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为什么行?
你对太极拳的印象是什么?
是《太极宗师》中的武功绝学,还是公园里大爷大妈缓缓出拳的广播操?又或是武侠小说中张三丰所创的功夫,还是电子游戏中的某个技能?
北京时间12月17日晚,我国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以下简称“送王船”)两个项目,经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套拳法,怎么就成了非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太极拳的故事。
时代变迁中的武术
在世界非遗入选标准中,有这样一个条件:入选项目应独一无二或至少是非常特别地代表了一种文化传统或是一种现存或已经灭绝的文明。
按此标准对照,太极拳代表的是什么样的文化传统呢?
这还要从明清时期说起。
17世纪中叶,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太极拳。
此后,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又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和式、吴式、孙式等多家流派。
今天的研究认为,太极拳的创编与时代的变迁关系密切:当热兵器在战场上愈加广泛地使用,武术逐渐退出战场。当人们不再急于练成保家护命的“杀人勾当”,而更加需要在练成防卫功夫的同时不伤害自己甚至益寿延年,太极拳被逐渐创造出来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因此,若从源头上说,太极拳是“中国武术自我否定的产物”:从“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转变为“四两拨千斤”。
从“武术秘籍”到“开枝散叶”
具体而言,各式太极拳的不同,其实也有着时代发展的烙印。
如早期的陈式太极拳,较为质朴刚劲。研究者认为,尤其二路炮锤,刚猛凌厉,“彪悍”程度不亚于任何外家拳术。
和今天人们修习的明显带有表演性质的太极拳相比,早期的陈式太极拳更具备技击攻防的特点。
不过,这种拳法最初只是作为陈氏家传武术,及至18-19世纪,其传人在进一步精炼归纳拳法的同时渐渐打破门规局限、开枝散叶。
因而有了今天我们所知的杨式、武式、和式、吴式、孙式等诸多不同流派。
以杨式太极拳为例,其就与早期的陈式太极拳风格迥异。
而武式太极拳则是将陈式新架与老架结合起来,又把杨露蝉“大动作”与陈式“小动作”结合起来,行拳时重视身法,强调开合虚实,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其动作简洁紧凑,舒缓平稳,架势虽小却不局促,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虚实清楚,小巧灵活。
相比较来看,此类拳法更有点文质彬彬的特点。
8月7日,重庆市民在黔江区武陵水岸展示太极拳。杨敏摄(来源:中经视觉)