,焦山楂15g,炮姜10g。上药粉碎,分装于4个纱布袋中,沸水冲泡或冷水煎煮后服用,1袋/次,4袋/日。
1月12日复诊:服药4剂,纳食增加,大便成形,1日1次。但食后脘腹稍胀,去黄芪,加木香10g、鸡内金15g,再服4剂。
1月21日三诊:服上药4荆,纳食复常,脘腹不胀,大便稍软。家长又令患儿服药4剂,诸证皆消,疾病痊愈。于教授嘱家长注意患儿饮食,调养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